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中国化研究

2010-08-15聂蒲生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四川马克思主义

聂蒲生

( 贵州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中国化研究

聂蒲生

( 贵州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四川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川;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

1.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入

“五四”运动前,四川出版的刊物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名字,并对社会主义作过简要解释的是《广益丛报》。1906年10月7日该报第118期发表同盟会会员冯自由的《民生主义与中国革命前途》一文中,提到社会主义。

1917年5月,吴玉章在北京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一名词,早已通行于世界,而东亚人士尚有惴惴然惟恐其发生者,亦有援引而妄用者,殊不知今日为社会主义盛行时代。自德国之国家主义以至俄国之共产主义,派别虽多,大约可分为二:一急烈;二平和。急烈者,为改造的,即欲打破旧社会之组织而建设一新社会者也。平和者,为进化的,即欲就旧社会之组织而改良之者也。其手段虽有不同,其认今日之社会为不良则一也;其欲使今日经济分配不平等之现象,使之趋于平等则一也。”他以甲午战后革命学说相激励,“甚愿吾国青年目光注于全世界,勇猛精进,必穷究世界学术之精微,由自主择一自信而力行之”。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来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激起人们探求改造社会,追求真理,建立新的国家的愿望,在中国、在四川出现了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1914年4月,四川出版的《国民公报》连续转载了《晨报》渊泉撰写的《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五四”运动后,该报又先后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之解释》、《马克尔(即马克思)小传》、《劳农俄国的艺术》、《俄国过激派之研究》等文章。由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李劼人等人创办、1919年7月正式刊行的《星期日》周刊,先后发表了《俄国革命后的觉悟》、《波尔雪勿克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教育计划》、《社会主义劳动问题》和《随感录》等文章。这些文章反对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主张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废除私有财产制度,以共有财产制度为社会的基础”。该刊从第19号起,还连续转载了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民众大联合》。

2.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 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王右木、萧楚女、恽代英、吴玉章、杨闇公、袁诗荛等人通过组织学术团体、创办刊物、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创办工人夜校和平民教育学校等多种形式,在成、渝、川南、川北等地努力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道路的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1920年冬,王右木等人以成都高师为基地,组建了四川最早的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马克思主义 读书会”;参加的成员有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和少数工人。每星期天集会一次,采用自行阅读、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利用纪念日举行大型讲演会等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王右木给读书会讲过《资本论》、《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精髓》等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还指导他们学习《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阶级斗争》(恽代英译)以及《新青年》等革命书刊。1922年2月,王右木、袁诗荛等创办了四川第一个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人声报》(周刊),该报第一期发表宣言:“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解决社会上一切问题”;“讨论马克思社会主义之学术的及实际的一切问题”;“为全人类谋幸福”。该报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揭露当时社会时弊,抨击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势力的罪行;激励青年学生、工农民众起来参加爱国运动。袁诗荛所写的《红色新年》一文,热情讴歌了“劳农主义的新俄国”,无情揭露了“白色化”(即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喊出了“打倒资本主义制度”、“打倒不劳而获的阶级”的革命口号;《人声报》引起了封建军阀势力的注意,仅办了5个月就被迫停刊。它在四川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2年冬,王右木开办了成都第一所工人夜校,吸收各行帮工人和积极分子参加。他多次到夜校给工人讲剩余价值学说和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先后组建了长机帮、生绉帮、建筑帮、牛骨业等20余个工会组织,推动了成都地区工人运动的发展。

1922年9月,吴玉章来成都高师任校长。王右木和吴玉章在校内指导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筹组“平民教育社”,经常在校内举行报告会、讲演会,宣传革命道理,市内学生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他们积极组织和引导积极分子及读书会会员声援湖南第一纱厂罢工事件,支援开滦工人的罢工斗争等革命活动,使青年们受到了实际的教育和锻炼。

是年冬,吴玉章聘请恽代英来高师任教。恽代英和他的学生张济帆、余泽鸿于1923年3月到达成都。5月5日,王右木和恽代英共同在西南公学主持召开400余人参加的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的纪念大会。恽代英在会上作了关于马克思的学说和生平事迹的讲演,受到与会师生的热情欢迎。会后要求参加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的达50余人。

