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2010-08-15龙永图
龙永图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龙永图
一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形势,我有以下三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虽然世界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到了重创,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这是中央的判断,是经济学界的判断。这个判断非常重要,使得我们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了一个外部环境。如果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了逆转,即便是中国继续想推进改革开放的路线,也不具备基本的外部条件。
为什么讲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我想讲一下什么叫经济全球化。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国际经济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一个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个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过去一二百年不断地向前发展,主要是新的科学技术不断产生,从而推动西方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策源地和原动力不断发展。第二个要素是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投资,因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大的行为必须有一个载体,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就是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第三个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长期以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小范围内进行的,由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是以全球作为舞台,而不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作为舞台。如果一个企业是全球的企业,它就是全球整合资源的企业,如果一个国家是推动全球化的国家,它就是全球整合资源的国家。把江泽民同志讲的三个基本要素串起来,经济全球化就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投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吸引外资,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这三个要素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的科技正在层出不穷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新的可再生能源、低碳制造业、绿色房屋、绿色制造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所以发达国家在他们的经济碰到很大困难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为什么发达国家这样全力地推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推动低碳经济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在新的领域掌握了全球最新的技术,所以在他们经济很困难的时候,这些新的技术可能会挽救西方国家,使他们再一次从这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当然我们也参与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也想搞低碳经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深刻的背景,主要得益者是他们。
从跨国公司来讲,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和投资并没有停止。这次金融危机遭到重创的主要是金融企业,西方的实体经济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微软的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先生,他讲,如果说10年前,全球跨国公司是把中国当做市场中心,本世纪他们把中国当做研发中心;那么从这次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要开始把中国作为战略中心,就是跨国公司的总部,特别是营销总部会转移到中国来。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逐渐使中国从作为市场中心、作为研发中心,转变到战略中心,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过程,使得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转变,中国的转移不仅在数量上加快了,而且质量在提高。
所以我到有些省市的时候,领导们问我: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会不会出现原来向中国投资,原来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回流,重新回到发达国家的问题,我说不太可能,因为当时他们转移的时候就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在市场的力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出现转变。只有在市场力量出现根本变化,比如说中国的市场缩小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如果出现这些重大的情况,他们才会转变。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30年,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领域是轻纺工业,或者一些电子行业,那么今后二三十年,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重点可能在重化工业和高端的装备制造业,两方面都有这样的需要。因为在全球经济变暖和西方产业升级的情况下,他们肯定要把一些重要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高端的装备制造业也会向中国转移,而这恰恰是中国需要的,不要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很多的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核心原材料还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我们必须改变中国是世界工厂,而欧洲和美国是制造世界工厂的工厂这样一个局面,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加快重化工业向中国的转移。
所以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产业从轻纺工业、电子工业更多的向重化工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转移的话,中国会成为经济强国。没有重化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济强国。更多的跨国公司将从他们所熟悉的西方文化的环境中转移到他们并不熟悉的东方文化的经营环境,所以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会加快,也就是说他们会更多使用当地的国际化人才。但是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我们从海外归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中国的国情,也要牢记西方经营文化的特点,比如说他们非常严格的法制环境、法制观念,不要到了中国就变得越来越灵活。我过去和一些同事研究,为什么跨国公司的高管中,印度人、新加坡人、包括中国的香港人、台湾人特别多,就是他们不仅懂得中国的文化,他们也懂得西方的经营理念,比如说法制的理念、创新的理念。如果中国留学的人才丢掉了在西方学到的核心价值观,他们不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管,最多是打工的。
