APP下载

古代自然灾难神话的演变
——以洪水灾难为例

2010-08-15焦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共工河伯巫师

焦妮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古代自然灾难神话的演变
——以洪水灾难为例

焦妮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在神话的花园中有一朵奇葩——灾难神话,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广为流传的灾难神话,很少有人探讨其在产生伊始是以怎样的形态出现的,本文主要集中对与洪水相关的灾难神话的演变进行讨论,关注灾难神话在最早的“万物有灵”时期的静态存在到后世成熟的文学形象。

灾难神话;洪水;流变

早期的自然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打击和毁灭不胜枚举,原始人们运用自己最初的思维,对这些灾难的产生进行的定性,正是基于此,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诸多美丽的神话,这些神话的流传和演变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多神话甚至可以补充历史的不足,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原始人们的思维方式,类似于物我混同、万物有灵这样的思维状态,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儿称之为“原逻辑思维”或“先逻辑思维”。在本文中,将对古代的灾难神话进行分类讨论。

一、活物论影响下自然神灵的产生

先秦文献中记载了上古时代人们的艰苦生活,可以看到,在当时各种灾难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早期的神话的产生是古代人们以自己的心感受自然的存在,不同于现在的理性思维,在他们眼中物我是混同的,在这个时期产生的神话大多只是记载一些单纯的非人类存在,其中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奉若神明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前期,当宗教尚处于萌芽状态,即仅有宗教意识而没有宗教仪式,无所谓对神的崇拜,因而早期神话中并没有出现后世概念中所谓的神。”类似于《山海经》中描写的许多动植物神话,如:《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这些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神话,只能当作是零星的神话碎片。这个时期的灾难神话也只是出现了单纯的与灾难相关的一些神灵,这些神灵也通常都是半人半兽的,如风伯、雨师、河伯、雒嫔等。袁珂在《中国神话史》中引冯天瑜的话:“人类认识的历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初级到高级。各民族都是首先产生那些解释个别自然物(如某一山、某一水),个别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的神话,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能力也有所飞跃,逐渐发现自然界的某些内在联系和共同性,从而产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神’作为人类意识的创造物,其产生先后次序大约是:最初出现自然神,其次出现祖先神,最后才出现宇宙大神。”

洪水神话可以说是灾难神话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明确的是洪水神话的产生必然是在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因为在早期的渔猎和游牧时期,即使发生规模很大的洪水,对人们的影响也并不是很深远,只有当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就室有定居,田有定界,日用器皿也逐渐复杂美备”,“水灾以后,重建庐舍,重置器皿的工作全不容易。更棘手的是:冬春水落,常常仍退到原来的界线,移居过远,又会遇到取水的困难。就旧居重建,而明年夏秋仍受威胁。连年水涨,生活的困难就会逐年地增加。”基于此,后来发生的洪水即使规模并不见得比以前更大,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最初出现的应该是与河神有关的一系列传说。比如我们常见的河伯、雒嫔等。

“纵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郭璞注:“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山海经·海内北经》)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天问》)

河伯的形象就是半人半兽的,很符合早期的情况。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些与灾难相关的神话传说,因为是解释自然现象产生的自然神灵,其产生时期较早,也算是这一时期的神话,但是人们的认识受时代的制约,在早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与灾难神话休戚相关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逐渐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自然神灵便与灾难神话有了交集,如雨师、应龙。“萍號起雨,何以兴之?”(《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山海经》:屛翳在海东,时人谓之雨师。颜师古云:屛翳一曰萍號。”《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手有青蛇,右手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郭璞注:“雨师谓屛翳也。”