在此前后,恽代英又多次在高师演讲革命理论,赢得了进步师生的热情欢迎。吴玉章、恽代英、王右木3人所在的成都高师成了四川进步势力的大本营。他们组织进步学生深入到工厂、丝织作坊和教会学校工友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工会、发动工人罢工,还深入到近郊农村发动农民组织农会。

1924年1月,吴玉章、杨闇公等秘密成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中国Y·C团”(中国青年共产团)并创办与发行机关刊物《赤心评论》。同年4月,他们又建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在成立大会上吴玉章以《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的势力》为题发表演说。这是中国早期马列主义文献之一。

1924年5月1日,吴玉章、杨闇公与王右木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S·Y)合作,在成都少城公园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追悼列宁逝世的群众大会,杨闇公在会上作了题为《国际资本对中国的侵略》的讲演。他呼吁青年“向国际资本帝国主义进攻,为继承列宁未竟之志而奋斗”。

1920年,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来川开展工作,为传播新思想,创办了《新蜀报》。应陈愚生的邀请,邓中夏、陈启修、张闻天等来渝讲学。他们通过讲学与师生接触的机会,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学生运动的发展。

1922年,萧楚女经恽代英介绍来泸县川南师范任教,因川南政局变化,改赴重庆联合中学任教。此时,学生择师运动蔓延全川,重庆、成都、泸县尤为激烈。萧楚女与熊禹治等人于1922年11月开办了“重庆公学”。学校除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社会,参加群众革命斗争。

1923年,萧楚女在万县省立第四师范任教期间,组织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进步刊物;发动学生抵制日货,并和国家主义派进行坚决斗争;还秘密在万县师范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发展万县地区的革命活动播下了革命种子。1923年夏,萧楚女到重庆女二师任教时,被聘为《新蜀报》主笔。在他负责撰写的社论、时评和“社会黑幕专栏”中,抨击时弊,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分析了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根源,使该报革命倾向日益强烈。

1924年秋,中共中央任命萧楚女为四川特派员,再次入川领导重庆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和四川的革命斗争。到渝后,他在《新蜀报》和省立第二女子师范任职。他和杨闇公、童庸生等组织“四川平民学社”。参加学社的成员多数是学生、青年工人和店员,共300余人。“学社”的任务是“研究一切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社会问题”,“参加一切改造社会的运动”,还创办了刊物《烛光》。萧楚女为该刊撰文,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抨击时弊。该刊仅出三期,即被查封。他还给青年们讲解马列主义基本原理。1925年元旦,学社在组织“新年聚乐会”时,在节目表演之前,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否能救中国”、“有无现实意义”的专题讨论。

1921年冬,恽代英到川南师范任教。每逢周末,都到白塔寺通俗讲演所去讲演,他结合近代国际国内斗争的史实,宣传新文化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他向学生们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把自己翻译的《阶级斗争》等马列著作,在进步师生中秘密传阅。他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组织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辛勤教育、帮助和影响下,许多师生接受了革命真理,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恽代英还利用寒暑假,团结和发动一些进步师生,组成了以“提高人民知识”,“多注重宣传社会主义”为宗旨的宣讲团。1922年寒假,他率领川南师范6名教师、24名学生组成的宣讲团,步行经内江、隆昌、富顺、自贡、宜宾、南溪、江安、合江等县,宣传反帝反封建及爱国主义的革命真理,传播新文化知识。

1921年,袁诗荛应聘到南充中学任教,同时兼端明女中、顺庆联中的课程。他积极参加吴玉章在南充中学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座”。他和张秀熟一道给学生宣讲时事和革命道理,向学生推荐《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宣传和扩大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师生中的影响。据当时在校的罗瑞卿回忆说:袁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新知识”,使我“学习了一个新的主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1923年,王维舟返乡后,在清溪镇创办了“宏文小学”和“新群女子小学”。他聘请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任教,并吸收他们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他在图书室中陈列《向导》、《中国青年》、《新青年》等刊物供学生阅读,他们还到农村开办工农夜校,宣传马列主义,启发工农群众觉悟,使马克思主义在川东北地区传播开来

