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综述

2010-08-15成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世纪乡土作家

成方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综述

成方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小说在其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复杂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题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细致的分化,叙述方式有了更为精致的追求。

乡土小说;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城市生活的繁荣,在视听传媒的挤压下,乡土小说的创作似乎受到了冷落。其实不然,仅就乡土小说的发展而言,90年代的乡土小说在其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复杂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题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细致的分化,叙述方式有了更为精致的追求。90年代与当今时间跨度不长,国内研究此课题的硕博士论文共有18篇,其中有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7篇,学术期刊10篇。在这些研究文章中,90年代乡土小说中作家不同的情感展现、乡村哲学、农民文化、儒家传统等乡土文明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变化、相对于传统乡土小说叙事方法和立场的转换,及其多元化的成因等等,都成为各评论家、学者关注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文本的焦点,且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

一、对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不同视角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最终确立的市场经济,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渗透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使得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土激烈冲突,也使得深受这种冲突煎熬的乡土小说家对于乡土的情节愈加复杂化。许多评论家从90年代乡土小说文本中敏锐地感受到了乡土小说家们的多种情感取向,以情感视角为切入点分析90年代乡土小说。《论90年代乡土小说的家园情结》(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6月硕士论文)叙述了90年代乡土小说中家园情节的呈现形态、叙事特征、复杂成因和意义与缺失,重点以“家园”为视角分析世纪末乡土作家对于乡土家园忧患焦虑、眷恋热爱、怨忍叛逆、苦闷孤独的不同情感。康长福、刘德银发表于山东文学2001年第12期的《温情氤氲的乡土——90年代乡土小说情感指认概述》,以民间温情为统领文章尺标,从女性、民间文化、理性批判、苦难主题四个方面展开对90年代乡土小说显著的情感指认,称其为一声真情的呼唤。康长福于《当代文坛》2004年第1期发表《世纪末的温情暖意——9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指认》,称90年代的乡土小说行走在世俗社会的边缘,沐浴在亲情中边走边唱。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乡村眷恋·都市向往》以贾平凹、孙慧芬等乡土作家为例,主要分析了90年代乡土作家的精神返乡情节。张晓峰(中国作家协会)的《情归何处——论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的流变》叙述了乡土作家对故乡表现出的拒绝仇恨的情感倾向,标志着乡土小说创作情感和写作方式的流变,指出故乡成为一种文学性的资源,作家关注故乡的言说方式,乡土小说从实用性中偏离出来,走向主观抒情性。

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文化转型成为90年代独特的文化语境,多元化文化交融与农民文化心理的蜕变也是当今社会的现实,这些都是90年代社会文化特点所在。在浮躁的商业文化氛围中,90年代的乡土小说独树一帜,在作品中贯穿对普通农民的关注乃至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因为90年代文学特有的文化交融格局,以文学——文化的批评方法考察乡土文学丰厚的文化蕴藉和学术价值,更能吻合独特的时代背景,从而挖掘出更多的学术价值。《文化视角下的90年代乡土小说》(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的硕士论文)从土地文化意义的褪变、农民文化心理探索、不同视角审视下的文化形态和9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阐释90年代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文章紧扣文化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市场经济文化环境之下乡村的变化境遇、乡村主人公的生存环境与精神挖掘。伍世昭对于运用文化视角分析90年代乡土小说情有独钟,发表于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的《九十年代乡土小说文化价值取向》,探索90年代乡土小说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指出精神价值的探索和重铸是隐含于不同价值取向当中的共同追求,并因此显示出乡土小说的价值和意义。1997年第6期的《理论与创作》上刊登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三个面相——中国九十年代乡土小说一瞥》,指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乡土小说与大变革、大转折的世纪末现实相对应,其文化价值至90年代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格局,尽管乡土作家们的价值取向有异,甚至存在着明显的背向,但他们对于未来的文化期待视野却是大抵一致的,强烈的人文精神始终流贯于乡土小说场域,构成了90年代乡土小说断然有别于其他小说类型的显著特征。发表于1998年第6期戏剧文学的《九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三个文化价值取向》是对此观点的深发。

除了情感视角与文化视角的切入点,赵允芳的《寻根·拔根·扎根》(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以解释新乡土小说概念为起点,引出绕不开的寻根话题,文章重点梳理了乡土母题的现代演变,即寻找故乡、回到故乡、超越故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徐美恒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新动向》一文,抓住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变化即价值判断多元化,突出体现了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时代90年代乡土小说价值选择多样性,展现乡村主人公的精神困境。

