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改革设想

2010-08-15焦佩婵

关键词:学业成绩教育学课程目标

焦佩婵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改革设想

焦佩婵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学业成绩评价对达成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高师院校现行的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普遍存在着理念滞后、方法单一、内容偏狭、偏重结果性的弊端,严重阻碍着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达成。要实现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价值,达成其课程目标,必须改变现状,构建新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制定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评价标准,实施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终结性考核方式,重视档案袋、表现性等过程性评价新方式的应用和探索,这些构成了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的新内涵。

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高师院校

公共教育学作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高师院校学生专业理想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知识构建和专业能力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却成为广大高师院校师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十分突出,其处境十分尴尬。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与学业成绩评价的僵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公共教育学走出困境,实现其课程价值,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对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构建有助于达成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

一、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的批判与反思

现行公共教育学的学业成绩评价是传统选拔理念的体现,注重评价的选拔、鉴定功能,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四大特点:以鉴定为目的;评价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和记忆性知识;评价方式主要是“一卷定终身”的期末闭卷笔试;评价标准以结果与效果标准为主,鉴定学生阶段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业成绩评价的机制,严重阻碍着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达成。

第一,评价理念滞后,评价的激励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受传统评价理念的影响,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重视选拔,以鉴定为目的。即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优劣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作出是否通过考试的裁定。在这样的评价理念支配下,教师为学生最终通过期末考试而教,学生为获得及格分数而学,加之公共教育学实施的是“一卷定终身”的期末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偏重于记忆性知识,易于通过,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以侥幸、应付的态度对待公共教育学的学习,不愿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有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业成绩评价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其作用微乎其微。另外,学业成绩评价以鉴定为目的,缺少反馈、指导等环节,评价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第二,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偏狭,制约学生教育素养的全面提升。公共教育学的考核方式一直沿用的是平时成绩(30%)加期末笔试成绩(70%)的传统方式。平时成绩为学生出勤、纪律等情况的综合,而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笔试内容为某一版本教材的理论知识,笔试的基本题型为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论述等。应该说,闭卷笔试有它的优势: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且相对客观、公平等。但这种考试形式也存在诸多的弊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容易局限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过于强调记忆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陷入本本和教条,严重影响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成效,阻碍了学生教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三,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通常在一个学期学习结束后进行,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主要判断学生通过学习在教育学基础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化程度、应用能力等,则缺少关注和评价。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是满堂灌,不注重诊断与改进,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学生在学习中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求简单记忆,公共教育学的学习情况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不少高师院校学生在毕业时,教育理论理解不深刻不透彻,教学实际技能掌握欠缺,很难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以上情况表明:传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已成为制约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瓶颈,要实现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体现其课程价值,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变革的同时,必须改革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构建新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

二、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的设想

(一)确立发展性的学业成绩评价理念

评价理念是评价制度的核心。对传统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应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即学业成绩评价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促进发展是评价的价值追求。

评价功能是评价理念的集中体现。与发展性理念相对应,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在功能上更强调诊断、反馈、指导、改进、激励等。评价的主要功能不是对学生进行筛选、排名和决定是否通过考核,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程度的基础上,寻找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判断学生的学习潜能,诊断学生学习现状的原因,为学生更好学习教育学指明方向和提供指导,激励学生不断前进,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从教基础。

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既是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的出发点,也是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的关键。

(二)明确学业成绩评价标准

“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78~114,课程评价的这一经典名言告诉我们,课程目标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要确定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标准,必须对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做出回答。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服务于基础教育为己任的高师院校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调整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为中小学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师。新型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复合型文化知识结构,具有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的能力等。与此相应,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专业理想。通过教育学课程学习,使高师生理解教育事业在社会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认同教育事业的神圣与伟大,产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崇高感和使命感。

第二,形成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学课程学习,使高师生了解学校教育运作的基本模式,初步把握学校教育工作涉及到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各种理想教育模式内在的理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第三,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教育学课程学习,使高师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教育教学活动理论、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程序与教学模式,独立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及其相关的其他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愉悦与幸福体验。

第四,形成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具备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学课程学习,使高师生初步具备发现教育问题敏锐性、思考的欲望以及探索的冲动,初步掌握研究的方法,具备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