第二个判断: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东方,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会使我们更加冷静、理智地看待我们在全球的地位,使我们始终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第一条使我们有信心,第二条使我们要有紧迫感,因为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对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国家经济谈判和国家经济交往的同志来讲,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重大变化使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比如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起到全球决策和协调能力的重要的国际机制,就是20国集团。在伦敦的会议和匹兹堡的会议,应该说对遏制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避免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演化成经济危机起到很大的作用,20国集团这个机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生的,过去全球决策的重要机制是8国集团,8国集团全部是发达国家,而20国集团扩大到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增加了10多个发展中国家,使得全球经济的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力量的重大变化。我希望大家关注国际关系变化的同时,多关心一下20国集团的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机制。
我们和美国的谈判为什么那么困难,就是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他拿出一个谈判方案,大家决策,最多搞一点修修补补,给大家一点面子。但是美国人从来没有和我们进行过谈判,当时美国人和我们谈判的时候,他们的谈判方式,一上来就说这是我们美国的谈判方案,在这一问题上,列出几点,他说除了那一点之外,其他的没有谈判的余地。你上来就说没有谈判的余地,我们还谈什么。后来搞了很多年,他们才把这个套话收回去。我们这些人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看到了20国的诞生,看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是很激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帮了我们大忙,美国人出了大乱子,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机制。
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后来在20国集团的基础上,美国一些政客、一些老政治家和一些专家也提出2国集团(G2),我们很多同志都兴奋,现在我们和老美平起平坐,引领全球的经济格局了。当时大家对美国提出的G2,是非常兴奋的,也觉得G2的时代可能很快到来。但是大家记得,就是在奥巴马总统访华的时候,温总理在见奥巴马的时候明确提出来,中国不赞成两国集团的提法。温总理讲了三条:第一,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意思是说我们还没有资格和你们美国人平起平坐。第二,我们中国人不愿意和任何国家结盟。当然不可能和美国结盟,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国家。第三,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全球的经济决策。态度非常明确,而且也表现了在人家捧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很谦虚。
当我看到温家宝总理对两国集团的提法的回答以后,回去翻了一下小平同志多年来关于中国不当头、不称霸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这可以说是指导中国这些年来外交战略的最基本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当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希望中国出来当头,小平同志在会见一个外国代表团的时候讲了这么一段话(大意):这个我不赞成,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的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不够,当了头什么好处都没有,许多主动都丢掉了。小平同志讲得非常深刻:第一,你当这个头没有资格;第二,你当这个头没有什么好处,你的主动权丢掉了。如果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确实赞成了两国集团的提法,跟美国在那里好像要引导哥本哈根会议的进程,那我们什么主动权都没有了,全球所有的抱怨都集中在中国和美国头上。所以在全球格局基本上是美国控制的情况下,第一个是我们当不起,第二个是我们丢掉了所有的主动权,我们丢掉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而且我们也承担了中国在现阶段不可能承担的很多义务。所以哥本哈根会议和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对中国是艰难的。我们原则上是支持低碳的,支持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承担那些不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的义务。
美国的国际贸易确实像全世界一样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包括中国的进出口也遭到很大的影响。但美国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整个出口还是保持了相当扎实的地位。因为美国的产品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替代的,中国出口鞋、袜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可以替代的,你不生产,印度人可以生产、非洲人可以生产。美国人生产的波音飞机这类高技术产品,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什么叫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美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它就保持了美国在全球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使得美元继续成为全球贸易的最重要的结算货币。不管从全球的金融货币体制还是全球贸易体制来讲,美国人在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是丢了很多的面子,它的信用遭到很大的影响。但是还是没有伤及它最核心的东西。
第三个判断:这次金融危机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是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这次金融危机当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搞了很多贸易保护措施,很多人很担心,有的人甚至提出来,2010年是不是国际贸易保护年,或者是中国遭到国际贸易打击最大的国家。我觉得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我们应该看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虽然有所抬头,但是全球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从20国集团会议共同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宣言来看,从最近的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组织的会议来看,大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一,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跨国企业在我们这些国家的投资和贸易活动,使得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所以美国不可能对中国进行全面的贸易制裁,因为美国在中国已经有大量的在华利益,他们打击中国,就是打击美国在中国的在华利益,打击中国的国际贸易,很多时候伤及美国跨国公司的商业利益。美国人从来不讲怜悯,你给他讲好话,你跪着求他都没有用,但是你要讲这个对你是有好处的,那就好说。我和美国人谈判这么多年,不要跟他讲软话,不要开导他,他不接受你的开导。他只接受实际的,你说这件事情你要坚守下去,就会损失100亿美元,他算一下差不多,就会听你的。我们为什么赞成全球化,就是全球化使得我们更加安全,他们在中国有更大的利益,他就不敢轻易对中国动手。我们要看到由于这种全球化的利益格局,使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形成二三十年前那么大的问题。由于形成这种利益格局,使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成为主流。
