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伊顿基础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2010-08-15陆正虹
陆正虹
议伊顿基础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陆正虹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约翰尼斯·伊顿作为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开创了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对西方设计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通过伊顿的基础教学思想,结合我国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现状,简单探索一下我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几点粗浅建议。
伊顿;设计基础教育;基础课程
伊顿所开设和形成的基础课程设计对包豪斯和以后的世界设计史有着不可替代和功不可没的作用和影响。现阶段,我国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方面有必要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创新伊顿基础课程设计的精髓,这不是老生常谈的事情,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院校走出局限、脱离本本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我国艺术设计类院校基础课程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艺术设计院校众多,各自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案,造成在基础课程设计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层次化。课程设计内容往往难、繁、偏、旧,很多院校都是几个教研室或是几个教师教授,人为地参照或借鉴其他院校的基础课程设计,照本宣科,一味地拿来主义,而不去真正地洞察基础课程设计方面的与时俱进性和创新性,以及本院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别性,造成不同院校基础课程设计各自为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也参差不齐。由于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在自我创造性和创新性上一直没有有效地进步和突破,所以,急需改变基础课程设计过于强调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很多院校已经发现了此问题的紧迫性,也在积极创导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和帮助下会取得成功的范例,以便在全国院校进行推广和发展。
二、伊顿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思想和指导意义
创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是我国设计类院校一直努力探索的事情。在此过程中,需要一批院校主动探索,乐于创新。工业化时代需要确立设计教育的基础体系和原则,强调学生从体验到感受再到知识的三阶段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释放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力,努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伊顿在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程设计,它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伊顿提倡“从干中学”,及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上述要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能够通过自我思维的创新,真正发挥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业,产生社会生产力。但由于伊顿是一个自我主义者,十分强调直觉方法和个性发展,鼓吹完全的自我自由的表现。追求“未知”与“内在”和谐,甚至一度用深呼吸和振动练习来开始他的课程,以获取灵感,这些都与工业设计的合作精神与理论分析相去甚远,从而遭到了相关学术界人士的批评,但是从伊顿基础课程的本质来说,他还是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的。
今天,西方几乎每所设有艺术专业的大学都要开设一门叫做“基础课程”的必修课,一般为期一年,不管学生是学工业设计、包装装潢还是雕塑、绘画,都是先修这门课,然后才能选择具体的专业,这门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由伊顿率先创立和奠定基础的。这门基础课程在西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教育体系中占到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伊顿创立的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平面分析、立体分析,还有色彩分析和材料分析、动态速写、光影素描,甚至结构素描也包括在内,从这些课程里,我们可以找到立体主义、结构主义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子,但是伊顿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怎样模仿那些画派的技巧,而是研究其中的基本表现规律,研究节奏、韵律、色彩和空间关系的各种对比,伊顿从不要求学生精确完整地临摹大师的作品,而是经常要求学生学习用韵律线、大色块分析、概括艺术作品,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和追求灵感的过程,使学生一步步从感性经验上升到客观理解,进而综合体现的过程。这种使学生从视觉艺术的基本现象和规律出发,逐步过渡到特色专业、特殊技巧的教育方法,理顺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所以,伊顿的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艺术院校仍采用伊顿的这门基础课程。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国的广大艺术院校应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新特点的时代环境下,要勇于创新,改善和发展基础课程。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力的基础课程。自身特点加大基础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社会需求服务出发,从设计发展出发,结合理论与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在这里浅谈几点笔者的意见:
(1)教学基础课程前提是建立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艺术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精神,学会正确思维,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必须从理论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努力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和创新教育,各方面协调发展。
(2)发挥各院校艺术设计教研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思考如何为基础课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广大中青年教师从“师”的角度出发,大胆创新,不断求索,这方面作为院校本身要大力提倡。
(3)设计基础课程理论必须融合设计实践。当代社会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立足,所以现代设计院校必须从社会需求本身寻找突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四、伊顿基础教学模式对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启迪
伊顿基础课程的设立,从根本上理顺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伊顿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以科学的姿态展开的教学探索,以动态的、变化的课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以及目标明确、顺应时代的实验精神。对伊顿的研究和学习决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在深刻理解原点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起点。基础课程不是单纯的简单教育,是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迈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前提。伊顿提倡放松教学,提倡创新,他告诉每个学生:绘画需要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感受,而是要调动身体上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器官,乃至每一个细胞来感受,它是整个知觉和心理的过程。教育无国界,伊顿在他的基础设计教学中所开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对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现状来说无疑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指导意义,对思想波动发展滞后的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来说无疑是绝佳指导。
三、现阶段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探索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活和市场环境对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艺术设计的内容也不断地发展和更新,这所有的一切无疑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尤其在基础课程方面更是首当其冲。为了使基础课程名副其实成为专业的“基础课”,我们必须打破原来狭窄的基础课程格局,超越单纯的技巧和经验的教授,从客观上考虑基础课程如何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服务,从不同学生的
[1]化铉.伊顿在包豪斯基础课上的教学思想探讨[J].中国美术教育,2002,(2).
[2]李丽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新探[J].美术研究,2005,(3).
[3](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G718.5
A
1673-0046(2010)9-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