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发展前瞻
2010-08-15李昱
李 昱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081)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发展前瞻
李 昱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081)
“十二五”时期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相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钢铁产业在经历长期粗放式发展后面临的转型任务主要集中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推进企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力度等方面。完善产业链竞争模式是引领钢铁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钢铁产业;转型
今年是“十一五”(2005-2010)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2011-2015)规划的重要一年。作为提供基础原材料的支柱产业,钢铁产业在“十一五”时期既经历了突飞猛进的高速扩张,实现了粗钢产量从3亿吨到接近7亿吨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急剧冲击,全行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严重困境。当前,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带动下,钢铁产业逐步恢复并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整体扭亏为盈。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紧迫。
一、“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加速由单极向多极化转型,经济增长动力加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受此影响,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较过去更加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我国传统重点出口市场——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受制于高负债、高失业,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另一方面,世界钢铁巨头正加紧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建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加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渐抬头,使得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形势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将十分严峻。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2009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63.9%,锰、铬等重要合金原料也大量依靠进口,原来完全可以实现自给的煤炭近年来进口量也逐年增加。当前,以铁矿石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其价格表面上由行业内少数寡头垄断供应商控制,实质上更受到国际金融资本的操控。在此背景下,对上游行业议价能力的缺失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盈利能力脆弱,经营风险巨大。
就国内环境而言,“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钢铁产业而言,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样重大。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钢铁产业过去长期依赖高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下的规模扩张和产量增长模式必将发生转变;另一方面,扩大内需政策导向下的消费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将对钢铁产业产品的性能、品种结构和能耗指标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
二、“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钢铁产业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2000-2009年粗钢产量从1.28亿吨跃升到5.67亿吨,年均增速达到27.2%。2001年以来,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到了30.6%。钢铁产能迅速提升至约7.2亿吨,比2001年增加了约5.5亿吨,年均增速19.0%。1999-2008十年间,我国钢铁产业累计产钢28.62亿吨,累计增加值只占GDP的2.52%,累计产值仅占工业的7. 8%,而累计总能耗占工业总能耗却高达23%、累计排放废水占工业总排放的10.8%、烟尘占6. 3%、粉尘占13.0%、二氧化硫占6.4%。而同期吨钢利润却仅有国外企业的20%-30%。依靠规模、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的产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下、资源环境瓶颈和盈利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控制总量,积极调整结构
当前世界范围内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持续存在,而世界经济脆弱且极不平衡的复苏态势决定了市场需求在今后很长时间难以消化庞大的过剩产能。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钢铁产品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合计占粗钢产量的24.4%,危机爆发后,在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刺激下,相当数量满足外需市场的粗钢产量被国内市场消化。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政策刺激措施的效应逐步减退,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新开工项目投资增幅相应回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钢铁产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却面临较为严重的结构失调问题。高附加值产品如高性能汽车板、高速动车组用钢、核电设备用钢等大量依赖进口;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则仍在急剧扩张,无序竞争局面日趋恶化。有鉴于此,“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在合理控制总量的同时不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性能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推进企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
“十一五”时期我国颁布了首个《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整合和布局优化的进展严重滞后于上述政策目标的要求。2009年,钢铁产业前十位集中度从2005年的34.7%提升到43.9%,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等五大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钢占全国产量比例尚不到20%。企业联合重组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遇到的阻力和难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时期应当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钢铁产业并购重组和布局优化工作。政府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在财税、土地、就业等环节的政策安排上为钢铁企业重组提供支持,对已完成前期重组的企业要尽快实现企业管控模式、产供销体系等环节的实质重组,真正发挥协同效应。力争尽早完成和建设好湛江、防城港两大沿海钢铁现代化绿色制造的精品基地,推动日照钢铁基地建设,论证宁波、营口鲅鱼圈、唐山曹妃甸二期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可行性。
(三)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目前,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而钢铁工业又是工业中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钢铁工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主攻方向。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这既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钢铁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部分重点大中型企业能耗和典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了显著改善,但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二氧化硫化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四是落后产能比重大。五是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十二五”时期,钢铁行业应以降低钢铁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钢渣、二氧化硫等废物排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企业监督管理,全面提升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水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工业。
(四)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持续的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波浪式、螺旋式上升轨迹,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随着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以新能源等产业为龙头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主导经济形态。对中国钢铁产业而言,若要在世界经济新一轮低碳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数量、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而依靠技术创新走低碳发展之路。通过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研发制造低碳环保的新型钢材产品,使钢铁这一传统基础材料在低碳经济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成绩。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装备和工艺投产应用,部分重点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高强度取向硅钢、汽车板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并部分替代进口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应当在认真总结既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系。着力实施自主创新,构建涵盖基础研究、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的集成创新体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的协调发展,扭转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引进硬件设备为主形成的“引进——落后——再引进”和大量重复引进的被动局面。
三、完善产业链竞争模式引领钢铁产业转型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米塔尔并购重组安赛乐为标志的世界钢铁产业第四次并购重组浪潮仍在持续蔓延扩散。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正经历由企业层面向产业链层面转变。世界钢铁巨头纷纷通过全球整合强化产业链竞争优势。在生产制造环节加速并购重组进程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产能扩张,以规模为杠杆强化市场控制力。在产业上游加强对铁矿石、合金、焦炭等重要基础原燃料的控制,避免自身陷入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波动的被动局面。在产业下游加大对重点行业和关键用户的跟踪渗透,确保稳定的市场资源和盈利能力。
由于自身存在的集中度低下等结构性缺陷,中国钢铁产业在应对这一轮产业链竞争时虽然做出了许多积极努力,但总体而言仍然相对被动。突出表现为对铁矿石等重要原燃料的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且逐年攀升,由于价格波动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和风险。钢铁产业下游物流配送、延伸加工等高附加值环节大多被外资钢铁巨头瓜分,与下游汽车、家电等重点产业的深层次协同合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中国钢铁产业在应对产业链竞争的战略思维上还主要局限于向上游资源环节的延伸,目的是希望摆脱在重要资源产品价格上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确立稳定的资源保障体系。而针对下游产业的延伸则还十分有限,甚至在面临巨大成本压力时往往选择提价策略向下游产业转移压力。从根本上说,这种“重上游,轻下游”的倾向体现的依然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竞争思路。而完整成熟的钢铁产业链必然是以钢铁企业为中心向上下游自然延伸,涵盖资源采掘、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各个价值环节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钢铁产业链竞争的思路和模式,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快实现由产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在强化对上游资源控制力的同时加大对下游产业的延伸力度,从目前的物流配送、剪切加工逐步向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等深层次、全方位产业链整合过渡。构建完整稳固的产业链竞争模式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产业虽然面临着较以往更加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基本趋势为钢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一个时期,钢铁产业的发展重心将由数量规模粗放式扩张向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在合理控制总量的同时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推动企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布局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竞争模式。从而全面提升钢铁产业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1]汪华春.新钢铁产业政策与钢铁企业“十二五”规划高层研讨会议纪要[R]北京: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部.2010: 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Z].2010-6-17.
[3]杨世新李协商.重上轻下中国钢铁产业链患“偏食症”[N].中国物流报:2008-8-18.
[4]邓崎琳.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年理事(扩大)会议上的报告[EB/OL].
责任编辑:张振家
F407.3
A
1009-1890(2010)03-0003-04
2010-07-13
李昱(1980-),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