第二,世界贸易组织在过去制订了一套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则和措施,所以谁搞贸易保护主义,谁就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则。这样就使得美国这些国家虽然搞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它会有所收敛,因为你直接违反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则,对他们这些强调法制的国家是不可接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有两种,我们要分开什么叫贸易保护主义,什么叫正常的贸易政策措施。世界贸易组织制订的规则中有很多的贸易政策措施是合法的,比如反倾销、反补贴这样一些措施,这叫贸易政策措施,一个国家动用世界贸易组织中规定的贸易政策措施是合法的,一旦滥用了这些贸易政策措施,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我们不是反对美国的贸易政策措施,而是反对他们的贸易保护措施。从实际情况看,去年搞了那么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或者贸易政策措施,前三季度还出口了8600多亿美元,就是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没有成为打击中国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扩大出口。
总之,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是三个基本的判断,一个是世界经济虽然遭到了重创,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是世界经济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是根本的格局没有变化,这就使得我们要继续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危机感和紧迫感。第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虽然抬头,但是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变,这就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贸易的大发展还是指日可待的。现在全球贸易的蛋糕做小了只是暂时的情况,全球经济复苏的时候,它的贸易额很快就会扩大。
二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的一些基本走向,可能有三个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限于时间关系就不详细讲了,只讲几个提纲。
第一,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基本动力,建立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趋势。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讲到,现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动力,一个工业化、一个城镇化,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大趋势。我觉得建立中国的内需体制,首先的观念就是城镇化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社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像过去几代领导同志都讲的,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城镇化,让大多数农民死守在一亩三分地上,中国永远富不起来,所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从历史上看,城镇化对经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候是唐宋,那时候我们的城镇化达到20%左右,后来到清朝末年只有7%,到中华民国建立的时候,只有10%,建国前30年,由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折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以我们的城镇化率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只上升了6个百分点,才16%,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率才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46%。从16%到46%是非常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城镇化率起码要达到85%,也就是说我们还要经过三四十年的时间,如果保持过去改革开放30年的速度,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城镇化的水平,才能形成中国真正以内需为主导的体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对不能受外国人的压力,说中国人要少出口,搞内需,着急得好像一夜之间把内需体系建立起来,我们说这是不可能的。你们搞城镇化搞了几百年,我们才搞三十年,你们这时候就要我们搞内需,不能出口,真是莫名其妙。
解决城镇化的问题,大家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土地政策问题,也就是说有1.5亿到2亿农民已经进了城,而且基本上在城里面落下来,他们又不能把地带进城里面,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城市只有那么大,突然增加了几亿人,今后还要增加几亿人,土地政策到底怎么搞?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看了一个对经济学家的调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会在什么地方?”的问题,60%的回答是说“新土地政策”,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小平同志一再讲解放思想,我们一定要敢于直面一些问题。房价涨成这样,大家没有抓住重要的问题,我不好讲,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来讲这个问题。我认为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没有不可碰的禁区,如果有些东西不能碰的话,中国怎么进步?
其次是工业化的问题,我们中国真正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体制,还是要大力发展我们的制造业,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这是中国经济的立命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主要的劳动力,都是从农村来的,他们只有初中、高中的文化水平,这是基本国情。我们的基本国情就是要使城镇化能得以进行,整个社会能够得以安定,我们必须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主要是靠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前一段时间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矮化,我是不同意的,特别是在出口产品上,出口政策退税上,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我认为是不对的,不符合中国国情。大家知道新加坡是一个很发达的国家,制造业非常发达,但是我到新加坡去,他们的官员跟我讲,他们至今保留30万个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为什么?不是新加坡所有的人都能上大学,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上大学,所以他要有这30万个职位保证他的平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清醒,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的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它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我们中国太大了,地域区别、人民生活的区别太大了,我们在整个产业中既要高端,也要中端,也要低端。
有一个观点不太符合主流的说法,我也讲一下,我是不太同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个说法的,至少不科学。难道中国哪一天就进入到中国创造的阶段,不要中国制造了?我认为科学的提法是怎么样努力增加中国创造的元素和分量,使得中国制造中有更多的中国创造,而不是说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美国人搞了那么多年,美国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大家以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从全球制造业的产值来看,美国占了1/4,还是制造业大国,我们只占了全球的1/10。过去一段时间讲我们的纺织业、制鞋业、箱包业,它们是夕阳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是淘汰这些产业,我的观点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你说纺织业是夕阳产业吗?它永远是朝阳产业,只不过是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创造新的品牌,使得我们的纺织业能够保留全球竞争能力。另外,我们也要克服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好像你搞优化产业就要淘汰一些产业,中国那么大不造纸行吗?没有水利行吗?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技术、污染的管理、污染的设备。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在产业转型上就多一点思路。
