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探析

2010-08-15张永萍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张永萍

每每听到“诺贝尔奖”得主非中国人时,年幼的儿子就会问我:“妈妈,为什么获奖者不是中国人?”面对儿子不假思索的提问,我一时无法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清楚。儿子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最喜欢阅读有关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可这类书籍展现给孩子们的大多是外国公民的发现或发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是孩子们的最爱,但引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追踪、评说动物或自然世界奥秘的往往也是外国专家。所以儿子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好像随便一个外国人就是一个专家或者科学家。而他们身边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却离他们很遥远。这在不经意间,给孩子们造成一种印象:创造不是一般中国人所能做的,而是外国科学家们的事情。孩子无偏见和认真的提问,以及日常生活中知识点滴积累中的心理体验,使我们这些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得不深思。事实上,随着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追问,以及2010年7月29日我国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的公布实施,对造成我国创造性人才缺乏及创新意识淡薄等艰深命题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基于长期的思考(《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一文,获江苏省2003年“师涛杯”优秀论文一等奖),以及我国的教育现状,下面我就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看法,以裨益于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明显问题

我国的教育改革明确地说是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一段历程。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但当今愈演愈烈的“升学大战”、“招生大战”丝毫没有收敛。虽然主管部门屡次强调了若干的不许,如就地入学,“民办”学校不准以考试形式向社会招生,但都被许多“对策”应付了。老师有的只是无奈,在政绩和名利的驱逐下,以致主管部门实际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底素质教育效果如何?哪些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吗?个性得到发展了吗?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等得到培养了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呢?

首先,分班现象的不合理。打着便于教学的分层次教学的旗号,实际上是“好生”、“差生”之分,殊不知这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把人分了等级,自卑感是免不了的,又怎能培养起他们的平等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所谓的“差班”孩子,对老师反倒彬彬有礼,乐于为老师和班集体做事;而所谓的“好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反倒比较冷淡。就心理原因而言,这些“好班”的许多孩子,在他们看来老师的付出是应该的,是他们在支撑着学校的升学率,自认自己是学校的佼佼者,是学校的“功臣”。在升学前的心理辅导时,大量的“平行班”的学生被排除在外,因为在领导看来,“平行班”学生的中考成绩,对学校的升学率影响不大,而且“平行班”孩子的心理素质没有什么大问题。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实验班”的孩子考前需要专家给与心理辅导呢?而“平行班”的孩子心理素质较好,抗压能力反而让人放心呢?所谓的“平行班”也就是平时考试成绩较差的班级。从成绩的角度而言,他们是被忽略的群体,学校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不高,只要能做到安分守己就令老师满意,接受批评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换句话来说,他们的接受挫折感的能力较强,自然在中考前就不需要专家进行心理疏导啦。而“实验班”的孩子,也即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们是家长的骄傲,学校的希望,正因为成绩好,平时他们被老师宠着,听到的大多是“好话”,所以他们的耐挫力很差,老师的“重托”,家长的“希望”即升学的压力,早已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了,继而产生焦虑、紧张,自然需要专家的疏导。

相关学校只是花钱买平安,照样变相分班、补课,学生的作业量仍没有减少。学校领导明明知道这些都是违法的,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学校是靠“升学率”来维持的,老百姓愿意把孩子送到某学校,凭的也是该校的升学率。学校的升学率越高,好生源越多,学校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真所谓名利双收:学校领导的能力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主管部门的政绩得到老百姓的称颂。否则,连生源都无法保障,学校的生存都有问题。这就陷入了循环论教育悖论的怪圈。前一段时间,因市招生办在我校办公,一帮老师到我们学校“上访”。原来是郊区一所学校的老师来“要饭吃”的,原因是一市区名校向西扩充,把学校建到了人家的“地盘”上,该校的生源被抢去了,怎么办?只好向上级部门“要饭吃”了。在正常情况下,教师们是不愿学校倒闭的,学校领导也不会自摘乌纱帽的,因此学校之所以冒着被上级通报批评的危险仍在补课,老师在待遇很低的情形下仍加班加点地辅导学生,原因不言自明。