二、对于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类型的研究

从1920年开始,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乡土作家秉承不同的创作立场与方法,创作了多重创作形态的乡土小说,鲁迅、茅盾、沈从文、赵树理等乡土作家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追求与艺术特点,由于乡土作家文化身份及其与乡村关系的差别、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更新、新乡村主人公的出现,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形态的多元化与复杂化。《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四种范型综论》(周礼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将乡土小说划分为进城乡土小说、现实乡土文学、历史乡土小说、理想乡土小说四种范型。郑州大学2001年周罡的硕士论文《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根据作家创作手法将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分为现实乡土小说、历史乡土小说、理想乡土小说三类。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论9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对中国乡土小说创作做了历史回顾后,以文本内容为据将90年代乡土小说分为写实乡土小说、自在乡土小说、本色乡土小说,简要分析了乡土小说多元化的成因、成绩与不足。贺仲明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将乡土小说分为文化批判形态、政治功利形态、文明怀旧形态、乡村代言形态四种文化形态,并剖析了90年代不同形态出现的新发展与变异。

三、对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叙事方式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叙事方式较之传统的乡土小说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叙事者和叙事立场两方面。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摒弃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多采用限制性或全知与限制相结合的视角叙述文本,运用现代叙事模式,叙述者与作者相分离,作者退出叙述舞台。随着新时期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头戏,知识分子批判启蒙立场和意识形态立场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取而代之的是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民间立场,民间立场在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大行其道,主要表现在解构历史、消解政治和展现生活、表现伦常方面。

许玉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立场的转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一文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达了对于传统叙事立场的反思,质疑了“启蒙”与“真实”,展现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中主体性的高扬和民间叙事的崛起;第二部分讲述了乡土叙事立场的多元化构建,关于乡土历史的再解读、乡村现实的当下关怀、乡土诗意的还乡等内容,充分展现了民间立场在文本中的地位,阐释了由此衍生出的历史乡土小说与本色乡土小说。徐钦军在《九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论》(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从叙述者、叙事模式、叙事立场三方面展现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乡土叙事和文本形态,将限制性叙述者细化为戏剧化叙述者与非戏剧化叙述者,叙事模式定义为解构小说叙事线性时间特征与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民间的叙事立场导致文本审美风格趋向为乡土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乡土叙事喜剧形式再次出现。

四、对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多元化成因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世纪的交替更迭、城市乡村之间的撞击交融,这都给乡土小说的创作提供无限的创作资源。社会转型使得文学的表现空间开放,乡土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加强,个体化的写作风行,文学形成多样的艺术风貌导致文学思潮变化,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正是在这一有利的时代背景中获得无限生机,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关于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的评论文章大都会对于其多元化的成因或多或少进行评价剖析,周礼红对于90年代乡土小说的多元化成因颇有研究,于2007年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三种成因探索》,文章从现代性的震动、后现代主义的整合和“人文精神”的反思来分析多元化的原因;后于2008年第1期的《成都大学学报》上发表《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多元化成因探索》,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

五、对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其他方面的研究

关于乡土小说个体作家以及选取个体作家作品中的某一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章颇多,代表作家阎连科、迟子建、何申、张炜、陈忠实、莫言、刘玉堂等,文章例如《阎连科小说书写苦难的策略与意义》、《存在主义与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论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的嬗变》、《向本贵小说语言特点研究》、《在平实叙事中透露人性的本真——苗族作家向本贵的小说<碑>解读》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流变》以六个章节的篇幅全方位地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小说,其中包括以寻根为视角探索对于“根”性母体的研究;以乡土小说叙事类型的多元为标准,将乡土小说分为现实乡土小说、家园乡土小说、生存乡土小说、生态乡土小说、移根乡土小说五大类;并从文化命题和语言意识等角度入手分析了相对于传统乡土小说,90年代乡土小说的新流变;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节,作者选择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李锐、阎连科、张炜、曹乃谦以及代表作品并进行了重点分析,最终指出要以一种全球性的反思视野来重新估量乡土小说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从鲁迅1920年发表《风波》到今天,乡土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作家奉献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也有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建设,使乡土文学在新文学历史中拥有着特别的地位,也产生了突出的社会影响力。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有密切关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步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面貌发生了迅猛的变化,这对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显然,检视其创作主题,思考其叙事新变,挖掘其创新内涵,展望其前景未来,是很有必要的。

I106.4

A

1673-0046(2010)9-0188-02

猜你喜欢

世纪乡土作家
亲近乡土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乡土中国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