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发展对策
2010-08-15彭文兵张国鹏李珂
彭文兵 张国鹏 李珂
(1.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21;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3.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发展对策
彭文兵1张国鹏2李珂3
(1.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21;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3.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地处西部边陲的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民族“直过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社会发育程度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云南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以云南省为代表的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生存困境现象,日益成为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提出了云南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持续发展
一、云南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在困境中生存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云南民族“直过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直过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地处西部边陲的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直过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社会发育程度低,导致了“直过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且队伍素质较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文化贫困依然存在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以云南省为代表的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生存困境现象,日益成为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以2000年至2003年为例,云南省财政预算内基础教育投入分别为51.6亿元、62.3亿元、71.6亿元、78.4亿元,分别占当年生产总值的2.64%、3%、3.21%、3.18%,均未达标。不达标意味着4年间该省基础教育经费财政少投入了85.19亿元。“直过区”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87%,对“直过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按比例计算,就少了2.45亿元。①然而,在教育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仍然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城区学校建设,在政策、师资上也是给予倾斜,使“直过区”孩子输在了起点上。
以前,杂费是“直过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来源渠道之一。2004年国家推行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办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2001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小学和初中即进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的试点)和之后实行的“二免一补”政策,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使贫困家庭孩子有书读,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以抵偿经费的缺口,使本来就不多的学校公用经费更是促襟见肘。“一费制”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好方法;“二免一补”是惠及亿万学生的好政策,但在用好政策的同时,政府还须对处于特别贫困地区的“直过区”农村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搞好条件保障。
教育经费的不足,还涉及县乡两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制度的缺陷。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办学制度,其优势显而易见,但其缺陷也是明显存在的。“直过区”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只够发工资,无力承担“以县为主”的重压。就拿云南怒江来说,建州50年来,地方财政除保“吃饭”外,从来没有安排过建设预算和相应的支出科目。②州财政状况如此,贫困县财政之困难可想而知。
学校体育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状态下,其经费投入更是没有保障。
2.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多、人口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交通极不方便,加之校点设置、分布不够合理,为了在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在民族地区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云南1287所农村初中全部是寄宿制学校,近13000所农村完全小学都有住校生,主要集中在边疆民族地区。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直过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建设起点低、条件差问题。事实上,在“直过区”农村学校,其运动场地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早已是一个共性问题,有些学校由于没有操场,只能在公路等公共场所上体育课,师生安全没有保障。
随着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收缩校点、集中办学的力度不断加大,“二免一补”政策实施后,贫困家庭孩子、农民工子女回乡就学人数的增多,导致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生人数激增,这样就给学校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师资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且队伍素质较低
国家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是,城市学校编制比农村学校多。如现行规定的城市小学的师生比是1∶19,城镇小学的师生比是1∶21,农村小学的师生比则为1∶23。我们知道,“直过区”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现象必将长期存在,而这恰恰是需要多配备教师。
在学科结构方面,体育教师缺编问题非常严重,在“一师一校”地方,这种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直过区”农村学校学生汉语水平和能力一般较低,不少学生不具备用汉语准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民、汉“双语”体育教学师资薄弱,“双语”体育教材缺乏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直过区”农村学校的相当一批教师,尤其是代课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显得困难重重。有资料表明,许多“直过区”农村学校教师常年待在封闭的村庄,与外界接触很少,有的从来没有走出过乡。一些地方的老师只有三、四年级的文化程度。④和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高学历相比,其素质之低,令人震惊。
4.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文化贫困依然存在
人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的综合指标,是教育发展长期积累的成果。我们知道,全面小康目标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截止2003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了8年,云南是6.3年,“直过区”则只有3.95年,“直过区”文盲率为36.15%,比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出了20.71%。⑤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拉祜族文盲率为90%;河口瑶族自治县有的瑶族村寨青壮年文盲率达到了95%以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福荣乡芒撒村,50岁左右的人基本是文盲,80%的村民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⑥芒棒村解放50多年来,全村无一名初中毕业生。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其形成了读书无用论、体力劳动等于体育锻炼等错误观念,从而限制了其下一代继续就学的权利,制约着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
贫穷是造成“直过区”农村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云南省陇川县曼崩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直过区”,人均有粮187公斤,人均纯收入只有347元。人们在“直过区”农村小学看到了这样一组刺痛人心的情景:90%的学生没有像样的衣服;80%以上的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铺盖;学生们自己从家里带米和柴到学校,油、盐、菜靠政府发的每月17元的补助来维持。⑦“二免一补”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由于实施统一的发放标准,使这项好的政策难以在特别贫困的“直过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仍感觉到生活补贴低,负担重,致使不能继续就学,失去了继续享有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样重要,特别是在社会发育程度低的“直过区”农村,其文化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在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直过区”农村,因文化贫困导致愚昧无知而迷恋于吸毒并感染艾滋病的情况非常严重。当地干部在总结这些地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时说:“一是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差;二是毒品危害;三是基础设施薄弱。”⑧从根本上说,文化贫困是导致当地贫穷的主要根源。搞好农村学校体育对加强和促进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意义重大。
三、云南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大工作力度,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教育路子,使“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能有一个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1.完善历史上行之有效的“直过区”教育政策,制订新的特殊政策
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在“直过区”大力实施优先教育政策。开办寄宿制学校,免费供给食宿;开办工读学校,培训各种手工业工匠、农业技术、合作社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人才;选拔各民族子弟到民干班、民干校和民族学院学习。这些措施使“直过区”农村各级、各类学生一度大量增加,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学校体育、传统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动和普及。因此,延续并完善历史上行之有效的“直过区”教育政策,并根据“直过区”的特殊情况,出台新的特殊政策非常必要。
针对“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现状,我们在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明确政府在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及均衡发展方面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可以考虑在“直过区”农村学校逐步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吃、住、学全免费教育,以此保证特别贫困的“直过区”农村孩子人人都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充分享有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