我想强调一点,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讲的“工业化是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动力”,即便是发展服务业,这也是对的,我觉得在深圳、上海这样一些地区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完全正确的,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必须是依附于制造业的服务业,就是我们讲的生产型服务业,这才是有前途的服务业。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更多一点辩证法。对一个县来讲,如果他是发展制造业的基地,98%都是制造业,他的结构好得很,他把制造也做到极致,把制造业的创造成份搞得很大,制造业占80%、90%有什么关系。我们常常以行政单位考虑一个地区的结构优劣,这个意义不是很大,还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市场的规律来办。这样的话才能使得我们在产业升级和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有好的方向。
还有创新,我觉得创新确实是引导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建立经济核心的重要问题。但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体制的创新,更多的是观念的创新、思想的创新,这些才是全面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更重要,特别是深圳这些地方,你搞高科技无论如何搞不过别的地方,我把话说在这儿,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底子,没有这样的传统。深圳的特点就是体制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他城市赶不过你。你到任何一个城市,多多少少都有排外,但是我到深圳多次,深圳不排外,深圳的包容性、深圳吸纳人才的能力在全中国是最好的,这就是深圳体制的优势。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把它想清楚了,就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有华为、中兴这样的全国最好的企业,虽然他们的产值比不上中石油、中石化,但是它们绝对比这些企业优秀,因为他们是从市场上搞出来的,不是靠垄断。而这些企业诞生在深圳,说明你的体制适合全国最优秀的企业。另外,我觉得深圳强调发展金融业非常关键,金融业确实是我们的短腿,这次发生了金融危机,我们不能够从反面理解我们在金融问题上要保守一点,我们还是要学习西方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很多新的经验。我们的银行存贷率65%,100块钱只敢借出65块钱,这种银行有什么效益?如果不是在国家保护下,那早垮台了。人家的存贷率是120%,而且搞很多金融衍生品,这次金融衍生品搞砸了,不能说他搞金融创新是不对的。上次我和美国的经济学家谈话的时候,他很谦虚地说这次他们犯错误了,我说你们还是老师,我们不能因为老师犯错误了,就不向老师学习。深圳有这样的体制优势,又靠近香港,我觉得如果人民币一旦国际化以后,深圳还没准备好,会是深圳的历史性错误,我们要做好这个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大的历史潮流,不可能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他的货币是不可兑换的,在这个大趋势的背景下,我觉得深圳要做好准备迎接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的大趋势。
金融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到内地,他们的出口很少,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而广东的影响很大。好像对外依存度大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原因,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这样理解,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就是错误的。也不要因为政府救市,就以为政府要控制企业,他们是要退出的。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和西方政府采取的特殊的机制。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放权,政府还要继续放权。深圳在政府放权方面、在服务意识方面做得最好,我敢在任何一个城市讲这样的话。上海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完全是政府主导的,这是影响它发展的很大的体制性障碍。我觉得深圳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我和一些同志聊的时候说,为什么吉利要收购沃尔沃,就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要提高产业水平比较容易,但是我们最缺的是品牌,而品牌是和特殊的人群、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中国的制造业要打造中国的品牌,而且要在西方国家,在其他的文化和宗教的环境里成为品牌是不容易的,就像培养一个贵族需要几代人,培养一个品牌也需要几代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技术发展这么快,但是我们的品牌培养不起来,我们只有买人家的品牌。
第三,在继续加强中国硬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国软实力的趋势。
软实力会成为今后5年、10年大家经常讲的一件事。现在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不成问题了,高盛也预测,在10多年以后,我们要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大国,过去做梦都想不到这点。但是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我觉得没有准备好。中国的硬实力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我觉得今后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是怎么样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加强中国核心价值观在全球的影响力,这方面我觉得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中国的强项是制造业,可以通过我们的强项,在中国制造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加强中国的软实力。比如,中国的玩具已经占到全球90%以上的市场,可以把中国文化的元素放在玩具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使得几亿、十几亿的儿童在玩玩具的时候学中国文化。再比如说和顺堂是搞中药的,我觉得中医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我们的中医药能够以最好的品质、最好的服务赢得全世界的心,这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非常好的渠道、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它是中国药,根本不需要你宣传,但是就是要最好的品质,就是要符合国际标准,不能砸中国的牌子。我看了一个资料,中药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去年我们的出口量已经达到17亿美元,比起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出口是很小的,但是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我们要从这个方面看,不仅仅要看到一个产品的产值,更要看到它背后中国文化、中国影响力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今后讲软实力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国家要对增加中国的软实力的产品给予支持。
(本文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2010年1月24日在深圳“和顺坛”名人名家文化讲坛的专题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