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2010-08-15马强
马强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马强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模式的弊端逐步呈现,逐渐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指出了高校后勤管理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高校后勤管理后勤社会化问题对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化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发展高校后勤产业,使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逐步与教学、科研工作相分离。目前高校后勤转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高校后勤服务旧模式被基本打破,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并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目前后勤服务质量、规模、水平与效益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导致校园环境社会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已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许多社会服务机构进入到学校,校园内商业网点增多,经济活动量增加。高校后勤社会化后,校园内餐厅等营业场所全部实行承包经营,有些承包经营者只求生意兴隆,赚钱心切,无视学校治安管理规定和各项制度。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忽视管理的经营是长久不了的、不能持续的,而忽视经营的管理是没有活力的、僵化的。因此,经营和管理的问题,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产权关系不明确,学校承担的经济风险加大。
由于学校后勤实体自主经营权没有真正企业化,加上社会资金的渗入,高校后勤产业发展较快,参与社会经营活动日益增多,社会融资、银行贷款数额巨大,后勤实体赚钱自己支配,又可以以高校后勤姓“教”为借口,缺钱仍向学校要。在产权关系不明的前提下,实际上的产权变得更为复杂,部分学校对目前的这种状况缺乏深刻的认识,缺乏有效的制度性措施,致使学校承担的风险加大。
(三)管理和实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监督与服务分离,形成了代表学校的管理者和提供服务的后勤之间的关系。几年来,存在双方都参与管理,造成了经营职能交叉、经营职责不明确等问题。随着后勤实体形式上的剥离,对人、财、物的支配权越来越大。由于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因此不可能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学校的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监管难度加大,财务漏洞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四)思想观念转变不够,缺乏竞争力。
部分高校后勤人员还存在许多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顾虑重重,认识不统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在飞速发展。而部分高校后勤市场还处于自我封闭、自我垄断状态,与社会第三产业相比,无论服务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缺乏竞争力,后勤实体仍存在被挤出高校后勤市场的可能。
(五)后勤管理不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普遍情况看,只有少数高校的改革实现了质的突破,大多数高校的改革还处在渐变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后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由于改革不到位,大多数高校依然没有摆脱后勤建设的负担和办企业的风险,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后勤服务还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高校后勤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根本的出路在于积极主动地适应发展的需求,继续稳步推进高校后勤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后勤职工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等,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应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树立牢固的全心全意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发展观,确立以搞好服务为基础的发展观。
(二)正确处理公益性和市场性之间隐存的问题。
高等教育对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构建高效、合理的后勤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公益性第一、经济性第二的原则。虽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盈利的目的要通过市场才得以实现。学校的后勤服务市场可以由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调控,学校以市场为纽带,保持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市场手段,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款和严密的监督,控制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引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三)坚持开拓创新,促进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实施契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21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特色。实施质量管理认证工作是提升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融合校园文化的需要,是提升管理上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完善规章制度的需要,是提升质量意识、减少工作重复性和降低管理成本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竞争模式,包括机构重组、职能变更,必然会改变原来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会造成后勤部门和后勤干部职工的不适应,还会造成接受后勤服务的师生员工的不适应,甚至会影响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后勤单位及其工作的评价,影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政策的执行和对后勤单位及工作的态度。高校后勤自身不仅要理智地面对,而且要主动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打造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完善服务监督与激励机制,形成自我约束的氛围,及时有效地纠错改错,建立严谨的工作与服务规范体系,杜绝漏洞,减少失误,形成规范运行机制。
(五)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后勤形象,这是抓好后勤工作的基础。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门面、窗口、形象的需要,是加强校园环境、生活、文化设施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后勤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要在思想上、精神上、道德上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获得服务时,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应努力做到以文化的言行影响人,以文明的管理教育人,以先进的后勤文化理念感染人,让师生感到温馨和关怀。
(六)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努力融入社会监督体系。
后勤实体转制为社会企业后,最让人担心的是会不会脱离学校的控制与监管。实践证明:后勤服务实体转为独立法人企业后,监督力不但不会减弱,而且关系更顺畅,并且直接纳入到了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体系中,通过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市场准入和社会舆论监督,形成了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实际上是变以前的学校行政监管行为为现在的靠国家法律法规制约。
高校后勤管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积极,又要稳步发展;要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不断强化管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正确处理体现公益性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通过政府和学校的优惠政策和投入体现公益性,通过市场机制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朱宝铜.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校后勤改革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4,(06).
[2]孙丽英.浅谈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现代医院管理,2006,(02).
[3]于国安.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研究.经济师,2003,(01).
[4]徐建国.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几点思考.高教探索,2004,(01).
[5]彭说龙.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解析.高教探索,2005,(05).
[6]彭久麒.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设计与改革悖论.财经科学,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