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
2010-08-15阎秀丽迟丽杰
宋 真,阎秀丽,迟丽杰
(1.大连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 2.大连大学 医学部; 3.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教育学】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
宋 真1,阎秀丽2,迟丽杰3
(1.大连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 2.大连大学 医学部; 3.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大力倡导的时代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把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理论研究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教育
在文化的诸层面中,精神处于核心地位。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精神则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把世界作为“人的世界”来把握,便发展出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大力倡导的时代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把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来,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理论研究上和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及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在人我关系中的交往特征。
在我国,人文精神教育是以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把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这种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弥补人文社会知识的不足,对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参与世界竞争、反对西方文化渗透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当代高校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中,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进步,他们的人文精神包含了新的时代文化。从总体来看,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稳定健康的政治思想、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强烈的求知成才愿望,以及客观的判断事物的标准。[2]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大学生素质和能力都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受到教育思想、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的人文精神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1.人文知识匮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受到“应‘业’教育”的影响,实用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明显抬头,大学生在知识的习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看不到人文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从思想深处轻视人文,导致知识结构失衡,人文知识缺乏,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另外,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快餐文化进入疯狂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一种时尚,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3]尽管快餐文化在获取知识,包括人文知识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它缺乏内涵,很难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养,良莠不齐的快餐文化也使大学生审美情趣逐步退化,文化欣赏水平向低层次滑坡。
2.精神信仰贫乏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具有激励斗志、催人奋发、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深刻影响着当前大学生,使他们陷入信仰困境。一方面,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只有62.06%的大学生坚信自己有信仰,而有37.94%的学生没有信仰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在有信仰的学生当中,只有23.76%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4]另一方面,一些低级、腐朽、不良的信仰正在日益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如有些大学生受西方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崇拜金钱和权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有些人盲目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有极少数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对党和政府抱有不满的情绪等等。
3.心理素养缺乏
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看,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甚至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许多刚入学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幸升入大学,往往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有着一种自豪感;又因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而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或因遭受一些挫折,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引起自卑心理。第二,恐惧心理。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异常的情境中,产生莫名其妙的心理感受。身陷此境而又孤立无援时,恐惧心理就油然而生。第三,自傲心理[5]。自傲心理是大学生交往中出现的盲目自大情绪的反映,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使他人陷入难堪的地步,不能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进而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有的甚至为满足自己的愿望,置法律于不顾。
4.道德水平下滑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波及到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膨胀,宁要物质不要精神,宁要欲望不要情怀,[6]对待集体利益置之不理,对公益活动漠不关心,而对自己有利的事毫不相让,一切以自我的欲望满足为出发点,缺乏关爱之情、仁爱之心。不少学生是非、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而且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科教学的人文导向
学科教学的人文导向是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要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应该以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为媒介,构筑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为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做好铺垫。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一方面,要积极构筑结构合理的知识教育体系,加强有关课程的知识间的相互融合,使各科门类的学生都能形成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并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文观、价值观,进而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各院系、各学科的优势,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各专业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攻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2.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自身独具一格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大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个性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在实体教育教学之外的一种无形渗透,弥补了正面灌输教育的不足。所以,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支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深刻地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思想上准备;二是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之中,注重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文化载体的设计,着力打造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在继承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和发展校园新文化,使其散发时代气息,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是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活动、读书活动、运动会等,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拼搏精神得到激发。
3.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建设,科学开发和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建立道德教育立体网。如网上课堂、网络学校、心理教育互动网、学生局域网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事热点、优秀教育影片、网络文明意识、网络伦理道德充实到网上道德教育内容中,不断丰富和创新网上道德教育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网络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把网络新闻采写、编辑、审核、发布流程、网站安全监控、设备管理及网络伦理纳入管理范围,促使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注重大学生自我修养与实践
人文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客观文化不一定使个人向着文化所既定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只有用心去捕捉、感悟和体验所学的人文知识,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这种转变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知”,即知晓,要知晓人文精神及其作用。二是“学”,指学习、阅读、欣赏等,即接受。“学”的途径不仅包括国家、社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还包括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习、充实自己。三是“悟”,指的是领悟、感悟。要求学生在“学”中多与自身以及客观实际相联系,达到每有所“悟”便会在思想上产生一次飞跃、一次升华。四是“体”,指体验、体察,是说已悟到的东西要试着去做,在做中实际体验人文精神,从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的实质。五是“行”,指在上述的基础上,自觉地在生活中处处按人文精神去行动,成为自觉的行为,这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个标志。总之,只有按照“知”、“学”、“悟”、“体”、“行”五个方面循序渐进、相互关联地进行,才能促进大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在这个快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正确地对待自我,然后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1] 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爱红.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构建研究[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5.
[3] 朱磊.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 2009.
[4] 张伟珍.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刍议[J].闽江学院学报, 2009,(3).
[5] 藏宏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7.
[6] 王贵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09.
1672-2035(2010)01-0132-02
G40-012
B
2009-11-10
[个人简历]宋 真(1969-),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阎秀丽(197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医学部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冯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