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协调发展
2010-08-15叶华光
叶华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湖北 黄冈438002)
高等教育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协调发展
叶华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湖北 黄冈43800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学术轻技术”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探讨高等教育职业性,旨在引导全社会加深认识,促进其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性,要求传统高等教育在促进学术性发展的同时,兼顾职业性的基本诉求;同时,高职教育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方面强化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应用性与技能性,适当兼顾理论基础与拓展知识。
高等教育;职业性;学术性;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结合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学术性是指高等教育以理论研究与知识创造为中心,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播与研究方法的传承,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理论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担着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而职业性则是指以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应用性、技术性实际工作的能力为目标,推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1]。然而,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围绕何种取向居于主导地位的争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样的争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而且对高等教育职业性有了较大的关注。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高等教育应该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协调发展[2]。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知识价值的根本所在,而职业性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本体现。
自20世纪末,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来,人们围绕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展开了讨论,并形成诸多的共识,一致认为,职业性作为区别传统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基本依据。这一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认识产生了一些误导:认为传统高等教育只具有学术性,而高职教育则只具有职业性,二者“井水不犯河水”,使传统高等教育“重学术轻技术”的价值取向再度强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在学术独尊的引领下,不仅诱发了“知识发酵”和“知识贬值”的教育问题,而且加剧了学术腐败,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应用和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学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水平,所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但随着职业技术的升级与发展,由于理论基础缺失导致学生发展后劲不足,未来提升空间较小。在趋于理性与务实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传统高等教育还是新兴的高职教育,均必须根据外部社会的变化,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问题上寻找协调发展的支点,以不断夯实社会基础,从而强化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高等教育职业性分析
1.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
从教育层次上看,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的高级性不仅是通过职业性表达出来,而且体现为教育指向与社会分工高度同步。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为高等教育赋予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也为其高级性赋予了新内涵。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促进了社会职业的演变与发展,各种新型职业的诞生又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加强,又促进了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虽然不尽一致,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总体要求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始终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因而不断增强教育的生产性与职业性表达了社会对教育的基本主张,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从社会分工与人力资源的分布看,大部分人在从事知识或技术的应用性工作,而从事科学研究的毕竟只占很小部分。因此,高等教育职业性不仅反映了外部社会人力资源的结构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一切知识、技术和理论最终回归于实践的哲学要求。
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及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与社会协同演进的关系进行考察,凡是高等教育职业性得到加强的时期,也正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身份教育的象征,人才并没有真正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进行调配,因而对高等教育职业性没有提出更多要求。当时不仅职业教育落后,而且整个高等教育职业性总体偏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功能的逐步强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纳入市场配置的范围,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成为准入特定职业的重要标准,而且影响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选择。在这种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作为强化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整个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个体价值的基本反映
高等教育是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它之所以与社会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是因为受教育者正是从高等教育的终点走向社会职业的起点。从个体的社会角色来看,它是终结性的教育阶段。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层级设计来看,基本上都包含了从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等四个层级,不同层级的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的规格逐层演进,所要求内嵌的知识、技术与理论的分布结构各有所别,其职业性的强度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但从知识、技术与理论的终极用途上看,各种层级的高等教育均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对某一行业或领域的描述与刻画,使接受教育的个体获取对未来职业的本领与技能。这种本领与技能既表现为思想层面的能力,也表现为动作层面的技能,或表现为二者兼容的复合能力。当然,这种培养目标的边界不是绝对的,而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所为。在现实的层面上看,无论是哪种层级的高等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复合能力具有普遍性。因此,无论哪种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
从高等教育的目标来看,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教育无论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还是培养专业应用人才,最终都是为增强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水平。当科学研究成为一项职业时,那么高等教育学术性仍然是为其职业性服务的。而科学研究的本身同样要以一定专业领域为基础,为了更好地推动某一领域或某一职业的发展而进行创造性活动。科学研究者只有全面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提升本领域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含量。因而各国学术性较强的综合性大学都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相关工作和研究经历提供交流的平台,它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为即将从事某项工作而进行的一种职业准备和经验的积累。因此,一些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继续接受职业培训,这正是个体为了弥补博士教育层次中职业性不足而进行的教育选择。
3.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
