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10-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农民体育

肖 丽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国省情、区情、社情、民情的差异和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造成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人口39.0%,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12%的体育场馆资源,部分乡镇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从城乡体育人口结构来看,我国51.2%的城镇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中只有29%参加过体育活动,在不同年龄段,城镇居民体育参与度明显优于农村居民,且随着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

一、新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1.农村体育组织功能弱化

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对传统农村的冲击,使体育职能部门力量削弱。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不少县(区)乡(镇)撤消了体育部门,并将体育置于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合并重组,原乡镇文体中心都不复存在,基层政府中体育工作开始游离于政府职能之外,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使基层体育事业,包括农村体育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一项对西北5省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体育的调查显示,有46.3%的政府没有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有42.9%的乡镇没有确定具体的机构专门负责体育工作。在没有构建履行体育管理职能的农村地区,要深入开展农村体育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基层公共体育事业仍需要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的今天,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使其制约着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不足

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农民体质,培养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拥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但乡镇村只有66466个,仅占总数的7.82%。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健身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和载体,因此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村体育主体力量削弱

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者。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2亿,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些在外流动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理应是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长年漂泊在外,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农村体育,从而造成很多富余力强、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大量外流,这就无形中削弱了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导致了农村体育主体的缺失。

4.农村体育文化还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农村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推广的相对缺位或乏力,凸显了新农村体育的弱势地位。以乡一级文化站为例,全国乡(镇)拥有“文化中心”约2.3万个,全国乡(镇)文化站点不足4万个,民间文化团体仅2000余个,而且设施陈旧、破损不堪,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中部地区平均每个乡(镇)有文化站点1-3个,西部地区农村平均每乡(镇)仅有0.86个。2004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体育三下乡”活动,然而,不论从效果、范围,还是坚持的时间,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更没有形成制度,许多活动的开展也仅限于在县城止步,乡镇、村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村体育文化几乎成了被遗忘的“沙漠”。国家在农村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也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

5.对体育健身认识不足缺乏兴趣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

据有关对农民体育健身概念、健身锻炼内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的科学涵义四项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69.5%的农民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了解得非常肤浅,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哪些健身内容,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认识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错误观点。众多研究证实了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缺乏兴趣,如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有24.75%农民对健身活动缺乏兴趣,21.70%认为没有必要,19.75%怕人讥笑,8.30%认为参加健身活动不适于其言行举止。浙苏皖赣鲁的农民有22.59%的人对体育不感兴趣,北京市农民有52.07%认为用不着参加体育锻炼。

二、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建议与对策

新农村体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农民的体质和身心健康,同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这种形式,来展示我国现代农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培养农民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农民健康、长寿和生活幸福美满,作为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标志,坚持科学发展新农村体育,使新农村体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农村体育组织

目前,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乡(镇)体育组织建设,根据上级管理部门要求,乡(镇)应成立农村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形成以乡(镇)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各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重点,线、点结合,覆盖面广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为新农村体育发展搭建平台,切实避免体育在农村管理工作中的边缘化,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

2.发展农村经济,加大经费投入,改变农村体育的落后条件

农村体育条件落后对新农村体育发展构成了根本性制约,因此,要扭转农村体育的不利局面,首先要自觉地把农村经济发展同体育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体育经费投入,坚持从实际出发,依靠政府扶持,借助社会力量,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中央要求把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到农民身边,使文化体育服务覆盖农村,满足农民健身需求。不断加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确保农村体育条件有一个大的改观,以实现农村体育战略目标。

3.依靠农民,搞好宣传,提高农村体育的社会地位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具有左右民众舆论的潜力。“电视新闻有力地影响着观众对何为国家大事的判断”,也就是说,电视能够影响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标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媒体要把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宣传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对传播信息的选择、解释与评论,引导广大农民认清体育锻炼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与节约开支,增加家庭收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积极推广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对体育价值的基本认识,提高农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农村体育的社会地位,促进新农村和谐建设。

4.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气候和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俗有很大差异,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要注意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时,积极探索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条件下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规律,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由于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少、农民的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因此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动。

5.建全农村体育法制,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农村体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原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刚要》,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步伐,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加强农村体育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建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如: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立法,使农村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2]张新光.论中国地方政府基层改革与农村管理体制创新[J].中州学刊,2006,(1).

[3]王广虎.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5]肖丰.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6,(24).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农民体育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