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越位与缺位

2010-08-15耿祝芳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越位历史教师

耿祝芳

(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角色作为一个戏剧用语,原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情节而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后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中,泛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当一个人行使自己的社会身份所规定的社会职责,履行相应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时,便充当着某种社会角色。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师者角色最简洁的概括,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老师不停地灌输知识,学生就不停地接受。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很少去思考,很少去质疑:老师说得对不对?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对教师方面,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必须发生变化。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单向接受,老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当然,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角色并没有变,转而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研究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中学历史教师积极面对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扮演好应有的角色,高度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者、合作者、探索者、体验者、教学目的终结者等角色体验,是历史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理念虽然已被教育人士基本认同,并努力践行,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越位与学生应有地位的缺失依然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片段浅析历史学科新课程实践中师生角色越位与缺位的现象与客观原因。

一、案例展现

教学案例片段:“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

教学程序:(1)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教师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向西方学习的背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资料,提问鸦片战争的背景),用表格对比当时清朝与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状况,分析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教师用课件、音(视)频及生动的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的领导者(播放虎门销烟片断);研究西方的先行者及《四洲志》、《各国律例》;“师夷长技”的第一人,仿制坚船利炮等实例;并介绍魏源及《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对该书主要内容以“史料”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①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军事技术)②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讲解此子目时,以问题形式出现,由学生看书归纳。(答案在本目最后一段即有,学生稍加看书即可归纳)

(4)教师总结,进入下一目。

二、案例分析

本案中,教师用多种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有文字“史料”,有课件,有音频、视频资料;教学方式多样,既有教师优美的语言、动情的叙述,也让学生阅读,回答老师提问。教师力图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用谈话法分析东西方的差距,烘托落后挨打的史实,以分析师夷的“必要性”,还以《虎门销烟》的视频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应该说,教师教这一目,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方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教材研究透彻,注意归纳历史事件的本质区别与影响,也尽力以问题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力图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但从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有的行为模式及历史教学最终目标看,不难发现此教学案例中存在教师越位与学生应有角色的缺失现象。

三、师生角色越位与缺位的表现

1.教学程序上——教师按既定脚本导演,学生按分配角色表演。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本,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该案例中,教师沿着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巧妙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愿望,忽略学生自己钻研、探究、感悟的过程。教师的教没有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主导没有因学生的学而动、因情景而动。教学程序依然遵循的是复习旧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资料,提问鸦片战争的背景)——导入新课——按课本循序学习新课——教师小结转入下一目。

2.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学双边活动为单向行驶,以教代学。

在此案例中,教师极力用丰富的资料、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尽可能地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史实呈现给学生,力图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爱国忧民、善于学习的民族英雄形象。我们应该承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满激情,有较强的表演力,但只注重教给学生现成的资料、史实及历史性的结论,学生未能“学”到如何查找资料,未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料,在史料阅读、分析、欣赏中获得体验,学会思考,并就诸如“为什么林则徐会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这给教师以启发,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获,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3.教学手段上——呈现方式多而杂,学生被牵着鼻子、赶着走。

此案例中,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谈话法,对国际国内背景的提问与思考,也有语言的渲染与精彩的表述。在教学中,老师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师夷长技”的特点、内容、目的,使学生知道此时中国的先进人士学习西方仅限于“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学习的目的是“制夷”,从而达到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这一根本目的。但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录,就采用五种方式呈现,时间和空间被老师严格地安排占用,学生自主发展的思维时间和自我发展空间缺失,学生被老师“赶着走”。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教师抱怨,备课太累,学生学习欠主动;学生会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听听、写写、抄抄、讲讲,教师让干啥就干啥。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内容信息上——教师是辛苦的“搬运工”,学生成为机械的“存储器”。

从教材应用与教学的内容上看,教师虽然给学生丰富的资料、多彩的内容,形声兼备,但对这些资料教师未能有效地加以“研究”与“整合”。《虎门销烟》和《海国图志》等相关资料,学生在预习时,完全可以从各个渠道搜集与阅览,而教师课前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及课堂的展示,只是承担了“搬运工”与“传输带”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容器”与“存储器”。

四、师生越位与缺位的客观原因及思考

历史教学中出现师生越位与缺位的客观原因是多元的。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教师不敢放手,既担心学生不能选好史料,又担心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没时间研究史料;既担心教学课时不够,又担心教学要点讲不到位;既不愿照本宣科,以免课堂死气沉沉,又担心中考高考的评比评价。从学生方面看:从小事无巨细,由家长包办代替、安排一切,没有自己做主的意识;小学什么、如何学,没有选择余地,习惯了服从;从小学、初中、高中择校与升学的影响系数中,历史学科处于从属地位,没必要花太多的精力等观念业已形成。从教材内容编排看:高中新教材专题性的学习确实有利于学生用世界的眼光观察分析历史,但专题式的编排教科书,需要学生有一定基础的通史知识支撑,而这一点恰恰是绝大多数中学生欠缺的。从社会大环境看,谁都知道历史素养关系到民族素养,可是将历史研习与升学、就业、经济指标放在一起选择,该优先发展哪一个时,绝大数学生、家长选择的结果无需多言。

虽然造成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师生角色缺位与越位的客观因素很多,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霍宜尔(E.Hoyle,1969)在《教师角色》(Thee role of the teacher)一书中说明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将期望教师应有的行为风度及专业价值内化于其人格当中[4]。他指出教师应扮演“教学的事业角色”,是科学的专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事业态度;并应扮演“领导角色”,以合宜的领导方法及领导能力,促使教学的成功。课改进行到现在,要深入下去,广大一线教师更应该首先研究并解开自己心中的 “困惑”,以教育的超前眼光、应有的行为风度、合宜的组织方法和学生一道走出学习和心灵的困境,获得学习体验的乐趣、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升华。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Michael Whelan.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E.Wayne Ross.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54-55.

猜你喜欢

越位历史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新历史
圆我教师梦
2011~2012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越位特征研究分析
对足球反越位战术的分析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