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 设 困 惑, 习 得 新 知——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0-08-15张晓霞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思维课堂教学

张晓霞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系,上海 200062)

课堂提问被称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大概40%的时间用在提问——反应模式上(Johnson,Markle,Halry-Olpihant,1987)。[1]遗憾的是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很多时候教师将课堂问答当做教学亮点去设计,然而结果却演化为表演式。课堂提问变为已知答案的对话,学生的回答变成一种回忆,这种问答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没有启发的意义。事实上课堂提问不应该是简单的对话,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问答,教师要针对学生现存的“思维困惑”进行步步诱发。

一、启发式提问的理论渊源

1.孔子的启发性教学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的教学应该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学不应该操之过急,而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的时间,教师只有在学生思考了很长时间还想不通的时候才去启发,也只有在学生思考有所领会但是还是说不清楚的时候才去开导。在孔子“愤、启、悱、发”这一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问答强调启发的时机,教师没有必要在一些显而易见、浅显易懂的地方设问,教师的启发式问答要能把握时机,在学生想不到、不会想、想不通的时候,因势利导,给予启发,帮助学生调理思路,表达思想。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倡导“产婆术”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后人也把此法叫“苏格拉底法”。他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学时,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该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与学生谈话、问答甚至是辩论的方式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帮助学生创设思维困惑,进而多方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苏格拉底将教师比作“知识的产婆”,而“苏格拉底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突破认知冲突,习得新的知识。根据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根据对话者产生困惑的原因,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对方跟着自己的话题走下去。[2]

3.柏拉图《美诺篇》中的几何问题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论述了一个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知识的奴隶小孩如何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理解一个几何问题,即比一个给定的正方形面积大一倍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篇中的苏格拉底不曾给小奴任何指令,而只是跟着小奴的思考过程通过提问来帮助小奴思考,其关键之处在于最后奴隶小孩出现思维困惑,即原有认知经验开始分裂时,苏格拉底暗示了关键的步骤,画出原正方形的对角线。这里就涉及到柏拉图著名的“灵魂转向说”,即:教育不是将知识灌注入不曾拥有知识的灵魂,而是设法让灵魂的眼睛自己转向真实本身。[3]在这里重要的并不是男孩开始储存一条几何规则,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困惑,将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不是随意的无的放矢,而是需要合理地预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问答,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的知识。

那么怎样才是启发式提问呢?简单说就是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主动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的提问。反过来说,凡是学生无须深入思考,只要背诵现成的答案,或是问题本身就暗示着答案,只须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都不是启发式提问。[4]

无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都存在着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其深入地学习。但是,在我国当前启发式教学中,仍有不少由于提问不当而引起的教学问题。像“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等这一类问题过于简单,启发不了学生的思考,而有的问题则过于繁琐、主次不分,干扰抑制了学生的思考。

那么,教师怎么走出启发式提问误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一般地说,教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启发式提问需抓住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依靠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由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可以推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最近发展区,只有跑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那么启发式提问能否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将学生带入其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揭示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是最容易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将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的问题不应过难,也不应过易,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出思维困惑。过于简单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思考,过于困难的问题又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线索,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已知和未知,进而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创造认知冲突,作为教学的临界点,以此推进学生的知识发展。

2.教师要精通所授学科知识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所教学科的知识非常熟悉,虽然我们的教材安排具有逻辑性、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种种原因使他们难免会有所误解。这时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把握得非常充分透彻,从而依据学生错误的认识轨道推进,找出学生错误认识的原因,适当地点拨学生,帮助其纠正错误认识,使得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高质量的启发式提问是建立在教师深厚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的。事实上,只有教师做到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上把问题讲深讲透。教师知识渊博,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掘学生的智能起到重要作用。[5]

3.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式提问不仅要求教师将知识讲清楚,而且要求教师巧设疑难以发动学生思考。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并能举一反三。[6]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思考提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另外,提问不宜过多,为了提高提问的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值得追根究底的地方设问,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难点得到解决,重点得到掌握。当然,启发式的提问还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许多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本不考虑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做的后果是问题根本起不到启发的效果。

三、结论

启发式提问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困惑,认真研读教材,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使之成为启迪学生知识的钥匙,沟通学生智慧的桥梁。

[1]许绍康.教师课堂提问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08,(1).

[2]张倩.苏格拉底问答法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吕样.柏拉图的《美诺篇》与他的“回忆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1)

[4]鹏明.谈启发式提问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0,(10).

[5]刘建宇,许峰.课堂启发式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6]田太焕.启发式教学与课堂提问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思维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