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学生课题研究 培养师范生科研素质

2010-08-15樊香兰

关键词:师范院校课题组师范生

樊香兰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开展学生课题研究 培养师范生科研素质

樊香兰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开展学生课题研究有助于养成师范生的科研素质,是师范院校培养基础教育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团队,确立研究目标,广泛获取资料,确立研究思路,加强过程指导,做好答辩和总结工作。师范院校要构建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平台,把学生课题研究列入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建立学生课题研究的导师制和考核奖励制度,使学生课题研究成为师范院校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合格师资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生课题研究;师范生;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是人们从事科研工作应具备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个因素的综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但是,当前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科研素质而不能承担研究型教师这一角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来训练他们的科研能力,养成他们的科研素质,但该途径忽视了学生科研素质养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师范生科研素质培养应及早进行并贯穿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课题研究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师范生课题研究的指导,是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学生课题研究内涵与意义

(一)学生课题研究的内涵

学生课题研究一般是指大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向学校申请科研立项,并在学校审核、同意后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进行独立自主研究、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学生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的参与和训练,学会如何搞研究,养成科研意识,形成一定科研品质,具备一定研究能力。

学生课题研究有别于规划课题和教师的“个人课题”。规划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其研究偏重学术性、政策性和理论性。教师“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团队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与其不同,学生课题是学生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它偏重于养成科研素质,偏重于对“研究”内在的精神的尊重——将研究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生从事学生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研究过程。

学生课题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如师范生就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疑问或有纷争的领域提出研究的课题、将课堂以外的某些相关问题作为研究的拓展性课题。其二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题。如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师范生可以自愿组织成一个集体,或以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起来的团体为单位参与某一社会问题的考察或调查活动。

(二)学生课题研究的意义

对师范生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师范生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是养成他们科研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师范生可以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和体会,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科研意识;师范生通过学生课题研究的尝试,可以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程序和步骤,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师范生通过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地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加以整理归纳,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从事课题研究中师范生还可以把单纯的理论学习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可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检验相互印证,更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师范生通过主动参与课题研究,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视角,形成解决问题的特殊方式和风格,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提高对信息的驾驭能力。经过学生课题研究的历练,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就会增强,从而迅速行动,积极投入,缩短师范生毕业后作为新教师的焦虑适应和磨合阶段的时间。

二、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成立研究团队,确定研究目标

学生课题研究首先要成立学生课题研究团队,指导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结合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意向,指导学生成立一个在能力和发展水平方面相匹配、取长补短的具有凝聚力的课题小组。这样,在研究中,课题成员之间就易于实现合理的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指导教师要不断引导课题组成员形成清晰的角色意识,充分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和教育教学改革对自己的要求,充分了解自己在课题组中的角色地位,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学生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越强,就越能够集思广益,增强研究意识。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课题组确定研究项目,设定研究目标。为了帮助师范生选择出能够反映问题核心和本质、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向师范生介绍国内外的专业动态和进度,让师范生始终接触新的东西。这样,师范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点进行课题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给学生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课题研究项目。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向,组织课题组成员展开全面讨论,在此基础上确立课题研究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课题组成员亲身体验选题和确立研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研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研究。

(二)广泛获取资料,确立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后,指导教师首先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方法、步骤及基本研究思路的相关知识培训。在研究进行的初期,师范生需要查阅大量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教师要指导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数据库,挖掘资源潜力。教师要围绕课题培养学生整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以便通过调查、观察、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对有关问题进一步了解。此时,指导教师要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要让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探究问题,如何在收集、分析、集中、加工资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结论,要着力突出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发展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由于课题组成员体会、领悟着研究方法的运用,在“做中学”,因此,科研知识的学习变得富有生机且易于掌握。通过这个过程的训练,师范生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过程指导,形成研究结论

在选定研究课题、编制研究方案和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完成后,学生课题研究便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这也是科研工作的主体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课题组成员落实研究任务,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方案按部就班地开展科学、广泛的研究活动,保证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及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和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教师要负责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检查执行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做好研究资源的管理工作,要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和掌握研究进度。对于师范生来讲,他们缺乏研究的经验,教师可以帮助课题组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设,然后围绕该假设设计研究步骤,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时刻强调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当最初的课题方案进行不下去时,应该引导他们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根据新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课题继续开展下去。最后,指导教师要指导课题组把潜心研究的结论诉诸文字——通过科研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表达出来,力求简洁明确、浅显易懂、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四)组织论文答辩,宣传研究成果

组织学生课题组成员参加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课题组成员在答辩前要积极准备,对论文、报告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课题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做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一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研究经验的过程。在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这也是学生课题组成员向有关专家学习、得到指导的好机会。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由具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他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课题在该研究领域内涉及的重要问题。在答辩过程中,他们的提问和指点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撰写的课题报告、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经验教训。

学生课题研究的特点可能影响和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整体学术水平,但这些成果都是学生探索后得到的收获,里面凝结着课题组成员共同的辛劳与汗水,所以指导教师要将课题研究中的亮点和研究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及时对外进行宣传。指导教师要为学生的成果交流和转化牵线搭桥,组织学生申报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发明专利、社会调查报告等类作品参赛,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师范生予以表彰奖励,并将作品选送到全校乃至全省和全国参加评奖,向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对师范生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肯定,既可以强化他们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研究结果的成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师范生形成自觉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使他们科学研究意识时常处于激活状态,为科研活动向教师科研素质的内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通道。

三、构建师范生开展学生课题研究的平台

师范院校应把学生课题研究列入师范生培养方案。把学生课题研究列为本科师范生的一项必修课程计算学分。学生课题研究应在第四或第六学期开始进行。学生课题研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题的申报;第二阶段是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第三阶段是实施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第四阶段是课题验收工作,包括研究报告的评审和考评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学生课题研究的导师制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完善导师制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方式,对导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聘用退休的高职称教师担任导师。这部分教师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又有充足的时间辅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还可以解决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根据师范生开展的学生课题研究方向确定指导教师,应尽量做到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所指导的学生课题方向一致。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研究专长,较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保障课题顺利开展。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及时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正确引导研究活动的开展。在学生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指导教师要给予及时、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指导课题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评价时应根据研究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课题研究的考核奖励机制

师范院校要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加强考核奖励制度。一方面要对指导教师定期进行评价。师范院校要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生课题研究工作当作一项正规化、常规化,并且必须完成的工作来对待。指导教师由考评小组按学年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平时对师范生的指导情况、学期指导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指导工作总结和学生取得的成绩。根据指导教师工作的考核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特别奖励,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教师应有相应的惩处举措。将教师受聘期间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如教师指导一组4名师范生完成课题研究,可相当于指导4名师范生毕业论文的工作量总和。同时,学校还应将其工作业绩与报酬、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以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学校应采用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对学生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价时,重点要对他们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师范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而不是简单地以等第或分数来评价。由于师范生参与学生课题研究重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激励十分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架”上“一个梯子”,使学生多掌握一种研究的工具,对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课题研究的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学校还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课题研究的环境。首先,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学生课题研究相关制度,如学生课题研究学分实施的管理细则、图书馆管理制度、计算机房和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科研活动激励机制、教师指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的评价机制等,确保学生课题的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其次,学校应在物质上给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证。师范院校应设立专项教学经费,大力支持师范生开展学生课题研究,确保科研工作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1672-2035(2010)01-0149-03

G642.0

B

2009-09-04

[个人简历]樊香兰(1972-),女,山西夏县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

2009年度太原师范学院研究课题:《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研究》(JG L0812)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课题组师范生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