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艺术 提高教学效果
2010-08-15田会林
田会林
(高平四中,山西 高平 048000)
加强语言艺术 提高教学效果
田会林
(高平四中,山西 高平 048000)
语言表达是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主要是靠具有说服力的、逻辑性强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语言表达;激发兴趣;教学效果;感染力
语言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技能,被心理学家列为创造能力之一。它是从事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的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学校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主要是靠具有说服力的、逻辑性强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语言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同样的学生,同样内容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上课,效果往往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其中教师的课堂语言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著名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教师的知识渊博程度和课堂语言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知识渊博但语言表达力差,“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一、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艺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课堂教学的艺术包括语言运用的艺术。因此,教师应有一张“铁嘴”。练就一张铁嘴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所谓“一张铁嘴”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在课堂上或别的场所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必然很差。教师练就“一张铁嘴”,不外乎要做到四点:一是讲课或说话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要表达扼要准确、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如:一位政治老师上“我国的工业生产”时,在得出“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结论后说:“正因为如此,社会生活中有了‘农民伯伯”‘工人叔叔’的称呼”。这一俏皮的说法让“伯伯”“叔叔”负载了特殊的语义内容,既形象地说明了结论,又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二是指导学生阅读时,语言不仅要简洁明确、切中要害,而且要通过语言的表达给学生以启发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教师朗读时,要讲究声音的艺术,要读得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使学生爱听。同是一篇文章,表达能力好的教师读起来,学生可能心驰神往、情动泪流、受到熏陶;而由另一位蹩脚的朗读者读起来,可能使人昏昏颂睡,效果甚微。四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同是一件事情,批评的方法不同,其效果就很不一样。总之,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活、准、趣、美”的高度统一。可见,练就“一张铁嘴”确实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功,课堂教育教学的艺术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
二、语言艺术的途径
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来钻研语言艺术的特点,数学课的课堂语言要逻辑严密融入趣味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语言尤其要有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自控性(根据学生的反馈来确定讲解方式)。二是从语言修饰的角度讲,用一组排比句,打一个比喻或用联珠……其效果就不一样。三是从语言的本身的表达方式看,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三个结合:A、普通话和地方话相结合;B、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相结合;C、还可以做到中国话和外国话相结合。
(一)恰当地运用幽默
幽默诙谐型是教师口语风格类型之一。幽默给生活带来情趣,它能使紧张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启发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幽默的运用,方式可以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是语言的幽默和内容的幽默。教学中总会遇上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一位数学老师面对一位老是忘这忘那的学生:“嘿,怎么老是你忘带课本啊,下次再忘了就别怪我不客气。”这是一种批评,慑于你的威严,下回他可能长点记性。一位语文教师:“噢,你没带书,我猜你是想尝试一下,看看不带书只听讲能不能把上课的内容记得更牢,好!下课请到办公室去一下,看能不能把上课所讲内容复述一下。”这是一种绿色的批评,也叫幽默的批评。幽默的批评绝对是一种艺术,它能避免严厉的批评带来的逆反心理,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和滋润,营造一种轻松的教育气氛。一次活动课上两名学生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做别的作业,老师说:“你们真聪明,深知‘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啊。”这既不失师长的风度,又有教师个人的魅力,还容易被接受。正如老舍先生说的:“用幽默的方式指出他人的过失、过错,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幽默一定要有一个度,这就是学生的自尊心。如果说严厉的批评效果不好,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幽默的批评也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现在有人提出“心灵环境保护”的概念,呼唤关注和保护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理,那么我们就不妨称那种顾及到学生心灵的幽默批评为“绿色批评”。