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以专业为载体的分工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也寓于分工教育之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认定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并通过专业媒介保持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专业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范围的预定,也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为各种职业的发展提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诚然,这种生产要素以两种形式推进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是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性塑造和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职业人才,将本职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职业活动的生产力,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是通过高等教育学术性,培养本职业领域的知识创造者,以提高职业的技术含量。因此,高等教育学术性是为职业活动传播和创造技术;高等教育职业性为职业活动传播和应用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源泉,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知识和技术归宿,只有兼容二者的基本属性,才能赋予知识和技术完整的生命轮回。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统一于社会职业所需之中,并通过职业生命周期演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然而,社会分工决定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学术性与职业性应有所侧重。具体而言,根据其隶属关系划分,传统高等教育又分为中央直属院校和地方主管院校。中央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以创造知识和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己任,同时兼顾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转化的社会功能;而地方主管院校则以知识的应用与转化为主导,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内进行着知识生产活动。高职教育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具有显著的职业性。传统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所依附的专业,专注于一定领域的系统性的技术与理论,所培养的人才在本领域内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为今后进行开创性和拓展性工作奠定知识基础。而高职教育所依赖的专业在其内涵和外延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一定职业和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的复合系统,职业方向明确。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具有宽泛性、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则具有针对性、过程性和技能性的特征,二者的专业内涵有所区别[3]。
二、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纵观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社会形式就会发现,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社会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培养的人才所获得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加以实现;二是通过知识的应用所产生的技术效能加以表达。这里的知识是一个宽泛的含义,统指与社会进步相关的一切知识、技术和理论以及承载知识、技术和理论的物化形态的总和。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既要受到高等教育职业性强度的制约,又要受到一定时代知识观主导价值体系的评判。知识产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大小,终归要受到社会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比对后而形成的相对价值来判定。因此,影响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因素主要归结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定时代人们普遍秉承的社会知识观、高等教育自身因素,而影响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前两个方面。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职业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主导着教育职业性的演进。如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下,技术水平不高,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无需较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只要通过一定的生产劳动的沟通与互动就能完成工作任务,因而对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微弱。我国古代社会推崇“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基础之上,那种“唯知则贤”的知识观对教育职业性没有寄予太多的期望。当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一种以知识和技术为代表的无形资本深刻地改变着职业形式与职业内涵,每位从业者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才能实现职业要求,因而对教育职业性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要求。依据国际经验,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大力发展的是应用性、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大众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销对路”,为社会所接受和欢迎。
社会知识观的差异也是影响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社会因素。社会知识观是指一定社会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总的看法。在形而上学知识观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学术性强调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纯粹理性,宗教色彩浓厚,偏重学术性;在科学知识观的指引下,高等教育学术性集中表现为科学研究,职业性与技术性紧密结合,学术性与职业性出现分化并协同发展;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引领下,高等教育学术性强调多样性的原则,将人文性融入到职业性中来,要求学术性与职业性协调发展。
2.高等教育的类型
高等教育的类型影响着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自的职业性的强度。一般而言,传统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正是基于不同社会功能而设计的。一方面,以创造知识为主且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研究人才功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布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完成的;另一方面,以一定的职业为基础,以应用技术为主且承载着培养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则密集地分布于高职教育内部。高等教育的类型基本上将创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两大教育职能高级化地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进行相对分工,以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划分是参照我国的划分方法。在国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划分方法不尽一致,但从总体上看,都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差异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如德国将高等教育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综合大学。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院校,基本上以学术性为主兼顾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形式。二是应用科学大学。此类大学大部分历史较短、规模不大,一般只设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但极富特色,而且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的文科类专业,基本上是以职业性为主兼顾其学术性的高等教育形式。三是艺术院校和音乐院校,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此类大学是以特殊技能为主的职业性高等教育形式。因此,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与艺术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技能的通用性而分别设置高职教育的两个子类。
3.高等教育的层次
高等教育的层次是影响内部各自职业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在设计高等教育的层次时,其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强弱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其学术性越强,职业性越弱,反之亦然。高等教育的层次推进以技术理论的密度与难度为线索,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其理论的密度与难度就越大,对学术性要求就越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对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作如下理解,高等教育学术性是对抽象化的职业所构建的知识与理论的系统,而职业性则是对相对生动具体职业建构的知识与行动的体系。因此,高等教育的层次设计原则是以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差异为基础的。
德国的高等教育堪称学术性与职业性协调发展的典范,但从高等教育的层次跃迁与其职业性的演化关系来看,依然体现了较为显著的规律性,即高等教育的层次性与职业性呈反方向变化。虽然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设有硕士教育(属应用科学硕士),但博士教育则专属于综合性学术性大学进行培养。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其职业性逐步减弱。值得关注的是,德国的综合性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保持了很强的互通性,学生应用科学硕士毕业后,可以攻读综合性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正是德国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最好例证。
三、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协调发展
