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的起点

2010-08-15钟坚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年4期
关键词:新加坡国际化深圳

钟坚

新的起点

钟坚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市委在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发展新目标。这是对深圳未来30年发展目标的一个新定位。

一、要把学习、赶超香港、新加坡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香港、新加坡是世界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2009年末香港总人口为702.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83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9年GDP 4681亿美元,人均GDP29826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香港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新加坡面积710平方公里,2009年新加坡总人口为498.7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55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009年GDP2637亿美元,人均GDP37977美元。新加坡已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和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以优美的花园式环境、完善的经济体系、和谐的社会关系、廉洁高效的政府、完备的法治环境而著称。前不久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2010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加坡、香港居世界竞争力第一、第二位。

深圳具备再造香港、新加坡的基础和条件。深圳面积1991.64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891.2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75人,如果按实际管理人口计算,深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深圳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世界500强公司在深圳投资已超过160家,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7年居中国大陆城市首位。深圳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成长出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再造香港、新加坡是深圳发展的新使命。1988年6月3日,邓小平就说:“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①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再次指出:“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发展不起来。”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赋予深圳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新使命,明确了深圳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定位,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新目标。

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最好标本是香港、新加坡。国际化城市的核心在于国际影响力。深圳不是中国的首位城市、也不是首都,同时也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传统项目。所以,深圳未来的发展只能是区域性综合性国际化城市。香港、新加坡与深圳地处亚洲,文化背景相同,发展路径相仿。所以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应该把香港、新加坡作为标本。而且香港、新加坡发展既有共同的经验,也有各自的特点,深圳可以有选择的吸取。深圳未来30年,应该把赶超香港、新加坡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结合深圳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国际化城市发展之路。

二、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制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圳处于香港、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初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布《新加坡:新的起点》,制定新加坡跨世纪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20世纪最后10年的同时,着眼于21世纪前30年的发展,制定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了跨世纪的重大工程,提出要建立“亚洲的瑞士”,成为一个充分发达的国家。目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与当年新加坡发展阶段相仿,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新变革、加快转型和国际化。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迎接新的挑战,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是深圳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应利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机会,制定深圳未来3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圳:新的起点》,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策略。这个规划要体现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转折和新的举措。

第二,优先和加快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建设国际化城市,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要比较发达。香港、新加坡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繁荣和世界第一、第二的整体竞争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在资源极度缺乏的香港、新加坡,人才是成败的关键。因此,教育是一种对国民的投资、对前途的投资,是城市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是香港公共开支中最大的项目之一,预算开支约占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五分之一(回归前)或四分之一(回归后)。目前香港有十所法定大学,两所法定学院,两所注册专上学院。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在世界大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世界前200的大学中,香港占了五个席位。香港大学排名世界24,香港科技大学排名35,香港中文大学排名46,香港城市大学排名124,香港理工大学排名195。新加坡政府坚持“人才立国,教育为本”的国家战略。在1991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新加坡:新的起点》长期规划书中,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主要措施有:加强对就业人员进行再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把教育重点放在科技、创新思考和国情方面;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发展成世界级大学,逐步将新加坡发展成“东方波士顿”。目前新加坡有3所大学,5所理工学院。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世界排名23,南洋理工大学世界排名71。新加坡历届政府始终坚持大力投资教育,始终将教育经费支出列为仅次于国防的第二位,超过20%。深圳目前的政府财政教育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教育后发展地区实属不该。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持续超常的投入是不行的。要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加强对就业人员进行再教育。要增加科研开发投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和研究开发的能力。深圳国际化的一大瓶颈就是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建设国际化城市,应加快语言环境国际化。深圳应在双语教学、官方语言采取中英文双语方面先行先试。

第三,加快产业和经济转型和升级。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往往是服务业加速发展期,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往往超过70%。而2009年深圳服务业比重只有53.2%。这说明深圳目前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和联动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足。未来30年,是深圳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快速增长期。深圳除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现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如果说,过去30年深圳加工工业发展解决了几百万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打工者就业的话,那么未来30年,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有可能解决几百万从高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就业。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把本土企业发展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把有前途的本土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帮助本土企业打入国际市场;优先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中心;继续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产值比重维持在25%的水平,加快制造业部门的行业重组,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逐步淘汰转移,而深圳集中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加速整体经济从技术“引进型”向“创新型”转变。同时,要使服务业、商业、制造业、贸易等各个领域都实现科技化。

第四,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知识和信息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谁能抓住信息化发展浪潮带来的机遇,谁就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层次越深,信息化水平越高,其核心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就越强。深圳尤其要加快信息化步伐,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建议把信息化建设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

第五,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使经济活动有更大的方便度、开放度和自由度。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效率。特别是要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香港、新加坡学习,真正做到放得开,管得住。我们建议把维护公共安全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施政和民主施政。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改革效率。为优秀人才干事创业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吸纳国际优秀人才到深圳工作。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7页;第133页。

(作者: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新加坡国际化深圳
聚焦港口国际化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