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破窗理论”与高校班级建设
2010-08-15张维微
张维微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教育学】
论“破窗理论”与高校班级建设
张维微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班集体建设是高校德育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破窗理论”的核心是应该建立一种防范机制和修复机制,这对高校班级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不仅要避免“第一扇破窗”,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更要鼓励“补窗”行为。
破窗理论;高校;班级建设
一、关于“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进行了一项十分有趣的试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稍有不同的是,他将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停放在布朗克斯街区的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偷走了,而另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光顾”。后来,詹巴斗把停放在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令人吃惊的是,刚过几个小时,车就不翼而飞了。以此项试验结果为基础,美国犯罪学家凯琳和政治学家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某个建筑的一块玻璃,它却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护,其他人可能会在这种暗示性的纵容下去破坏更多的玻璃,最终将造成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
“破窗理论”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破窗理论”曾被用于商业界、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高校班级建设方面,“破窗理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二、“破窗理论”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班级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组织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学生的主要日常活动大多也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学校的校园文化由班级来体现,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由班级来体现的。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班级是最好的参照物。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关系到一个班级建设的小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学校发展的大问题。[1]4~6所以,高校班级建设应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破窗理论”启示我们,在高校班级建设中,要建立一种预警及修复机制,这样才能保证班级工作正常而顺利地开展,才能保证班级这幢大楼窗明几净。
1.避免“第一扇破窗”
之所以出现“破窗”效应,即“破窗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第一扇破窗”的出现。正是由于出现了第一扇“破窗”,才诱发了其他破窗接二连三地出现,并最终导致无序状态的发生。在高校班级建设方面也是如此。要想使班级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避免“第一扇破窗”的出现。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法治社会要求人们的任何行为都应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的管理要有法可依,班级的管理也应该有章有度,有所遵循。在班级建设方面,要遵循的东西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根据本班实际制定的班规。
大一新生刚迈进大学校门,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好奇的。当然,对班级的管理也是处于观望的态度。他们深知,大学阶段已不同于高中阶段那样每时每刻都有班主任老师的叮咛,活动的开展也是依靠学生干部来组织。他们不知道大学阶段的班集体,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否已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那种“备受瞩目”,已成为完全没有任何约束的集体。
面对学生们的观望和好奇,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并全面了解学生的要求,把学生的要求与本班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从而要求学生树立起遵章守纪的意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及时打消学生们的疑虑,使其了解高校班级管理的模式,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另外,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在志趣、情感、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很难进行真诚的交流,因此,辅导员应该抓住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新生见面会、迎新晚会、座谈会等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为学生的交流创造条件,从而建立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其集体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才能劲往一处使,形成群体合力,才能使学生们在集体认同的基础上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班级的规章制度并互相监督严格执行。
2.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
“破窗理论”不是不可以破解的。威尔逊和凯琳在提出“破窗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是在“第一扇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才会更多,“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出现的“破窗”,出现一扇,修复一扇,把可能造成的更大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将高枕而无忧!
“第一扇破窗”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也是事情更加无法控制的导火索。它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在冥冥之中向人们传递出一种打坏也无所谓的信息。所以,班级建设中若出现了“第一扇破窗”,一定要及时修复,妥善处理,否则,势必导致更多矛盾突显出来。
首先,勿以事小而不惩。学校及班级的规章制度确立以后,总会有个别人心存侥幸,去打破有序的规章制度。例如:大一学生在刚上大学时,由于一下子挣脱了班主任老师的视线,缺少了家长的束缚,多了可供自由支配的钱和课余时间,所以,总会有一些男生用大量的时间去网吧打游戏,有时甚至会发生因为打游戏忘了时间而上课迟到的现象。又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时不认真,期末复习阶段也不全身心投入,导致期末考试中出现抄袭现象。如此种种,看似小事,但却不可以既往不咎,因为它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对犯错误学生本人来说,由于因一次犯错误而未受到任何批评,可能会让他以为他的所作所为无关紧要,不值一提,因此继续做下去。假如上网的同学继续毫无节制地上网,抄袭的同学依然肆无忌惮地抄袭,那么,结果只能是使这些学生渐渐失去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放纵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前途的“无亮”。而对于班级其他同学来说,由于他们看到“打破窗户的第一人”而毫发无损,很可能加以模仿甚至变本加厉。这样下去,只能导致更多的人成为新的“破窗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面对班级的“小恶”,如果不及时果断地处理,势必导致不可收拾的“大恶”。所以,班级管理无小事,无小节。班级管理要适当地小题大做,要坚持“零度容忍”。[2]103
其次,坚持不懈方为上策。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既要求方法,也需要持之以恒。在修复班级之“破窗”过程中,有时可以一劳永逸,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有时却需要长期观察,及时修复。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指望几次谈话、几次活动就彻底地把“破窗行为”消灭。客观环境在变,主观环境也在变。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工作中随时出现的“破窗”,随时予以修复。另外,修复某个人的“破窗行为”也具有长期性。大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反复,这种反复如同“钟摆”,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经过和某个迟到的学生谈话后,该名学生在最初的几天里坚持得很好,每节课都按时上课。可是,再过几天后,该名学生又犯了老毛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和学生谈话,这样才能巩固前期的成果,以免前功尽弃。所以,修复“破窗”贵在持之以恒,这才是上策。
3.高度肯定“补窗”行为
“破窗效应”的症结就是“第一扇破窗”未能及时修复,所以,修复“破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在高校班级建设方面,避免出现班级“破窗”很重要,及时修复“破窗”很关键,而对于班级的自觉“补窗”行为则更应该大力肯定和提倡。
例如,班级里的某名同学看到每次上课都是任课教师来到教室后,同学们才擦黑板,甚至有时候是任课教师自己擦黑板。于是,他每次在下课时就把黑板擦干净,以保证任课教师进入教室后准时上课。辅导员老师及时地通过班会、海报以及其他形式高度肯定和赞美了这名学生的做法,结果,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慢慢地,擦黑板的人增多了,大大改善了班集体的面貌。
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3]232我们可以通过班级个别同学的“补窗”行为来带动更多的人去“补窗”。心理学的“标签效应”就是说心理暗示好像给人贴了一个标签,每个人的发展常常会受到如标签上标明的那样发展。当人自认为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这个指令使人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积极的标签会给人积极的暗示,从而产生令人吃惊的积极效应。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谨慎地给学生贴标签,尤其是消极的标签。适当而准确地贴上积极的标签,不但能鼓励优秀的学生,而且会使他周围的人受到影响而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进而出现更多的人来陆续“补窗”。
三、“破窗理论”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大事件都是由一些小的细节构成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行为,既要及时修复“第一扇破窗”,又要肯定和鼓励“补窗”行为;既要把握全局又要见微知著,洞若观火。只有做到这些,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才能增强对学生全程化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1] 王爱民.孙子兵法与高等学校班级建设[J].滨州学院学报, 2007,(4).
[2] 杨爱华,李小红.破窗理论与反腐败“零度容忍”预惩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4).
[3] 张敏.论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与教育作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8).
1672-2035(2010)01-0145-02
G641
B
2009-11-25
[个人简历]张维微(1982-),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教,硕士。
吉林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高校班级建设研究》(吉师硕2008059)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