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

2010-08-15周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墨色观念色彩

周颖

浅析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

周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由此形成的色彩观念也有差异。中国“文人画”追求水墨逸趣,西方油画推崇光影、光色的变化,色彩观念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是盛开在人类艺术史上两朵艳丽的奇葩。

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水墨画;光影;光色

中西方绘画是两个从形态到表现、从情感到文化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是存在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沉淀而成的艺术特点。因此,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色彩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源自于色彩观念的不同。

一、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形成

数千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设施甚至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的,古人崇尚自然。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来自于木材,木材的线形纹路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用线来表现物体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中涂上色彩或留下空白是中国绘画一大特色。由于木材与木炭的天然联系,木炭的黑色自然成为中国色彩观念中的主色,这也就是中国绘画以单纯黑与白在世人面前展现色彩世界的渊源。很多时候中国绘画只用白色的画纸作为媒介,墨色的浓淡、晕染来表现所有的自然物象。黑和白则已超越了本身的概念,墨的浓淡在表现其自身的同时,包含了全部的色彩,也就是“墨分五色”、“既白当黑”。

在西方,以古希腊、古罗马为艺术发源地而形成的欧洲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头。古希腊的巴底农神庙、古罗马的角斗场、雅典卫城都是以坚固的石头作为载体,从古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到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的许多雕塑等,都以大理石为材料,西方人心目中的众神被大理石赋予洁白的肌肤和衣着。因此白色是西方人心中神的颜色,它们把大理石的白色作为理想的单色世界,这已成了他们的传统。以石块艺术为母体的欧洲色彩,就是这样一个以单色为起点的单纯世界。西方人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大理石那奇异美丽的纯色的同时,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带回大量宝石,人们也开始喜欢蓝宝石、绿宝石、蛋白石等各种宝石的色彩。随着拜占庭、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兴盛,欧洲的单色世界逐渐地变成了具有拜占庭、哥特式建筑镶嵌、彩画玻璃风格的多彩世界。红、蓝、黄、绿、紫、白、黑等成为重要的色彩语言。由于注重体积感表现的圆雕大理石,因此也就产生奇妙的光和影的对比,受光面的洁白与背光部分投影形成了强烈的光和影的对比,这成为艺术家很长一段时间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19世纪注重强烈视觉感受的印象主义绘画则把色与光的研究发展至极致。总之,欧洲的美术是以纯净的单色为出发点逐渐进入了光和影、光和色的探索过程。

二、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

唐宋尤其是宋元时期中国画开始了它最繁荣的鼎盛时期,以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水墨画(主要是黑白灰色调的水墨山水画)著称,也就是后人所认为的“文人画”。从唐代王维始,到宋元时期的荆浩、关仜、董源、巨然等画家发展壮大,明代后期董其昌“南北宗”论至清代的“清初四僧”、“扬州八怪”,“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调使得“逸品”成为品评艺术的最高标准。中国绘画的黑颜料———墨,借水墨画和书法使得这一艺术出类拔萃,在艺术史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水调化,黑与白(画纸)两极色在晶莹剔透的水的幻化中获得无限灰度而产生无限可能的色阶和丰富的表现力。

水墨绘画多用油烟,好墨质地坚细、清香,泛蓝光、紫光,浓而不灰暗,用色用水渲染,经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墨色能分层次。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注重追求“笔情墨趣”,古人谓之“有笔有墨”。中国画用色的特点是以墨代色,注意墨色的运用。把“运墨而五色具”的色彩观奉为最高的创作品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主要是用浓、淡墨色表现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远近色调。有的以浓墨为主,淡墨为从。有的以空白为主,浓淡为从。一般情况近处用浓墨,远处用淡墨。先从淡墨画起,可改可救,渐次用墨加深,也可先用浓墨逐渐轻淡,最后整体调整。干湿浓淡枯的水晕墨色变化体现了空灵玄远的笔墨水韵世界。除完全以墨代色外,中国画还常用淡彩,或称浅绛,基本上依靠墨色表现形体,墨色上足后淡染色彩,画面色调比较单纯。

在西方,绘画的用色原则是随着时代前进而演变的。西方的古典绘画崇尚写实,以模仿自然为目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色彩是重理性轻感性的,从透视、造型以及光学表现的都要求绘画色彩遵照自然,体现精确化、自然化的特征,按照物体本来应有的色彩去画,强调物象表现的清楚精确。绘画色彩追求真实的艺术精神的同时,努力克服视觉色彩的感受局限,体现看得见的固有色。19世纪英国水彩画透纳、油画大师康斯太勃尔和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将古典绘画色彩进行改进,将色彩由古典的深重晦暗转向鲜丽明亮。到19世纪下半叶印象主义画派登上历史舞台时,色彩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画家莫奈为首的艺术家追求表现在不同光影变化下物象色彩的不同感受,逐渐消减对形体的要求,强调体现色彩的客观性,如著名的《日出·印象》、《睡莲》。这一时期光源色、环境色成为色彩表现的主要方面。后印象主义画派时,西方绘画用色由客观性转向主观性,不满足于客观的表现和片面的追求外光与色彩,强调对绘画对象的主观情感表现和抒发自我的感受、情绪。后印象派提高了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寻求视觉冲击,刺激的纯色运用、补色运用,画家追求表现放纵自我的真实的感受表达,同时受到非洲黑人艺术、印第安土著艺术、东方艺术(中国版画、日本浮世绘绘画)的影响,将线条、色块、体、面相融合,产生了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化的效果。如梵高的《向日葵》、《星空》,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使得绘画的色彩观念也不同,从而出现迥然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但是,无论怎样的艺术都是体现艺术家对所表达的事物的理解。正如宗自华在《美学散步》中写道:“尽管中西绘画的色彩观念在起始和发展过程有许多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画家心理的真实情感加以提炼和发挥,是画家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作为今天的绘画从事者,应该吸收、融合不同中西绘画的色彩观念,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为时代发展创作新品。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洪惠镇.中西美术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3]冯健亲.绘画色彩论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J2

A

1673-0046(2010)9-0173-02

猜你喜欢

墨色观念色彩
维生素的新观念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健康观念治疗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渴望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