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010-08-15胡中应余茂辉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皖西国际贸易应用型

胡中应 余茂辉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胡中应 余茂辉

(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文章以安徽省皖西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个案研究,将课程体系设置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程5类,并与安徽省内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指出了皖西学院在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设置上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创新思路。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介于5A1(研究型大学)与5B(高职高专)之间的5A2类高校,应当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1]。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是以铜陵学院为牵头单位的省内13所新升本科高校组成的教学、师资、硬件资源共享的组织。同年,皖西学院等5所本科高校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意味着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联盟内院校的主要目标。

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是培养目标千篇一律,不利于地方性人才的培养;二是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实践环节教学薄弱,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国际贸易对口专业合作会议上,几乎所有学校都认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是毕业生不能令企业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仍带有前身专业的特征,往往是由原专业相关课程“组合”而成,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些学校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完全体现出当代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不利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因此,必须研究适用于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途径。

一、皖西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与探索

从首次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始,作为专门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经济与管理科学系,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多次邀请兄弟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研专家、外贸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讨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显现出一定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3]。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匹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基础素质与能力。包括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三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要能阅读、撰写外贸函电,掌握外贸实务、国际结算、电子商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并熟悉掌握进出口基本流程。四是实际操作能力。要能学以致用,能在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销、报关、报检、单证、跟单等业务工作。鉴于此,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程5类。以2009级培养方案为例,皖西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与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对应的。通识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与能力,让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大学英语、非经管类课程(通选)等课程;大文类课程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把握所学专业概况及在学科中的地位,并能为学生在以后考研深造方面奠定基础,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主要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单证业务、经贸英语口语、国际市场营销、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理,结合经管系开设的大文类课程,为以后考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技能,为以后胜任国际贸易实务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专业方向课程上,设置了国际物流与国际商务两个方向课程,前者旨在培养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流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国际物流师、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后者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精通国际贸易业务拓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外销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师等。实践课程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旨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快实现学习、实习与就业的对接。

(二)国际贸易专业历年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2007-2009年,皖西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不断调整,通识课程比重逐年下降(41.2%、37.56%、30%),专业基础课(15.8%、12.43%、24%)、专业核心课(9.5%、11.18%、13%)、实践课程比重(22.9%、24.54%、27%)有较大程度的上升,专业选修课比重则从10.6%下降到6%。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考研的需求比较强烈。通过对2006级、2007级学生的调研,每届学生考研的报考率高达6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比重。以西方经济学为例,2007级是3个学分,2008级是4个学分,2009级增加至6个学分。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原有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企业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甚满意。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上,我们加大了资金投入,购买了浙科、踏云、大科华鼎等国贸专业实训软件,建立了相关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环境。

(三)皖西学院与省内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

以2009级培养方案为例,笔者将皖西学院同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其中的5所高校进行比较,各校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程的设置比重如下:铜陵学院为35.9%、23%、20.82%、6.03%、14.25%;宿州学院为26.34%、27.96%、15.05%、、9.14%、21.51%;淮南师范学院为29.9%、21.7%、27%、5.3%、16.1%;合肥师范学院为30%、30%、19%、5%、16%;黄山学院为24.87%、13.87%、24.61%、14.66%、21.99%。与这5所高校相比,皖西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如下特点: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比重与其他学校基本持平,说明大部分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所开设的课程及比重是相差无几的;与铜陵学院、黄山学院等高校相比,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小,内容不够充实,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实践课程比重相对较高。因此,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一)应用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类专业,但其并非纯粹的经济学专业,而是经济学与商学的有机结合,甚至更加倾向于后者,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层次而言,应该是以培养国际商务领域的业务精英为主,“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意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4],而不是为培养理论家和研究人员做准备。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适当增加外贸函电、职业和商机搜寻技巧、商务沟通与谈判、单证实务等操作性强的课程,重视应用性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性。应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国际商务环境,学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贸领域寻找和把握商机,给学生以企业家和商人的基本训练。

(二)地方性

地方性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在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方面应该依靠自身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经济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积极探索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发展思路。应该细分本地区经济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适应本地区贸易行业的需要,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中,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在设置课程时应该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的办学理念,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出口优势的专业商品学课程。同时,可以效仿欧美国家,设置一些区域研究的课程,在学生确定专业后可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区域的研究。

(三)前沿性

当今,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服务和技术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改变了贸易流程和方式、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改变了国际贸易流向和货物结构等[5],这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调整,增加电子商务、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期货交易等课程的课时比重,提高学生应对国际经贸领域新发展的能力。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一)公共基础课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对学生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业务能力的要求。因此,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学时一定不能减少,不能放松思想道德修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特征,要适当增加大学英语的课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开设其他语种作为学生选修;要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学时比例,提高教材难度;可适当变通大学语文课程,将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纳入进来。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类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要增加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打好一个厚实的基础;要增加与贸易有关课程的教学时间,如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商品学等课程;要减少一些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不相一致的课程的教学时间,如计量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

(三)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核心课与实务核心课。要调整内容重复率太高的一些课程设置,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WTO概论等课程,可以适当减少相关课程的教学时间甚至取消;要确保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等涉及新领域的课程教学时间;要增加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沟通、跨文化交流、国际贸易礼仪等课程教学时间;要让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撰写、外贸单证缮制与审核、国际贸易结算等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

为了与培养计划要求一致,可以在选修课程中继续开设2-3个方向,例如国际商务、国际物流等。虽然方向不一致,但是可以把课程教学时间错开,增加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尤其要把选修课程与考证培训联系在一起,可开设与国际商务师、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五)实践课程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ERP模拟实习、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习等实习课程。同时,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2]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58-61.

[3]李瑢.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116-118.

[4]杜彦良等.关乎成与败、得与失——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9-07-09(2).

[5]张宇馨.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7.

G642.3

A

1672-0547(2010)06-0100-02

2010-10-15

胡中应(1981-),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经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余茂辉(1964-),男,湖北麻城人,皖西学院经管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新升本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编号:2008jyxm542)、《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08jyxm54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皖西国际贸易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回马枪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回马枪
回马枪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