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2010-08-15郭秀兰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人文精神人文

郭秀兰 舒 畅

(湖北工业大学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当今的大学生能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关键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能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青年大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折射,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体制和观念存在缺陷。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体制与观念长期存在,造成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合理。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教育模式,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将经济规律同教育规律混为一谈、盲目照搬经济规律来办高等教育的倾向。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的整体性受到了损害。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缺陷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所形成的惯性,给今天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人文素质教育受到排斥。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市场经济有其负面效应,它往往引导人们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由此,市场经济,一方面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大学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学科的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新兴学科蓬勃发展,社会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因其在市场经济中能够经世致用也渐成热门,而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甚密切的基础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教学内容一再地被压缩。

3.部分教育工作者文化底蕴不深。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尤其是青年教师,其中不少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定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也是只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只重视业务水平的强化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无要求又无措施,因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本身文化底蕴不深,直接影响了作为他们教育教学对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1.没有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中心。

目前主导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依然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强调行为规范和奖惩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法只能用来教育行为习惯、传播一种生活形式,如果用来教育人文精神,则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一思路的本质是利用人的自私自利或自我保护的心理来教育人,此种模式教育出的人必然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样的人表面可能举止文明、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可能是一个道德上的机会主义者。此种教育的结果只能使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差,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正因为如此,人文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理想教育阶段,缺乏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有效方法。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普遍持怀疑态度,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教育是纯粹的说教,无法转变为现实。教育工作者自己也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因此,也就没有底气去要求别人。这应该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走出校门甚至教室的重要原因。

2.忽视了对整个社会的系统化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是人们对我国公众人文素质反思和批判的结果,这种反思和批判的前提就是认为我们的整个社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建设造成严重困扰。学生们身上所表现的问题应该是整个社会问题的缩影,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比如社会的急功近利导致应试教育流行,应试教育流行又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思想视野狭隘等结果。再比如,社会中的造假现象造成了学生们缺乏诚实的品格。因此,如果我们不是把教育手段针对整个社会,而是针对学生,那就会治标不治本。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对象是整个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

3.忽视了对高校教育工作者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针对教育工作者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非常少,与此同时,教育实践中针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更难得一见,基本上没有学校制订针对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计划,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当前中国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质的贫乏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体现可能比学生更严重。如果没有能够真正实践人文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就缺乏人文素质,我们怎么能够希望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并积极实践呢?这应该是我国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改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疲弱的现状,就必须首先把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对象。

三、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而不单纯是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如何具体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有一个逐步摸索和探求的过程。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转化,有赖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当然是一个深层次的课题,但也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必须深刻认识和系统考虑的问题。怎样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并最终转化为人文精神呢?传播人文知识是知,而向人文精神的转化则是行,只有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转化,做到知和行的统一,才能造就人的灵魂。在这里,传播人文知识是工具和手段,提高人文素质是途径,教育人文精神是本质。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体系,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修养,大力倡导大学的人文精神,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

2.努力创设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高校不仅要创造条件开设各种通识教育课程或以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而且要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一般来说,大学除具有显性的人文专业课程外,还应具有丰富的大学人文隐性课程。如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隐含在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等物化文化背后的人文意蕴。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往往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与多样性等特征。高校若能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隐性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卓越的人生目标、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当前人们关注人文素质教育问题,首先是对我国社会整体精神状况的不满和反思,其次是将这种不满和反思延伸到教育部门,希望通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改造学生的精神品质,以达到改造整个社会的精神品质的目的。所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不仅是学校和教育界的问题,而且是全社会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学校内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行一场社会性的文化、精神反思和再造运动。

3.大力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很难教育出有高素质的学生。事实上,只要有教育存在,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就存在。教师素质并非一个新问题,然而,当素质教育日益凸显出来的时候,教师素质问题就更加受到关注。大力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此外,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善于在科学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科学技术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教师要提升自我素质,必须从三个方面去转型:第一,从继承走向创新。从教师的职业功能来看,教师既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又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没有传递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继承;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教育出高素质的新人。第二,从消费走向建构。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教师既要学习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又应该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这就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研究性。因此,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消费者,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建构者。第三,从奉献走向发展。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教育教学主体,相互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教师必须从自我奉献走向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朱正亮.大学生素质发展概论[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

[2]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3]王晓明.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张汝伦.再论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06,(5).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人文精神人文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