其次,均衡教育资源也是一句空话。均衡首先是生源的均衡,让学生就地入学,再加上硬件的改造及教师按机制流动,应不难解决,但是因利益的驱使仍无法实现生源的就地入学,如允许所谓的民办学校存在,就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可乘之机。有些家长通过走后门,即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孩子送到当地知名度较高的所谓民办学校就读。实际上这些学校大都是由办得较好的公办学校转化而来,股东就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实现“收费”的合法化。只要有一点门路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名校”,造成有的公办学校生源质量差,甚至生源逐年减少,威胁到一些公办学校的生存。公办学校实行就地入学制度,但该施教区的“好孩子”(成绩好)大都被所谓的民办学校选拔走了,所以要想拥有好生源,就要从根源着手——提高升学率。故传统教学也就成了老师们舍不得丢弃的灵丹妙药。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也不是没有市场,如公开课上老师们肯定采用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模式,但公开课结束后,老师又得抽时间把公开课上没能强调的应试知识点再次强调一遍。老师不喜欢频繁地被听课,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老百姓向教育主管部门要升学率,主管部门向学校要升学率,学校向老师要升学率,老师向学生要成绩,故学生就成了目前教育最大的受害者。这些稚嫩的心灵能承担起这个重压吗?这也许就是有的孩子逃学、厌学、弃学的主要原因。

二、造成中小学教育不力的原因

现行的评价机制、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导致传统教育仍无法退出历史的舞台,许多部门急功近利而没有从长远的民族的角度去育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等成了教育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文章开头的场面会令国人更加尴尬。传统教育的弊端已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民族素质的提高已提上日程。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更不是创新大国,许多尖端技术被西方国家所控制,这不是因为中国人笨,而是某些机制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

几经强调的素质教育往往被我们的主管部门及一线老师理解成为教学内容、方法、设备、考试制度的改革。传统评价机制认为地把学生分为“好生”“差生”,符合标准的是“好生”,否则就是“差生”。一次美术作业,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画得像,色彩鲜明;一篇作文高分标准是什么?“立意”接近老师预设的,“语言华丽”“语句通顺”等。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创新”。在幼儿园里,天真可爱的孩子均充满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整天为什么不离嘴,可是一旦入了小学,老师交给他们的是一些肯定性的东西,上课回答有对与错的评判,考试有对与错的判分。为了得到老师的欢心、表扬,回答问题要有意照着老师预设的方向回答,毫无自己的想法。故入了小学,孩子们突然都成熟起来,成了小大人。小学老师教孩子们汉语拼音字母怎么写,数字怎么写,为了帮助孩子们记忆,还编写了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3像耳朵……”等。谁说“2”只像小鸭?这在无形中不但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而且使孩子们的思维定势化,阻碍孩子把“2”想象成更多的东西。

在“孩子们该拥有什么权利”这篇被许多人引用的文章中,三岁的小女孩伊迪丝告诉妈妈自己认识礼品盒子上的“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女儿她是怎样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事后,这位母亲一纸诉状该位女教师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夺走了她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以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等之类的圆形,然而自从女儿接受劳拉三世幼儿园交给她识读26个字母后,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因此她要求幼儿园对该后果承担责任 (照此说法,中国孩子被剥夺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这位母亲赢得了这场官司。现美国公民权利规定,幼儿在学校有两项权利: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其他国家的百万富翁多得多。

我们应承认,目前我国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机制,确实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使他们走进了“惟命是从”“唯分至上”的怪圈。教育培养出大批“乖宝宝”,听话的的好孩子。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座中西结合、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的新兴学校,该校校长王修文博士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给他的总体印象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可怕的一面,入学前的孩子渴望上学,渴望接受教育,但结果通过教育,让大多数孩子反而讨厌教育,“想失学的儿童”比失学的儿童人数还要多。他说,刚进学校时,孩子们各个不同,出校门时大家都成了“一个人”;我们的教育高喊培养人才,结果学生有了“才”,却没有了“人”;五六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空气混浊,头脑晕眩地听着灌输刚刚“出炉”就成了“旧新”的“新知识”。他认为:“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通过教育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三、改进中小学教育模式的路径思考