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标准。

(三)改革终结性学业成绩评价形式

终结性学业成绩评价一般在学期末实施,是对学生公共教育学学习效果的鉴定性评价。现行的终结性学业成绩评价一般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单一,客观试题比重较大,局限于对学生教育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因此,从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出发,应对终结性学业成绩评价进行必要的改革。

第一,拓宽试题类型,增加主观性试题。在传统的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论述等题型的基础上,增加辨析、材料分析、举例说明、教学设计等开放性题型。较之于传统题型,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丰富,既利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利于评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能更有效地反映学生在教育理念、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达成度。同时,要努力使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加大。

第二,实施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与笔试相比较,口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在学业成绩评价上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评价的导向作用,将学生的目光从书本知识的记忆转移到整体专业素质(如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训练与提高上来。同时,对那些喜欢思考并能提出独特观点、表现出创新精神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

(四)探索过程性学业成绩评价的新形式

发展性的教育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以终结性评价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质量,以过程性评价促进教育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正如Catherine A.Palomba和Trudy W.Banta所说:“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2]40~42也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301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不仅应关注终结性,更应关注过程性,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反思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和提高,达成课程目标。

1.学科档案袋评价。档案袋又叫做成长记录袋,是指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变化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科档案袋主要记录学生学科学习方面的材料。档案袋中的材料主要是学生作品,可以是测验卷、作业、学习心得、反思材料、小组评价、教师建议等,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亦可以是图像,可以是纸质媒介,亦可以是磁质媒介,甚至是实物材料。记录材料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更可以反映出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所经历的过程和所做出的努力。

公共教育学在课程学习中,任课教师可指导学生为自己建立“教育学档案袋”,积累和收集学习过程中能体现学习进步的标志性事实材料,如课堂讨论、作业、课堂发言、社会调查、读书心得、反思总结等,以此展示教育学学习中在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及其过程。同时,建立学科档案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收集,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才是档案袋应有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档案袋建立中,教师应指导和要求学生写反思记录,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进行描述。这种反思,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发展专业素养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意识,而这对于未来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

2.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是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法。

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较,表现性评价更关注知识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方式适用于测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间内容整合的能力、决策交流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公共教育学作为高师院校最具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对高师生未来的教学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其主要任务在于形成师范生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教育思维方式,构建师范生的教学策略体系等。而这些任务能否完成,完成得怎样,关键是看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教育素养情况。表现性评价所具有的特点使其满足了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的这一需求。

运用表现性评价测量学生公共教育学的学业成绩,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操作,如教学技能的演示,对教育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专题作业、主题讨论、教育演讲等。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分等或贴标签,而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它重视学生对评价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三、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的实施保障

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在实现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改革设想在高师院校能否实施,取决于学校教师教育的整体改革,需要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条件的支持。

首先,营造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浓厚氛围。公共教育学是凸显高师院校“师范性”的核心课程,高师院校应端正对公共教育学基础地位的认识,明确课程的价值、意义和目标,科学规划课程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监控课程教学过程的制度,形成鲜明的“师范性”导向。同时,高师院校还可不定期举办教师论坛、教育学专题讲座、教育学沙龙、学生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师范性”氛围。良好的“师范性”氛围,是实现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改革的前提。

其次,改革公共教育学教学管理制度。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改革,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规模是影响改革的重要因素,现行的公共教育学大多是“合班上课”,班级规模普遍在100人以上,学生数的众多给口试、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法的推行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评价改革应以推行小班教学为条件;新的学业成绩评价强调过程性,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过程管理制度,如档案袋管理规范、表现性评价规范、口试规范等;另外,终结性评价改革也呼唤新的命题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既能为学业成绩评价的改革创造必需条件,又能为学业成绩评价的改革提供必要的指导。

最后,加强公共教育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业成绩评价的主体,教师的评价理念、评价能力直接影响着评价工作的开展。高师院校教育系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使之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掌握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技术。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对学业成绩评价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突破的策略。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评价实践,在反思中感悟、积累,在反思中提升。

学业成绩评价改革是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师院校应积极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当然,这项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更广泛的讨论,为改革做好理论准备。

[1] 施良方.泰勒及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崔允.课程·良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1, (8).

[3] 斯塔弗尔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C]//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72-2035(2010)01-0152-03

G642.0

B

2009-09-25

[个人简历]焦佩婵(1966-),女,山西临猗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教育学课程目标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