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得百花方成蜜——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2010-08-15曹明兰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读书语文老师

曹明兰

(南京市浦口区河西中学 语文组,江苏 南京 210031)

很久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议论很多,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等方面问题多多。的确如此,语文老师也在不断为此努力改进教学。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的主张,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训言简意赅,说明了多读书的意义。鲁迅先生曾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无须赘言。

语文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规律:语文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大都是喜欢读书的,喜欢读课外书的;语文综合素质差的则反之。因此语文老师总是在不断地教育学生要多读书。一个学期,即半年时间,仅仅读一本语文书,“结果是不大好的”。更何况这一本教材有的课文不见得每个学生都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爱好。这正如满汉全席的食客,有时也有不动某些碗碟的情况。如此一来,有的学生一学期连一本书都读不到,所得就更是“非常有限”了。引导他们将目光从课本上移向更广阔的天地,到百花丛中去寻觅,“这样才能酿出蜜来”也就成了老师们的共识。但是,怎样引导学生到百花丛中去采花,让学生都乐意飞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反思我们在这个环节上的工作,应该说,失败者居多。不少学生不爱读课外书,这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中不喜欢读书的人,并非天性如此,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审美需求,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书,恰恰是最能满足这种欲望和需求的。之所以有人不去涉猎,自然是与家长、老师的引导不无关系。我们在教育学生加强阅读的时候,普遍忽视了“激趣”。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是的,对所学必须有兴趣,才能进行,才能持久,才能有得。所以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这才是最主要的。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让每堂课都是精彩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听一位历史老师上课时,因为课上得太精彩了,忘了做笔记。一位普通老师的课竟然让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都如此专注投入,精彩程度可想而知。精彩在哪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知识信息?……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断言,这节课被其精彩打动的,绝不止教育家一人,听课的学生亦应在内。常上这样的课,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恐怕就很自然了。课后,苏霍姆林斯基问历史老师课前是怎样准备的。老师说,我一辈子都在准备这节课。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就是精彩。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应从课堂教学开始。课堂是主阵地。只要我们把每堂课上得精彩,学生就会参与到求知与审美的活动中来,对语文,对阅读的兴趣就会产生。遗憾的是,有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的表现常常不尽如人意,老八股的教学程序,死水无澜的过程,陈旧的信息,干枯无趣的语言,甚至课文中一些精彩之处自己都不能兴奋起来。这与教师本人的必要语文修养有关,更多的则是课前准备不足。一个词语,一种句式,一种表达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中,也许就成了生花妙笔,极具审美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某些欲望和兴趣。可是一些老师把课上得枯燥无味,上得学生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其后果是扼杀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因此,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像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备好课。目标、方法、信息、语言,每一环节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让学生从45分钟的精彩中体会到书的魅力,对书产生浓烈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撰的语文课本,不论是知识体系教育,还是审美意识教育,都有了很大的改进,适应了时代发展与学生的终身需求。文质兼美的原创性选文,有历经筛选的名家经典范文,也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不见经传的杂家作品。这些时代与经典相结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选文,蕴涵了学生终身需要与和谐发展所必需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一教材,把每一堂课上出精彩来,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倘若我们放弃了课堂这个主阵地,孤立地教育学生多读书,空谈阅读的道理,那是丢掉了根本,是事倍功半的。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学生喜欢的

要做到这两个了解很不容易。前者需要教师深入学生调查。比如进行个别谈话,观察他们的生活,注意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分析他们作文的特点,等等,你会获得大量的信息,知道他们哪些人喜欢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知道他们哪些人喜欢什么样风格的作品……这样你就能作出判断,有的放矢给他们介绍读物。一旦你推荐的作品对上了他们的口味,他们就可能沉浸其中。这无疑需要老师花去许多时间,作一些必要的记录,是一种工作量很大的事情。当然,仅仅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有较广的阅读面和较大的阅读量,即了解书,否则便无法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某生喜欢童话寓言,而你只读过安徒生,克雷洛夫自然是不够的;你知道某生喜欢农村生活,而你只读过赵树理、陈忠实、贾平凹也是不够的。我们读过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这些青春文学作家的作品吗?现在,也许是工作忙,压力大,有些老师读书不多了,甚至根本不读文学作品的也大有人在。至于有哪些新书、哪些杂志适合中学生阅读,他们不甚清楚,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具体指导就很难了,很难有满意的效果。因此,语文老师挤出时间,尽量多读点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是语文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惟其如此,在教师了解学生爱读什么书,又了解了哪些书是学生爱读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读书兴趣来。

三、遵循“开卷有益”的古训,给学生阅读自由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和老师动辄就说读名家名著。不错,名家名著是好的,但有些名家名著因时代、地域、题材、语言等诸多因素,往往使学生因陌生而产生不少阅读障碍,使阅读无法进行,其兴趣又从何谈起?与其用这种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所谓指导,倒不如遵循“开卷有益”(自然是“有益”的书)的古训,给他们自由,随意读什么,只要他们喜欢读,读得多了,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不是为专门培养作家开设的课程。我们说的名著,通常是指文学作品,所以只强调读名著或其它文学作品的做法是不妥的。除文学作品外,还有其它体裁的文章、书籍。学生在较多的阅读后,对文章核心概念的理解、有用信息的搜集等各种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达到读书的目的。

要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不能令人满意的状况,多读书是一种好办法。因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是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不少语文老师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当然,也有部分人尚未引起重视,或者尚未找到培养兴趣的方法,因而效果不佳。先培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才有可能。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不得,只要假以时日,收获自在必然之中。

[1]创新教育,2009,(3).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8,10.

[3]语文报(中学版).

[4]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读书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六·一放假么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