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初探
2010-08-15张书磊
张书磊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幼儿艺术教育初探
张书磊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文章从探讨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入手,积极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夯实理论基础。将前人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加以总结,结合新时期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幼儿;艺术教育;审美;同构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决定着人类未来发展。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艺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从幼儿艺术教学入手,推进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1.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完满型人格离不开“情商”的培养,而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心灵的活动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使幼儿的行为不单纯为了实用,不仅仅接受“善”和“真”的被动控制,而且还获得“美”的自觉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幼儿2~12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幼儿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幼儿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幼儿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创造的心理基础。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存在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依据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情感的产生、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提供丰富的源泉。
2.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1)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幼儿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幼儿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2)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幼儿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使幼儿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应具有一定的素养。再次,教师必须喜爱孩子,了解幼儿,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5.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虚拟”和“现实”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幼儿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想
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人的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
1.理论假设
(1)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
(2)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音乐、美术、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
(3)幼儿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
2.艺术教育课程的编制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是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艺术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幼儿的感性潜能达到个性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由气氛中,在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填鸭式”教学,以幼儿为主体,把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织结构来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
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
1.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1)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2)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①色彩的情意象征性。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②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③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④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⑤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3)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①对称与均衡;②重复与变化;③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2.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幼儿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幼儿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幼儿完成高层次目标,必须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3.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1)同形同构。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同形同构”,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对称”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2)异质同构。“同形同构”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异形同构”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异质同构”与“同形同构”是不可分的。
4.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1)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2)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以《树妈妈和树叶娃娃》为例,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ABA结构的匹配。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3)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
5.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幼儿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幼儿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幼儿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幼儿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
[1]刘迎杰,张小将.儿童艺术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价值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2]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
G62
A
1673-0046(2010)0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