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张慧鑫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科人才

张慧鑫

(海南大学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分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科研、生产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一体化”到“分离”再到“现代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自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产生独立的高校教育活动,到18世纪末,教育的职能只有一个,即传授知识。直到19世纪末,一直沿袭只培养“纯理性的人”的教育观念。学生缺乏实践训练,造成知识和能力上有严重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学研产结合的教学模式起初也是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呼吁下产生的。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思想,把高校的职能发展到三个,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从此大学才逐步走出“象牙之塔”,开始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兴办之初便确立了让学生 “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教育使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立足于三亚、瞄准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走特色化道路,在使毕业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作为全球教育的广泛共识,学研产合作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灵活、随性的独立学院,在应用学科的建设上可以由此寻求创新发展的路径。本文仅针对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在我院目前仅针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学研产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设想。

一、“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

(一)普遍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研产合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对策促使学研产的结合,积极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之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

根据不同的观点,学研产合作的概念也不同,大概分为三种。

1.学研产合作是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教育活动。

2.学研产合作是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研究活动。

3.从广义的角度认为学研产合作是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教育和研究的协力活动。[2]

本文所说的“学研产合作”概念是基于“教育为本”的角度定义的,所谓学研产合作培养模式,就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生产、教育、科研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将生产、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为大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它们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并且共担风险,合理分配利益。

(二)“学研产合作”的专业化理解

站在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的角度,我们对“学研产合作”应该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深度理解。归结起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研产合作”模式,即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广播电视人才,将专业教学、研究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教学、研究、生产融为一体,在学研过程中实现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做出可以在市场流通的具有经济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一方面产出大学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知识实现可见的物质循环。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学研产合作”。它是学研产初体模式在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领域的延伸,是最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的精辟阐述。

二、播音主持专业发展概述

(一)学科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隶属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性,它具有跨中国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特点,其前身是播音专业。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媒体传播人才。他们应当精通广播电视编播业务,掌握节目主持技能和继续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艺素质,不仅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能利用创意思维和语言形态,创造和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样式的创新型人才。

(二)学科特征

1.综合性强,适合复合式人才发展。

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各种艺术样式。在当今广播电视行业部门中,存在着不少来自不同艺术方向的人才,他们具备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将其发挥在广播电视产品的制作生产当中。现代传媒业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专业人才,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作出调整,建立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高效率的现代教学体系,由原来的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转变;由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转变到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原来的文科廉价教育,向现在的高投入教育转变,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与时俱进,与现实媒介结合紧密。

传媒业的新发展给每一个媒体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改变观念,对自身重新定位。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杨飚说过:“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这虽然是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纵观整个传媒人才的培养,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拥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的传媒人才,才能有力地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

3.未来难料,随时面临新技术的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使信息传播的范围空前扩大,速度极大提高,数量成几何倍数增多,传输成本逐步降低,信息实现自由流通和世界共享。世界传媒技术不断革新和变动,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这种变动无法预料,教学内容永远都在接受这些变化的挑战,也促使教学内容不断地跟进传媒发展的步伐。

4.偏重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常识同样重要。

艺术创作实践是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体系的重要成长点之一。学科的成长点,不仅是学科产生的源泉,而且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前途。如何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牢牢扎根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学研产合作最重要的问题。

三、以“研”促“产”,“学研产”的实践实施

在以往的研究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3]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等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4]“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在学研产结合的模式上也进行过不少尝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学研产结合的模式的探索方面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模式与思路,这些模式与思路由前些年高校与企业“外在性”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实质性的生产要素的“内在性”联合,如建立“技术入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更有力地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与理工学科截然不同,它的学研产合作方式有自身的特色。目前,该专业领域的学研产合作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一)校内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作为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可利用的团体、设备和人员,在校内形成完全“社会化”的实践培养机制。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影视传媒专业,如构建校内有线电视台、构建校内模拟公司和模拟报社等。除了建设校内媒体,学校还可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或者项目给指定专业的师生共同操作。如,由学生负责校内宣传工作、学校竞标项目委派指定学院师生共同攻关。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拥有以学生为主体创办的校园电视台(简称UCTV),并在此基础上拟构建媒体文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播音主持、广告、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制作电视节目,并实现每周6档自办节目,每天16小时的有线播出。除此之外,学院还有学生自办的广播台、传媒艺术社团,组织多种专业特色活动,以配合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校外实习模式