这个屛翳就是最早的气象神之一,因为雨水的到来时常伴随着有洪灾,屛翳便成为了人们崇敬的神灵之一。与屛翳大概同时期的还有一个知名度更高一点的应龙。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犂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大荒东经》)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这个应龙与屛翳的作用大致是一样的,它们的出现大多伴随着降雨,而大量的降雨必然导致了洪水。应龙之所以被当作雨神一类的神灵,其原因就在于应是龙类,《山海经·大荒北经》中郭璞注云:“言龙水物,以类相感故也。”可见,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将龙作为了与水相关的神灵,但这与后世的龙王有着本质的区别,龙虽为中国本土的产物,但是龙王却并不是如此,而是一个舶来品。它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加上了人们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二、巫师整合后的神话

最初的神话经过人们不断加工后逐渐走向完善,这期间有一群人对它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那就是巫师。在人们的想象中,绝天地通之后,给人带来灾难的怪鸟和怪兽一天天地加多,添生了无数有势力的神灵,人们随时生活在忧患和恐惧之中。巫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任着联系天地的职责,所以在其占卜、祈福的过程中,对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进行了一些修改,这种修改也许是自觉的也许是不自觉的。在《山海经》中有许多动物“见则……”,总是伴随着灾难或是祥瑞出现,袁珂先生认为,这些动物的出现是“原始社会人们幻想中的产物,经过巫师之流的涂饰,流传演变下来”的。在巫师的占卜中同样也保存了许多关于灾难的神话,如《归藏》一书便记载了许多卜筮之文,该书现已亡佚,我们只能从后世对它的引用中窥其一二:“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记载巫师对于灾难发生时卜筮的仪式本身就是相当珍贵的神话,比如,关于祭祀河伯的记载见于《庄子·人间世》:“牛之白额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最详细的记载应该算是《楚辞·九歌·河伯》,由此看来,关于河伯的祭祀是由来已久了,不过现在最为人熟知的是一个关于“河伯娶亲”的故事,据《水经注·浊漳水》记载:

“漳水又北经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娶妇,祭于此陌。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观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祈不为河伯娶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

在这个故事中,河伯被描述成了一个强占民女的恶霸,这都是后世的演绎,由此也可以看出与洪水神话相关的自然神的流变,从最开始的半人半兽形象到后来的风流倜傥,并且逐渐有了常见的人的劣根性。

三、趋于成熟的神话传说

上古时期间断、零星的神话在后世逐渐完善,终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具有了为人们崇拜的神灵,以及该神灵的具体事迹,袁珂先生认为:“把原始社会长时期中众多人的努力和创造发明,归结到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神话,此其一。进一步又把创造发明某事某物的人归结到某神的子孙,这也是神话,此其二。”这时期产生的神话是神话史上最为璀璨的部分,它的出现把神话推向了文学的高度,自然灾难神话也不例外,比较著名的主要有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楚辞·天问》:“不任汩鸿,师何以僉尚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堕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这是关于鲧禹治水的神话最详细的记载,其他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史记》、《淮南子》等书中。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则主要见于《淮南子》和《楚辞·天问》:

“康回冯怒,堕何故以东南倾?”(《楚辞·天问》)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

将共工的故事归入洪水神话一类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共工本身是水神。其二,据史补证,根据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共工是当时生活在共地的氏族族长,而“共地(辉县)正当黄河转折地方的北岸,为河患开始的地方。并且黄河已经受纳不少的支流,而山西的汾,陕西的北洛、渭,河南的洛、沁,全是大川,所以到东方,水量更加丰富,为患也才厉害。淇、共诸水汇流,水量大致客观。”这就证明了所谓共工触不周山导致的灾难其实也就是当地发生的洪水。而女娲补天就更不用说了,“水浩洋而不息”、“积芦灰以止淫水”这些都证明了女娲补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治水。

神话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从最初简单地解释自然的神灵,到后来接受了巫师的改造,成为与祭祀等相联系的民俗学的重要产物,直到趋于成熟、完善,却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经受了历史化的过程,汉代之后,随着天命论、阴阳五行、谶纬之学等的盛行,渐渐失去了原貌。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D206

A

1673-0046(2010)01-0196-02

猜你喜欢

共工河伯巫师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共工触山
懒巫师的谢礼
神秘的北部巫师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祝融胜共工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