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

2010-08-15黄柏权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族志土家土家族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贵州土家族研究是整个土家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本土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土家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恢复黔东北地区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进程,为宣传贵州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为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土家族研究; 成就; 贵州

黔东北是土家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早在 20世纪 50年代,潘光旦先生在对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土家”进行调查研究后就注意到贵州东北部应该有“土家”分布。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对贵州土家族的调查研究未能进行下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鄂西南和川东南土家族成份得到大规模恢复,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时候,贵州东北部的部分群众也提出了恢复民族成份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贵州的土家族研究才真正开始启动了。贵州土家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为恢复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推动整个土家族研究的进程和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恢复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1957年1月3日,中央统战部《关于确认“土家族”民族成份问题》的电报就发给了贵州省委统战部,说明中央早就关注到黔东北的“土家”问题,只是极“左”思想的干扰,黔东北地区“土家族”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1982年,国家民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纪要》后,铜仁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开启了贵州土家族的调查研究。据参与当时调查的田宏鹄回忆,全区共组织了254人开展查历史、查方志、查民族渊源、查民族特征、查民族意识意愿的“五查工作”。共搜集文字资料246万字,拍摄图片11312张。在调查研究的同时,各县又组织了476人深入村寨,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民间艺人的演讲会,共计1813场次,参加座谈会527910人,走访知名人士和老人1527人[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铜仁地区1986年正式恢复土家族民族成份 686733人。1986年起先后成立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来黔东北地区又先后成立了几十个土家族乡。

黔东北土家族成份的恢复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离不开前期的调查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对黔东北地区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不仅奠定了贵州土家族研究的基石,而且为当时土家族民族成份的恢复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推动了整个土家族研究的进程

黔东北土家族地区是全国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贵州土家族研究是全国土家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土家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2.1. 田野调查工作为土家族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式

历史上,由于中原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对少数民族的蔑视和忽视,对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记载十分有限,即便有记载也笼统而零乱。对土家族先民的记载就更是少见。上世纪 50年代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中对土家族社会也少有关注。因此,土家族研究的首先工作是重新对土家族社会历史进行调查。贵州土家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田野调查却走在了前面。自1980年代中期,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陈国安、赵大富、颜勇、程昭星、黄运海等与黔东北地区本土学者田永红、黄自新、杨政英、杨胜刚、魏敦全等深入黔东北土家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数百万字的资料,仅陈国安先生编辑的《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九集就收录了41篇调查报告和6篇文物资料,7份家谱摘抄[2]。这80多万字的田野资料不仅是贵州土家族研究的基础教材,也是目前为止土家族研究中最全面、系统的田野资料集成,这种田野调查方法,为土家族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式。

2.2. 通过成立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凝聚了力量

1991年4月,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在铜仁市召开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这是国内第一个地方性的土家族研究学术团体。学会吸收了一大批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研究者,以及民族、文化等部门的同志,团结和凝聚了一批研究骨干,成为贵州土家族研究的核心力量。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开展学术活动,坚持出版《土家族研究》论文集,并与贵州省内各个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以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研究土家族的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这一平台,加强了联系,增强了了解,沟通了信息,也极大地推动了土家族研究向前发展。

此外,还成立了铜仁地区民族研究所和思南县民族研究所等学术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从事调查研究,也团结凝聚了一批研究者。

2.3. 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加强了交流、扩大了影响

自1991年4月贵州土家学研究会在铜仁召开学术讨论会后,1993年11月在沿河召开了“黔东特区与土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1998年 10月又在印江与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联合召开第三次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在贵阳召开了“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05年在思南召开了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出了论文集。此外,贵州土家学研究会成员还参与组织了2003年在德江举办的“梵净山国际傩文化研讨会”,2004年在思南举办的土家花灯学术研讨会和在沿河举办的黔东特区成立 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5年在沿河举办的“三峡百里乌江画廊旅游论坛”等学术会议。通过举办这些学术会议,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扩大了贵州土家族研究在外界的影响。

2.4. 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填补了研究空白

贵州土家族研究虽然起步晚,研究人员有限,但取得的成果却十分丰富。

一是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地方概况和民族志。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印江土家族苗族概况》、《江口县民族志》、《思南县民族志》、《德江县民族志》,特别是陈国安先生任副主编的《贵州省志·民族志》“土家族”部分资料详实,有很高的价值。

二是编辑出版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资料集。如李华林主编的《德江傩堂戏》,德江民宗局主编的《傩韵》,德江县委宣传部主编的《傩魂》,田永红主编的《贵州土家风情录》和《土家传统花灯集》,顾明杰、何立高编著的《乌江三峡旅游》等,以及各县文史委编的《文史资料》。

