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2010-08-15付大鹏李念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通识民办应用型

付大鹏,李念良

民办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付大鹏,李念良

(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广东510830)

民办院校在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现有课程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通过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完善通识课程体系,规范选修课程设置,开发网络课程,确立更加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模式

课程是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建设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手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改革发展思路,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民办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民办院校现有课程模式的不足

由于民办院校的发展直接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相对而言,比较注重实用性课程的开设。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产生之日起一直深受公办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民办本科院校在本科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度不高,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等不足之处。

一是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重视课程知识的传授,忽视个人能力的培养。课程种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课程安排上,仍以“先理论后实践”为主,造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训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时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

二是课程结构上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通常必修课程要占到学分总数的80%以上,选修课程不足20%。选修课设置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选课也大多基于修满学分的目的,尽量选择一些获得学分比较容易的课程修读。总体而言,选修课程尚不能发挥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是课程内容上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的关系。通常只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没有充分做到结合生产一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与工作实践的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社会需要和本科教育理念提出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是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预期,也是开展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开发、设置等活动的主要指南。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必须首先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98]2号)中指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构建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构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界定。

1.知识是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要素。无论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培育,无不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支撑。具体而言,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及其规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理论知识;三是专业实践知识,包括与从事专业工作相关的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技术规范等。

2.能力要素突出地反映了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一般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指在某一特定行业、领域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识水平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应用型人才具有的通用性能力,这种能力适合不同行业、种类的工作岗位需要,所以也称跨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能够学习新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良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与他人进行沟通;在团队中能与他人保持合作,具有良好的合作、协调意识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具有前瞻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素质要素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业务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人的素质不仅包含了对自然、社会知识的学习、吸收和理解,运用知识完成实践和创新活动的能力,更包含了生理、心理的健康,以及符合正常观念的伦理、道德意识的养成等内容。如果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素质要素则位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的基本原则

课程模式是指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它规定了课程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而这种结构和功能是以实现特定目的为指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办院校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首先必须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这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开发、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二是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各个组成要素及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学校所处具体环境进行,课程模式必然呈现多样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民办院校都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从这一培养目标内涵出发,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

1.应用性原则。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应用性的目的,协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要保持理论讲授的相对完整,又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应用性教学内容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之中。同时,加强课程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的结合,通过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2.地方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课程设计、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地方经济、文化特点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知识服务。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市场化,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和行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知识传授为基础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需要本科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其课程模式的构建仍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包含系统的、完整的理论课程。与学术性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了解和掌握完成专业工作的技术原理;还有相关的专业实践知识,包括与从事专业工作相关的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等。凭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使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力培养原则。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模式的每个环节中,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民办院校应加强对行业所需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能力培养原则组建课程体系,明晰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侧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5.素质教育为目标原则。素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除了获取比较完整的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界的一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外,还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使人格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适应在未来对世界的理解和探索的需要。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离开实践教学环节,就无法完成对应用型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民办院校应通过有计划地开设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除工科类专业外,其余专业应将实践教学课时提高到总学时的30%左右。

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建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展教学实验(专业实验),强化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通过开展综合性训练,包括独立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的程度;通过开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基础技能;通过开展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在这四类实践教学中,各种综合性训练直接针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进行,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2.建立合理、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不是“狭窄与技术”的工匠,同样需要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人的自我价值的发展与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则是实现对应用型人才全面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基础技能通识课程和分类通识课程两类。基础技能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技能和关键能力,包括语言、写作、计算、信息、体育等课程,通常作为公共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分类通识课程则可按照学科、主题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的课程领域,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供学生选修。

民办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一是基础技能通识课程所占学时较多,但如何合理安排不同课程的学时,以进一步实现对人的多种基本技能的均衡培养,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设置这类课程时应予关注的问题。二是分类通识课程设置上应尽量涵盖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主要领域,并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发展。

3.增加选修课程比重,规范选修课程设置

民办院校选修课程应适当增加,最终达到占学分总数的20%左右为宜。加强对选修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按照“模块”方式构建选修课程体系。同时对学生修读选修课程进行指导,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使选修课程真正起到拓宽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作用。

4.开发网络课程

运用网络技术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G527

A

1673-0046(2010)9-0103-02

广东培正学院2010年科研课题《民办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优化——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10pzybxm014)

猜你喜欢

通识民办应用型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