(二)适当地运用态势语
也称“体态语”、“身势语”、“人体语言”它是用表情、手势和体态语动作来交流思想感情的的语言的辅助工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非语言要素中,态势语的作用更为突出。
1.态势语在教师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1)强化语义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态势语可以有效地辅佐有声语言,强化或补充语义信息,使语言表达更加直观形象、明白易懂,更加准确适切,生动传神
(2)传递情感信息。人的喜怒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人的体态、表情、眼神表现出来。有时,态势语甚至能够传递有声语言无法表达的微妙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态势语是教师传递各种信息、沟通师生之间感情的有效手段。
(3)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诉诸听觉器官的有声语言是表意的主要手段,但长时间使用单一的信息传输方式,容易产生单一的感觉,减低学习兴趣。适当地配合运用富有形象特点的诉诸视觉器官的态势语,能起到调节作用,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受,从而活泼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教学。态势语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在课堂上许多组织指令无须劳驾有声语言。比如上课了,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这时大声制止,不一定奏效。老师不妨默站在讲台前,略带严肃的表情,目光扫视全班同学,双手前伸下压做一个表示安静的手势。学生自然就安静下来了。不过要使态势语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积极的表达效果,要努力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准确自然;二是繁简适度;三是美观大方。师乃人之模范,为人师表也体现在仪表举止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运用态势语时必须要有审美意识,要注意自己的体态形象的美感,处处不失为人师表者稳重优雅、潇洒大方的仪表和风度,从形象上给学生以美的体验。任何低俗粗野、轻浮随便的仪态和举止都会有损教师的形象,给学生以不良影响。
2.主要态势语的运用
(1)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十分重要的渠道。一个成功的的教师,他的教学灵气,往往从眼神的运用中体现出来。当他一跨进教室,还未开口说话,眼睛已与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他的眼神总是无声地驾驭着课堂,或者发出指令,或显示褒贬,或暗示提醒,等等;同时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学识、智慧毫不掩饰地展示给学生。通过眼神,有效地沟通师生心灵,激活课堂气氛,开启学生的心智。有一些教师不善于用目光表示肯定、鼓励、赞许、信任、期待、谅解、关切的情感,面对学生总是怒目而视、凶光毕露,造成一些学生因受不了老师的“目击”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有是教师运用眼神的误区。
(2)手势。在教育教学中,手势的表达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上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情意性手势。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意。二是象征性手势。一是用来表示抽象意念。二是用不同的指形表示不同的数目、屈指计数等。三是指示性手势。用手指示具体对象,引起听话人的直接感知和注意,如讲课时手指挂图或实物以及指这里那里;你、我、他;前、后、左、右、上、下等。四是强调性手势。如拳头紧握表示决心下定,单手一劈表示“就是这样”。五是描述性手势。如用手比划物体,表示形状、大小、厚薄、方圆、长短、深浅、高度、速度等。六是评价性手势。如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伸小指头为轻蔑;摇手表示不对。鼓掌为“太好了”。七是会意性手势。如食指刮脸表示羞人,五指一撮是不妙,手指放在嘴边意为“不要出声”,手搔头发表示“可怎么办?”单手托下巴表示“思索回忆”,双手颤动表示心情激动,手心向上抬,示意站起来;手心向下按,示意坐下等。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手势必须准确得体,一定要有助于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切忌手势过多过杂,更不要用过分夸张或含义模糊的手势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要注意克服不良手势。
(3)身姿。教师要善于发挥身姿的形象的情意功能,配合有声语言更好地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如点头示意,摇头不满;仰头傲慢,低头沉思;肩头一耸表示非常遗憾,大腿一拍是叹为观止;悲痛欲绝时捶胸顿足,得意忘形时挺胸凸肚;诌媚者点头哈腰,得势者指手画脚;精神饱满者昂首挺胸,萎靡不振者偻胸塌肩。美的身姿还要注意恰当的仪表和服饰,要端庄得体,符合个人身形情况。女教师若化装宜轻描淡写,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可以穿得太好,不宜穿得太怪,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的装素、仪表都要符合个人职业特征,千万不能盲目模仿。
(4)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向学生传递思想情感、施加心理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必须善于通过丰富生动的表情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信任的一笑,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在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或作出创造性的举动时,教师报以赞许地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在学生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地一笑,能显示教师的大度,并解除学生的负疚感。教师表情过于严肃,不苟言笑,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生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学生的请求,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G64
A
1673-0046(2010)01-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