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语教育政策对比分析
2010-08-15杨小雪金志茹
杨小雪,金志茹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教育学】
中美外语教育政策对比分析
杨小雪,金志茹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外语教育政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制定科学适宜的外语教育政策至关重要。通过对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思考,结合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现状加以分析,以期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外语教育政策;中国;美国;对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密切,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应该制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外语教育政策。中美两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之处,吸取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制定出科学的外语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一、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大量移民的历史背景使得美国从建国伊始国内就存在着多种语言。然而在美国建国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并没有关于官方语言的立法。直到1917年罗斯福总统上台,美国政府才开始重视语言政策,致力于统一语言。自此,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2年,美国政府制定了适应二战需要的“军队特别培训计划”。[1]13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能及时培养出为战争服务的军事人才,从而能够在战争中破译密码和获取情报。1958年,美国国会出台了《国防教育法》。[1]14该法案从美国国防的战略高度,首次将外语教学提高到与数学和科学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双语教育法”,即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废止了许多州关于禁止使用英语外其他语言的一系列法律。[2]291996年美国开发出了一部具有最新外语教育理念的《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准备》,并于1999年颁布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3]89这一标准主要有五大内容,也是外语学习的五大目标:语言交流、文化沟通、相关知识、比较能力和社团活动,简称“5C”。
2004年,美国国防部组织了语言专家和学者,举办了“全国语言大会”。[1]在这次会议中,各方代表达成共识,那就是要加强美国人外语的运用和掌握能力。2005年在欧盟的影响下,美国国会宣布2005年为美国“外语学习年”,并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1]这些活动得到了美国教育、商业、传媒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拥护和参与。活动几乎影响到了美国各州县及联邦的各级学校。
2006年,美国政府启动了一个全国性外语教育全方位推广计划,即“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1]16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开始,贯穿整个正规学校教育阶段直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的语言推广计划,目的在于大幅增加美国急需语种(如阿拉伯文、俄文、中文、印度语、波斯文等)的学习人数。
由此可见,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外语教育政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经济竞争力及国家地位。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正是以其国家利益为基础的。
二、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要从建国以后算起。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寥寥无几。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发展都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状态。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和国家的实际需要,而并没有以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加以指导,因此难免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逐渐理性和科学。
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实行倾向于苏联的“一边倒”的政策,重点发展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因此,俄语成为当时统领全国的第一大外语。教育部在1953年下达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4]中规定今后只有少数中学保留英语课。在1954年的“关于当年秋季中学外语课设置的通知”中又规定从1954年秋季开始初中不再开设英语课,已经开设的一律停授。[5]245这两项政策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造成了过分发展俄语,英语规模不断缩小,其他小语种甚至没有发展空间的局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及亚非拉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外语专业人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调整了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6]89并建立了一批外语学校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纲要”特别提出:“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德语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学习其他非通用语种的人数也要占一定比例。学习俄语的人数要适当收缩,适应实际需要即可”。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外资外商纷纷来投资建厂或寻求合作。由此,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政府又做出了“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也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的政策调整。[5]250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小语种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使小语种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198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中学语种设置,从全国来说,以英语为主,俄语应占一定比例,有合格师资条件的学校,可根据需要适当开设日语”。[7]
同美国相比,我国对外语教育政策的认识起步较晚,在制定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尽管如此,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将随之发展变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三、美国外语教育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两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始终围绕本国国情和国家利益,而我国在这方面曾经走过弯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成功之处,扬长避短,以为我国的发展服务。
首先,要充分重视外语教育政策。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民族和种族多样化的世界里立足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语言作为有效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言而喻。国家安全需要外语人才;经济发展需要外语人才;文化交流更需要外语人才。因此,美国和中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
其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注意多语种的协调发展。1942年美国的军队特别培训计划就将目标定在培养精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语种人才上。而且美国有440万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在公立学校中,除英语外,西班牙语、越南语、广东语、日语等都在学生中广泛使用。这就使得多语种在美国的发展有了广泛的空间。而从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来看,从上世纪50年代俄语唱主角,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英语独领风骚,几乎始终看不见其他语种的影子。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但在一个国际交流频繁的世界里,中国不可能只同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因此英语学习在中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而忽视了其他语种的教育令人深思。
最后,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重视维护母语的地位。众所周知,英语是美国的“国语”。根据美国的宪法,凡是要获得美国国籍的移民,必须展示“理解英语的能力,其中包括用简明的英语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2]28可见,美国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前列,与其注意保护母语、维护母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我国的母语——汉语,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之一。随着中国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逐渐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国内汉语的教育现状和汉语在国内的地位令人担忧。据调查,当今青少年母语的素质并不高,以2005年广东高考为例:语文作文题为《纪念》,尽管难度不大,在43万余份考卷中,真正好的文章凤毛麟角,50分以上的作文不足7%。关于母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问题则更大,一道模仿造句题竟有10万多考生得零分,占到总考生的25%左右。[8]52~53而反观英语在中国的霸权地位不禁令人深思。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民族有了凝聚力,人民才会团结,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文化才会发展。学习外语是必要的,但是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保护母语,维护母语的地位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一个适宜高效的外语教育政策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各个国家不仅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还要根据时代和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同时还要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总结别国和本国失败的教训,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1] 贾爱武.以国家安全为取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2] 郑新蓉.美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学校内外的争辩[J].西北师大学报,2005,(1).
[3] 田建国,常秦.外语教育政策指导下的普通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4] 四川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外语教育要事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5] 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6] 胡明勇,雷卿.中美语言政策和规划对比研究及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2005,(6).
[7]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 王建华.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3).
1672-2035(2010)01-0157-02
G40-059.3
B
2009-12-04
[个人简历]杨小雪(1986-),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金志茹(1969-),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2010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中国建国以来外语教育政策的得失研究》(JJWYZD2009013)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