2.建立健全“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要把农村学校体育的条件保障作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的重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
对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保障,并且做到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步增长。建议国家建立“贫困地区国家义务教育体育经费补偿基金”,用以解决包括“直过区”在内的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经费长期短缺、历史欠债问题,在经费上予以补充。
“直过区”大多处在国家级贫困县内,县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促使财政体制投入重心上移,使中央和省作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非常必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西部地区为5:5;受到基层欢迎。然而,“直过区”长期以来义务教育欠债面广、程度深,在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同时,应考虑特别贫困的“直过区”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投入上不搞一刀切,而应给予更多的倾斜。为此,各级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一项好的政策需要制度化,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就像温家宝总理2007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的:“就拿教育来讲,就拿农业来讲,我们实行的这些措施都不是临时性的,是制度性的,因此,它带长期性、根本性,也就是说,它不会随着领导人的变化而改变。”
3.认真执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
《意见》)指出,要认真执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做好规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
一方面,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城市为“普九”新建的校舍等大量闲置;另一方面,“直过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仪器设备、体育场地器材极其缺乏。对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综合考虑“直过区”人口出生率、生源分布情况,在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标准等方面,兼顾“直过区”实际,优化资源配置。
大力提高“直过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按政策要求保障其公用经费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并保证其中有相当比例经费用于学校体育设施与器材的建设、添置和维修。
合理使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资金,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体育设施可建在“直过区”农村中小学附近,学生和群众共同使用,发挥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将中小学危改工程建设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按照“规划一所、改扩建一所、完善一所”的原则和“分区合理、功能齐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求,在改扩建“直过区”农村中小学的同时,合理投入资金,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体育基础设施,添置有关体育器材。
按照《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体育彩票公益金可用于落实资助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修整和增建体育设施;体育扶贫工程专项支出;等等。显然,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属于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支出范围。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直过区”农村中小学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要合理分配资金改善学校住宿、食堂等生活卫生条件。提高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直过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
4.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提高师资水平
第一,多途径补充体育师资。“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按照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大幅度增加体育课时的实际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大量体育活动的实际,按比例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额,尽快配齐体育教师,满足中小学校开足、上好体育课的需要。要在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特设岗位项目中,向体育教师职位倾斜,以此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对体育教师的配备工作。”对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的“直过区”农村中小学来说,“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国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所需资金以中央财政为主)。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落实,在特别贫困的“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职位上可专门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人数少的教学点还可进行单独核编,以体现出向体育教师职位的倾斜。
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支教定期服务制度;云南省可制定高校毕业生支援“直过区”农村体育教育行动计划,从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遴选一批毕业生到“直过区”农村学校任教,实行合同管理等多途径补充体育师资。同时,我们还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参照教育和劳动部门制定相关标准,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用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成为长期、固定的师资。
第二,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意见》指出,各地要通过三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认真地制定和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经费足额纳入预算。
“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有其特殊性,如它急需懂得民族地区语言的民、汉“双语”体育教师。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认为要加大对民族“直过区”招生、助学的扶持力度,重视发展民族师范体育教育,培养一批精通民、汉“双语”的体育教师。建立适应“直过区”需求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系统,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推进远程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条件,促进质量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探索为“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送教、送学、送考”上门的培训新机制。探索和推广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广泛开展城镇优质学校与“直过区”农村学校“结对子”、送课下乡、送教下乡活动,指导“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5.调动全国教育资源支援“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借鉴在内地办新疆班、西藏班等的经验,在发达城市办一些民族“直过区”班,使来自特别贫困的“直过区”的孩子能在此享有较好的学校体育教育。
引导东部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县市与之建立长期对口联系,在人才、经费、设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帮助“直过区”农村学校发展学校体育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肯定、规范、引导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的援助模式,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服务于“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作为“直过区”农村学校,也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资源,挖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活动,努力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三、结语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一条指出:“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我们的党和政府早已把参加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确定下来。2007年4月29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推进特别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所面对的问题是错综复杂、千差万别的,在相关工作进程中,我们既要强化国家意志,也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怀着对民族“直过区”同胞浓厚的感情,去思考、去研究、去落实。为推进民族“直过区”农村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为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
①闫建琪,宋毅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领导艺术——学习《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的体会[N].光明日报,2007-02-27(9).
②王元辅.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J].云南社会科学,2007,(1).84-88.
③滇人大代表建议立法“扶贫开发”[EB/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07-03-14.
④輥輯訛张文凌.云南民族“直过区”:一个教育贫困的样本[N].中国青年报,2007-02-02(6).
⑤叶齐炼.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B):12-17.
⑥李涛.总理和基层代表话教育[EB/OL].中国广播网,2007-03-09.
⑦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6-12-29(1).
⑧张旭光.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N].中国体育报,2006-12-25(1).
G807
A
1672-0547(2010)06-0111-03
2010-10-13
彭文兵(1976-),男,安徽安庆人,黄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张国鹏(1977-),男,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