王右木、恽代英、萧楚女、吴玉章、杨闇公、王维舟等在四川各地努力宣传马列主义,培养了一批革命青年和革命骨干,建立了一些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7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开始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在此期间,在四川省外的川籍学者赵世炎、陈启修、郭沫若、漆树棻、傅于深、杨伯恺、周辅成等人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活动。

1919年秋,赵世炎进入吴玉章在北京主办的法文专修馆读书,主办《工读》半月刊。在该刊发刊词中,他公开主张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此后,他不断向国内刊物投稿,先后在《向导》周刊、《国民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苏俄与美国》、《列宁及列宁主义》、《列宁》、《世界第一名帝国主义——英国》和《“二七”纪念与列宁主义》等文章。他是较早在中国报刊上系统介绍列宁及列宁主义的人之一。他在题为《组织问题与支部工作》的长篇报告中,强调加强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他说:“共产党是中国工人的政党,亦即领导中国工人阶级与贫农及一切受压迫民众革命的最高参谋部。1927年上海第二次起义遭到失败后,赵世炎在《上海的第二次起义》一文中愤怒地指出:“白色恐怖的屠杀,只有激起红色恐怖的革命。以恐怖答复恐怖,这便是革命的状态。”“枪杆子无论如何不能放下,这是我们用血肉换来的。而且我们手里没有武器,工人阶级的利益就没有保障。”他清楚地指出了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革命人民对反革命敌人应有的态度和枪杆子对建立和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性。

陈启修是我国最早系统地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1919年他应聘到北京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同年5月,发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传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此后,他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新政治学》、《新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他译有: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他定名为《资本论》第一分册(1930),这是国内《资本论》最早的译本。他还译了河上肇《政治经济学大纲》(1929)。这些著作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在四川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作用。他还把讲授《资本论》的讲稿整理成册,题为《经济学讲话》,1934年出版发行。这是他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郭沫若1924年在日本留学期间,译出了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此后,他又译出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24年漆树棻在上海法政大学任教期间,写成《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一书。马寅初觉得书名太刺眼,怕妨碍发行,因此改题为《经济侵略下的中国》,1925年由上海独立青年杂志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学者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露列强侵华罪行的专著之一。

杨伯恺30年代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他在《研究与批判》等杂志上先后发表:《数学的抽象性与实在性》(1935年 9月),《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哲学之需要》(1935年10月),《必然、偶然、自由诸范畴之检讨》(1935年12月),《质与量》(1936年 3月),《连续性与不连续性》,《本质与现象》,《哲学是什么?有什么用处?》(1936年 12月)《机械的物质论与辩证的物质论》等文章,传播辩证唯物主义。

此外,傅于深译有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山川均的《资本论大纲》(1930),周辅成在《再生》杂志上发表有《未来的哲学—新唯物论》、《关于唯物辩证法论战》(1934)等文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罗世文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派,从延安返川。他担任中共川康特委书记后,经常出席川康特委的学委会议,给学委干部们讲马列主义理论,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他还指导四川大学等校的学生运动。他经常给邓初民、马哲民、黄松龄三位知名教授作工作,引导他们积极投入抗日运动。这三位教授,后来在成渝两地的高校教学中,宣传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张曙时受中共中央派遣,入川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和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用革命理论武装党和群众。还秘密组织印刷、发行列宁的著作《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进一步,退两步》、《怎么办?》等书。

1938年武汉沦陷以后,八路军办事处迁来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继续刊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千方百计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出版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以及有关的介绍文章。

1939年2月,《新华日报》印刷厂在重庆出版了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吴黎平、刘云合译)。1940年12月5日,《群众》周刊第五卷13、14期合刊,为纪念恩格斯诞辰120周年,特地在封面上印制恩格斯的木刻头像。并辟特辑专栏,发表《恩格斯生平、著作及其事业》(葆荃编译)、《近代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梓年写的专论)、《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华西园)等文章和《恩格斯著译编目》。解放战争初期,《新华日报》社在重庆还出版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整风文献》等书,这些著作在四川省内广为流传。