三是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如陈国安先生的《土家族近百年史》、章海荣的《梵净山神》,田永红的《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复兴》等。

四是发表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除了贵州土家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4本论文集收录了119篇论文外,曲六乙、陈新达主编的《傩苑》收录了48篇论文,田永红主编的《土家花灯论文集》收录了23篇论文。这些论文就贵州土家族的族源、历史、文化、傩文化、花灯艺术、黔东特区与土家族、贵州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另外,在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如陈国安先生的《贵州土家族历史风俗文化概述》、《略论土家族的敬白虎与赶白虎》、颜勇的《土家族族源新探》、田永红的《黔东北土家族服饰文化》等。

五是在影视人类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挖掘抢救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拍摄了《贵州土家族风情》、《梵山印水翰墨香—书法之乡印江》等纪录片,出版了画册《贵州土家族》,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声像和图片资料。

六是参与了全国性的研究课题。贵州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者们历来眼界开阔,积极参与其它土家族地区的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他们参加《土家族文学史》、《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土家族通史》、《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等书的编写工作,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七是锻炼培养了一批人才。贵州土家族研究从一开始就依靠专业研究人员和业余研究人员两方面力量,并很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在贵州土家学研究会的旗帜下,在调研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本土学人,如陈国安、庹修明、颜勇、张命全、邹廷生、田永红、赵幼立、李觉序、何立高、宁坤强等。他们成为贵州土家族研究的骨干。

贵州土家族研究不仅取得了以上成果,还在多个方面填补了研究空白,比如对思州土司的研究,对号军起义的研究,对土家族近代社会研究,对傩文化研究,对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研究等,极大地丰富了土家族研究的内容,推动了全国土家族研究的进程。

3.为贵州土家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做了切实的工作

贵州研究土家族的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时刻关注着贵州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进步。他们用学者的良知关注民生,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社会,以主人翁姿态研究现实。这里只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挖掘、抢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艰辛的努力。自1980年代以来,贵州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人们在调查研究中总是没有忘记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抢救、记录和保护。他们在调研中,一方面,挖掘收集了一大批第一手民族历史、文化、风习、科技等方面的资料,拍摄大量的图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编成了一本本资料集,不仅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保留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还收集了一批珍贵的实物,如傩戏面具、服饰、家具、挑花刺绣等工艺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铜仁地区傩文化博物馆、印江博物馆、思南博物馆等。这些实物和资料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是为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如《土家族研究》第三集所收录的28篇文章,涉及到贵州土家族地区的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开发旅游资源问题、水电开发问题、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问题等。《土家族研究》第四集收录的31篇论文就涉及到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山地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发展旅游业、人口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贵州土家族研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针对性强,总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4.为宣传贵州土家族做出了贡献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贵州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区,贵州土家族更是鲜为人知。贵州从事土家族研究的学人十分清楚这一点。于是他们总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研究与宣传贵州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外界了解贵州土家族。如一些研究土家族的学者到台湾、香港、日本等地讲学,既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介绍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资源。同时,邀请省外、国外的学者到贵州土家族地区考察,参加学术活动,让他们感受土家族文化,了解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

二是把研究成果向省外、海外传播。如陈国安先生的《贵州土家族历史风俗文化概论》刊发在台湾《黔人》杂志。庹修明先生和顾朴光先生对土家族傩文化的研究成果亦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德江傩堂戏》、《傩魂》、《傩韵》等书传播到美、日、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三是通过拍摄纪录片和画册生动形象地宣传贵州土家族。如纪录片《贵州土家族风情》,画册《贵州土家族》对宣传贵州土家族均起了巨大的作用。

贵州土家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以上所列。以上所举只是掌握的有限资料所作的评述,不当之外,请同行们谅解。

[1]田宏鹄《恢复土家族民族成份述略》,载贵州省民族志编委会编《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九集。

[2]见《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九集。

[3]贵州土家族研究学会编《土家族研究》第一、二、三、四集。

Observ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Tujia People in Guizhou

HUANG Bai-quan
( Yangtse Gorges Developmental Research Academe, Sanxia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

The research on Tujia People in Guizho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the Tujia People all over the country.Owing to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nativ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on Guizhou Tujia People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provided the theoritical evidences for recovering the components of Tujia People in the Northeast area, pushed forword the research on Tujia People,and offered th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both publicizing Guizhou Tujia People and the areas they are liv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Guizhou Tujia area.

Research on Tujia People; achievement; Guizhou

(责任编辑 朱存红)

K28

A

1673-9639 (2010) 01-0001-03

2010-01-12

黄柏权(1962-),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志土家土家族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土家族情歌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