校外实习模式包括学校组织的实习和个人单独实习两种形式。本文主要谈的是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可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就属于联合办学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有:安排一些实践性环节;组织教师和产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协作,进行开发研究和合作攻关,推广科技成果;围绕研究项目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兴办技术培训班;企业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特困生资助金”;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在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兼职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参加论文答辩,等等。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在这种模式上开了先河,独创了本科生的“毕业联合创作”实践课程。而对于年轻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我们还有些实践上的考虑。由于现有的有长远合作关系的单位并不多,学生出去创作,“打一枪,换一地”,并且呈现一种“撒鸭子”的状态。学生实践缺乏稳定性。所以,在校外基地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综合考虑学生创作实践的特点和地区特色,规划出几个固定的创作实践基地,与当地政府、单位协商,签订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意向。

第二,放开目光,不只把学生实践的基地局限在海南岛,俯视全国,积极动员家在异地有条件的学生联系实践基地单位。甚至可以与其它高校合作,联合进行创作实践,互相交换地点、人员,扩大实践的机遇和范围。

第三,积极引进投资企业,解决学生异地实践的经费问题。

(三)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学研产合作。如建立咨询、顾问、联盟、项目开发小组、实验室、研究室、工程开发中心组织机构,甚至是规范的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可以技术入股,企业可以应用自己的营销网络、生产组织资源介入,完成技术创新的循环。合作方式包括技术合作、契约合作、一体化合作等。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与凤凰卫视共建的“凤凰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与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合作的项目——《感知中国》、《身边的奥秘》和《身边的科学》。

作为校企之一,三亚学院的白鹭苑酒店目前已成为旅游分院学生的实践基地。而其他分院还没有在校内寻求到可以合作的单位。让学生为校企服务,完成其多方向的实践,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需要稳固现有,开拓后方市场,以共组实践基地,建立合作互赢的关系。并且建议项目责任到个人,建立奖励机制,刺激合作动机,促进合作实现。

(四)项目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教学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以校方承担的项目内容为中心组织课程,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学校应打破院系行政壁垒,组织精兵强将,整合师资和优秀学生资源,集中对接产业群。以此作为相关学科学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努力让学生参与。三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联合校园电视台,在节目研发、创意策划等方面积极申请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项目。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显示出供不应求的态势。而“学研产合作”的教育模式,必将随着这股热潮成为大中专院校影视艺术教学方法和研究的主流。

首先,“学研产合作”的计划实施要强调重视六个环节。

1.确立目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互相之间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等都需要确认。

2.组织形式。我们用什么样的组织来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用什么样的纽带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来保证目标的实现,都要求认真考虑。

3.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但又不局限于这些。

4.采用的方式。我们要用何种方式促进本次项目的“学研产合作”?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

5.具体实施。包括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

6.产出。不仅需要产出物质产品,而且需要产出精神产品。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认识亟待统一。例如,企事业单位要克服“买方市场”的心理障碍,致力于人才的前期培养。传统方式培养的毕业生到单位后还要通过见习逐步上手,不能早日为单位所用,最终还是损害了单位的利益。所以单位应该摆脱对学生不信任的“抵触”情绪,在其学习期间多提供互惠互利的机会。

再次,要想使学研产合作教育得到蓬勃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应予重视的。在资金上、政策上、师资力量上提供宽裕的条件是必要的。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由于该学科没有深厚的历史,因此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也比较容易出成绩,所以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研产合作,应该是一个自发的、持续向上发展、最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学研产应该走向更加开放、大胆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加深学科的交叉运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策划。并且,这个合作也不是“一次性买卖”,我们需要考虑其循环应用的特征。播音主持专业建设的“学研产合作”之路,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路上我们总结、修正,敢想敢做,终将实现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兴盛发展的梦想。

[1]谢静.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

[2]Huansik Kim,sengil Na. 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合作活性话方案[D].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2001.

[3]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1.

[4]刘力.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