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出版了《毁灭中的日本》、《日本在泥淖中》,同时发表译著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继续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第一手资料,北平沦陷后,陈启修回川继续在高等院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同时还发表了《经济恐慌下的日本》。彭迪先出版《战时日本经济》揭露日本侵略者在经济方面的虚弱本质。樊弘随中央大学迁川而回到重庆,发表《关于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资本积累、利息率和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这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文章之一。同时还针对当时国统区的现实发表《现阶段中国经济病症症结》、《只有两条路》等文章抨击国民党当局。刘诗白译出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多布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川籍在外学者雍文远发表《评美国克林(通译克莱因)〈凯恩斯革命〉》、《评英国罗宾逊〈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对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展开了批判。沿海沿江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内迁四川后,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也来四川,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研究。1939年张仲实出版译著《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沈志远出版译著《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著)、1940年许涤新等出版了译著《怎样研究资本论》。

3.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重要研究成果

3.1.《经济侵略下之中国》

漆树棻著,上海独立青年杂志社1925年10月出版,约20万字。全书共两篇:第一篇总论,下分五章,论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等;第二篇各论,下分八章,论述商埠、交通和国际投资等。本书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提出中国受“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问题,分析列强蹂躏的根本症结;论述经济侵略旨在保护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论述列强与军阀勾结,导致连年内战,使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弱国家;更以大半篇幅揭露列强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辟商埠和设置租界,对我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迫害。该书是“五卅”运动时销售最多、影响很大,为中国共产党人肯定和称赞的重要著作。

3.2.《经济学讲话》

陈启修著,北京好望书店1934年出版,约48万字。本书系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资本论》的讲稿,经增删而成,是作者在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作。全书共六篇二十九章,讲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立场、观点和方法;商品、价值和货币;剩余价值、资本和工资;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和银行利润;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危机;资本经济的扬弃等一系列原理。大体与《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相当。密切联系实际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每篇篇末都专设揭露、剖析旧中国社会实际的章节,分析了洋奴、买办产生的必然性;分析了外国大资本家、中国大资本家和大地主紧密勾结、结为中国人民三大敌人的经济背景,等等。本书还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相异、相反的种种价值学说。最后,作者提出发展民族产业必须分三步走的见解:①使中国“真正独立自主”;②“使全国土地国有”;③“一切产业上的重要生产手段,收归国有、国营”。作者认为这是“理论的必然归结”。

3.3.《实用经济学大纲》

彭迪先著,生活书店1940年7月出版。本书依次从商品、货币流通进行分析,引出资本这一范畴;进而阐明资本的周转和增殖,阐明平均利润和地租如何形成等。作者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得概括为“基本所得”和“派生所得”,对两者作了清楚解释,得出一切所得都流向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论断。通过对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等的介绍,让读者大体了解资本对国内剥削、对国外掠夺的方式与手段。本书从1945年起的3年间,陆续出版发行了2、3、4版,1948年又在香港发行第5版。

3.4.《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的势力》

吴玉章著,载《追悼列宁纪念号》,1924年5月1日,社会主义研究会,成都出版,约 7600字。本文是著者 1924年4月13日在成都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词。文章预言:“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新生命”,“最后的胜利终必归于劳动阶级”。

3.5.《“二七”纪念与列宁主义》

赵世炎著,载1925年《“二七”二周年纪念册》,约2100字。认为,中国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与自由,只有实行列宁主义,与继续“二七”的奋斗!

[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教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3]重庆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重庆教育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The Spread of Marxism before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Naturalization in China

NIE Pu-sheng
( Marxism Faculty, Guizhou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04, China )

The spread of Marxism was broadly supported and deeply studied into before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his also brought about many fruitful researches.

pre-new China era; Sichuan; the spread and research of Marxism

(责任编辑 张荣军)

B0-0

A

1673-9639 (2010) 06-0029-04

2010-0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8XMZ038)《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抗战时期专家对西南地区的调查研究》。

聂蒲生(1966-),男,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四川马克思主义
A gift I treasure
Pingtan in Suzhou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