二十一世纪,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仍不树立新的人才观,仍以我们目前高校的择生标准——考试的文化成绩为唯一人才标准(虽然极少数高校有不超过5 的自主招生权,但候选推荐标准也以文化成绩为关键条件),社会上用人仍“以门第取士”(以何种或哪个院校毕业的为门槛),则无法满足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是个性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他们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故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人本身,是民族的脊梁,而绝非缺乏人性的考试机器。国人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并落实在行动上。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和个性的发展。王修文博士的办学理念受到一些家长的推崇,他们纷纷把孩子送到他的学校——扬州新东方。事实也表明,该校培养的孩子综合素质、个性的确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学生。由于该校教学理念与西方教育接轨,部分家长准备在孩子高中毕业后送孩子到国外继续接受教育,但另外一部分家长却陷入两难:如论综合能力,孩子没得说;如果比学科成绩,肯定比不了其他学校的孩子的成绩,所以,具有“前瞻性”的家长,不得已把小学还没毕业的孩子接回来,转到其他学校继续接受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家长们清楚:除非将来准备把孩子送往国外继续接受,否则不要把孩子送到新东方接受素质教育。高考这根“指挥棒”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虽然有的高校也在倡导、尝试高考制度的变革,试图以多元化标准来打破“一场考试定终身的选拔制度”,但“以分定人”的尺度没有根本变化,其结果势必无法从根本上动摇目前(传统)教育的根基。我认为,改进中小学教育应该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快选拔制度、用人制度的改变,变革大学的入学标准,把高考成绩只作为众多录取标准中一个条件,而不是唯一标准。当然这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国家应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建设力度,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届时分数标准自然会成为次要标准,教育和选拔自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生存能力成为择才的重要标准。同时国人也应转变用人制度,“才”的标准不应只看人才所毕业的学校,而且要看重是人的潜力、品行、学识等综合素质,即重能力轻“门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和评价标准。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成为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引路人。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教师应不仅在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和技术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不但能完成知识的建构,而且能掌握探求、发现新知识的方法;不但使学生在面对结构良好的领域知识的学习时能够应付自如,而且在面对结构不完整领域与复杂结构知识的学习时能够举一反三,彻底改变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知识,而必须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尝试,进而学生依赖不同的路径和方法获取知识。

(三)学生应注重对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以及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习中,要改变过于依赖教材和老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要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式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要学会对学习内容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育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学生应优化其学习方式,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有活力的推动者。

(四)基于择校和分班造成的问题,建议对学生成绩评定时既注重存量,更应注重增量,分班灵活,模糊优差性的界限。分班的目的是将同一分数段的学生划分在一个班,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有合理性。但这种模式关键是机制要具有灵活性,如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业绩不能只关注存量,还要考察学生成绩的增量,如普通班学生成绩的提高幅度超过重点班学生的速度,就应认定该普通班或平行班学生有机会进重点班,通过这样的分班制,让学生从成绩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应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施教,使全班学生都处于能够与老师互动的状态,避免一个班级中学生出现三六九等的分化,以及由于老师的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优差生的差别,而应抱着学生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态度,对普通班学生一视同仁。中小学学生仍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心智仍在发育之中,可塑性和自尊心很强,我们不能仅以考试成绩形成对某一学生的定论。往往从普通班走出的学生,抗挫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工作成绩会更加优秀。如果我们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也注重对他们长处的培养,这对我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就会产生具大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我国科普知识资源建设,加速科普知识普及。科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诚然,国外科普知识要引进和学习,但对本国科普资源的开发也应该着力进行,避免科普资源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等问题。我们应该总结那些探索比较成功的经验,通过更有效的形式使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应邀请中国专家到社区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面向农村农民和社区居民,可开设免费科普讲座,发放免费科普资料。从对我国科普知识的利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造自信心。

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了,我们翘首以待,希望一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真正素质教育的春天离我们真的不远了,希望“钱学森之问”不再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隐痛。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10-7-29.

[2]王攀峰.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5):33-37.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保存,罗媛.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6):53-57.

[5]徐辉.质量型普及之路:美国高中教育发展历史轨迹的昭示[J].教育学报.2007(4):62-66.

[6]邓李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39-41.

[7]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EB/OL].http://www.shifansheng.com/lunwen/jiaoyu/zdjylw/200905/28-31151.html.2010-10-23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