1.综合性学术性大学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内部的分工也逐步加强。从其职业性的强弱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传统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然而,传统高等教育内部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要求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以学术性为导向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应该以学术性为重点,兼顾职业性。综合性重点大学要以培养具有学术能力的高级理论人才为目标,同时兼顾人才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以更好地与外部社会的要求相吻合。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不断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注重研究方法的传播。但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性的必然要求,要使学生了解现阶段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与转化状态和技术应用问题,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应用能力的强化。
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与复杂性,学术性人才不是纯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机器,而是具有理论优势的综合性人才。人才最终还是通过一定的职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决定了人才应该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性重点大学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在学术性与职业性之间加以倾斜,并推动二者的对接与交流。教师的科研工作要注重知识、技术与理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将企业与组织的实际生产问题相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突出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前沿性外,还要注重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计划中应该考虑安排学生与对应专业领域亲身接触和交流的实践教学环节。
2.技术应用性本科院校的价值取向
技术应用性本科院校要突出技术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要将技术、理论向职业岗位的转化与应用为重点,培养复合型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应用性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注重技术应用的新途径、新手段和新工艺的研究,并不断地促进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培养人才方面,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要注重学生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并增强学生为完成技术应用而必需的组织和协调能力[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应用性本科院校越来越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是人才的市场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人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变得更加重要,“重学术轻技术”型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高等教育中增设了高职教育,意味着在高等学历的人才供给中已开始出现一大批操作和应用能力强的群体,使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空间范围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高等教育如果不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仅凭理论优势是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为此,传统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要突出技术教育的特点,以职业性、技术性为基础,加强实践性教学。技术应用性本科院校要精选理论知识的内容,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突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适当弱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即核心的理论知识重点讲,应用性的理论知识做中讲,前沿性的理论知识选择讲。学校应切实在理论教学之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实践实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3.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职业性最强的一种教育类型,一方面,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基于一定社会职业开发出来的;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着眼于一定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与操作技能。因此,高职教育职业性是通过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加以实现的,专业建设是前提,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使所建设专业达到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改造落后不适应形势要求的传统专业,在保持部分专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技术的发展融入新的职业技术内涵[5]。另外,高职教育要积极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型专业。加强专业调查与研究,搞好职业分析与预测,对于职业口径宽、技术密度大的新型职业要给予高度关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此为基础,整合开发一批新型专业。对于中职教育沿袭下来的职业技术含量不高的落后过时的专业,要尽快淘汰出局,节约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高职教育的学术性应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层面,教师的研究工作要扎根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环节,突出高职教育学术性是其职业性延伸的基本要求[6]。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兼顾学生理论知识的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虽然是以应用技能为主线,但知识、技术、技能和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较强的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快速提高。当然,学生的技能是在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训练出来的,这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才能牢固而深刻,但从理论知识的总量看,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学生相比处于弱势,这就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理论提升的学习能力。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理论讲座的形式,弥补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拓展课程的开发,将具有必修性与扩展性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提供必要的保证。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
[2]赵凤娟,李泽彧.知识观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9-64.
[3]叶华光.高职教育的特性分析与未来发展走向——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42-46.
[4]严雪怡.试论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J].机械职业教育,2001(2):3-5.
[5]邹晓宏,刘楚佳.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16.
[6]张炳南.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88-90.
[责任编辑:孙泽文]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 and Acade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YE Huaguang
(Economic and Trade Department, Huanggang Polytechni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China)
For a long time, our higher education holds the view of "stressing academics and neglecting technique", which is not beneficial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the professional aspec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 and academic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fessional aspect of higher education calls for its academic development, whil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its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its professional aspect in its speciality construction, courses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ing, teaching reform and so on. As for talents train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ress application and skill, taking account of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d knowledge expansion as well.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 Academics; Value orientation
book=3,ebook=173
G640
A
1671-4326(2010)03-0070-05
2010-04-11
叶华光(1972—),男,湖北英山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