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外交
2010-08-15王伟林
王伟林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外交
王伟林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邓小平同志自觉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国际战略思想: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国际战略;和平;发展
所谓国际战略,是指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总的认识和谋划。邓小平同志自觉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国际战略思想。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使中国顶住了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也使中国避免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那样的命运,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英明和伟大密不可分。
邓小平在长期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所形成的国际战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明确指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时代的主题已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由于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不断增长,制止战争的因素也逐步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制约战争、争取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发展,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代世界的主题。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这一论断,是对当今国际政治新格局的高度概括。这一思想正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对时代特征、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第二,警惕西方国家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把握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邓小平在科学分析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这场国际斗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他还进一步明确指出,“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邓小平把冷战后西方继续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加紧分化和瓦解第三世界称为另一种形式的冷战。他在1989年11月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尖锐地指出:“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为了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既搞“西化”又搞“分化”,既保持“压力”又保持“联系”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新的战略对策。为了实施这个战略,首先,我们必须把经济搞上去。苏东剧变,就是因为经济没有搞好。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其次,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苏东剧变,说到底是由于阶级力量对比和斗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共产党丢权而导致改变社会制度。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为防止和平演变,强调我国必须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他指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最后,我们必须坚持搞好党的建设。苏东剧变和演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是一种历史合力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是执政的共产党内,尤其是最上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导致共产党蜕化变质,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一步步演变为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真正关系大局的还是这个事。
面对苏东剧变,邓小平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还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他还预言道:“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他还进一步指出:“现在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稳定的根源。”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但并不等于要以消灭帝国主义国家为前提和条件。过去,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把斗争锋芒锁定在以谁为首或某个具体国家上,同时形成国家之间全面的对抗和斗争的关系。现在,则是对事不对国,他说“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我们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改善关系,但是他们哪件事做的不对,我们就批评,就不投赞成票。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既反对你做错事和做错的事,又要同你搞好国家关系,这都是从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出发的。
第三,提出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重大外交举措,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努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个战略。他认为,在世界上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他曾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意味着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际法赋予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利。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维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权,是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对外交往的任务。在现阶段,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超级大国和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统一、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以及它们对中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西化的图谋,是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方面的根本所在。中国希望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希望有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但决不会以损害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
同时我们坚持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既不建立结盟关系,也不建立对抗关系,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搞政治游戏,不打政治牌。当中国同某国或某国际组织以某种协议、条约、和约等形式建立某种关系时,中国恪守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历史告诉我们,搞结盟容易被别国控制,受制于人;搞对抗,容易树敌,与己不利。只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划线”论亲疏,中国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的权利,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第四,汇入时代潮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与对外开放思想是相互统一、互为衔接的,也是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分析国际形势并提出对外政策,旨在使中国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他认为,当代世界是充分国际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赶上时代潮流,就是要开放、要面向世界,努力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步伐。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是总结历史经验,既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有力证明,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选择。这是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关系的结果。中国搞好国内各项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更加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以缩小同他们之间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样做,不是引进资本主义,而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且,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中,发展是核心。在两极世界格局终结后,由于军事因素的作用下降,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发展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连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桥梁,中国的发展,对于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就是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这一趋势要求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第五,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中各国,实际上是大国和国家集团围绕某种目标,依据一定规则,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运行机制。国际旧秩序,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正式形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带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鲜明烙印,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以不等价交换的贸易方式,以不公平的权力分配,从各方面限制和阻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得全球东西矛盾日益严重,南北矛盾不断加剧,贫富悬殊愈拉愈大。因此,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强烈愿望。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战略的基本内容是改变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求得共同发展和繁荣;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和由一个两个大国或几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把某种特定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争端应通过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武装入侵和利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对于我国与外国有争议的问题,如历史上属于我国领土,现在有争议的钓鱼岛和南沙群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共同开发”的创造性构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战略主张,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成,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预见性的特点,它是我们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问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A8
A
1673-0046(2010)9-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