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探讨
2010-08-15王德侠黄小晏杜军文
王德侠 黄小晏 杜军文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管理系,山东 烟台 264001)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要保证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进入头脑,就要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大力研究激励理论的功能性,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使之在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等院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成功的保证
高等院校全面推行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而其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作,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各项改革中难度最大、最敏感,也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说,良好的教育激励机制能使整个高等院校全面推行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促进高等院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各个因素和各方力量形成有机合力,发挥最大效能,加快高素质高等人才的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为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
从实践上说,当前社会思潮复杂多元、相互激荡、良莠并存,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一是少数大学生信念信心产生动摇。少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缺乏警觉,对西方和平演变的现实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受到错误思潮、反动言论和社会问题的侵蚀和影响。二是高校大学生使命的理解发生偏差。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历史使命。现实却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着实令人担忧:沉迷网络,不思进取,集体观念薄弱,奢侈浪费虚荣攀比之风盛行,目标模糊得过且过,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等等。三是信仰呈多元化趋势明显。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状态,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在大学校园里,共产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都有市场,马列著作和哲学各种理论都有一席之地。由于一些学生的崇拜是出于功利或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半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成了他们的崇拜物,结果在大学校园内常常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说明了当前高校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加强大学生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保证我们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承担历史和社会赋予的使命。
激励就是客体在受到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产生兴奋状态,并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标的心理过程。[2]在高等院校中,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大学生智力心灵的开发者,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主导者,工作复杂繁重,只有不断激励、调动和强化,才能将教师的智慧与热情、探索与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为了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深他们对自身肩负使命的理解,激发他们投身学习的创新热情与创新思维,必须建立有效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因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培养优质师资和高素质大学生的保证,而且是高校教育成功的保证,是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务实管用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激励机制
教育激励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的教育过程。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激励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高校科学发展观教育激励机制。高等院校教育工作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制度安排上为高校科学发展观教育探索建立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促使大学生努力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思想素质,不断增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热情的激励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教师、大学生和高校其他工作人员投身教育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效益,激发高等教育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二)建立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激励机制。作为党员队伍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党员要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充分发挥示范功能,时时刻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当前开展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党员在组织内部要完善组织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科学发展观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广大大学生党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准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切实进行整改。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做到领导带头讲评,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主动进行自评,深刻进行自我剖析;班子成员互评,积极开展相互批评;吸收大学生参评,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确保生活会质量。
(三)建立大学生课堂学习激励机制。课堂教育是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完善和发展,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为此,需要在整个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系统地讲述科学发展观。教学时,既要注意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等基础理论课程的衔接,又要注意突出科学发展观的特色;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创新,使大学生完整地而不是零碎地、系统地而不是枝节地、全面地而不是部分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要结合专业院校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结构,切实发挥科学发展观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统揽作用,强化科学发展观课堂教学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发挥学校育人功能的综合机制,共同做好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高等学校所有与育人有关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变化日益复杂多样,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成长需求日益复杂多样,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的,必须充分整合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岗位优势,既明确职责与分工,又注重合作与衔接,使之成为有序的、有机的统一体,共同实施系统的教育工作。否则,必然会削弱教育的效果,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
三、建立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的原则
建立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方能收到实效。
(一)目的性原则。教育激励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无论针对教师,还是针对大学生,所施行的激励措施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围绕实现某个总目标和几个长远目标进行一系列激励活动。当然,更多的是为实现某一近期的具体的目标而激励客体。所以,在高校现代化教育中建立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激励机制,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要从培养知识型高素质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始终围绕一个明确的目的进行,所采取的一切配套措施也要始终为实现某一愿望服务,无目的的激励是盲目的,也是无意义的。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目的全在于此。我们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在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把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充分体现在出色完成学业上,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目的地传播了党的创新理论。
(二)有效性原则。实施激励者应注意收集反馈的信息,某种激励实施后,到底效果如何,一定要关心实际效果,要关注、重视激励的有效性,不该表扬的表扬了,不该批评的批评了,都会适得其反,挫伤激励客体的积极性,尤其是负激励,一定要慎用。教育激励的有效性原则很重要,这一点应引起激励主体的足够重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紧贴使命任务和岗位职责,以典型模范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生动教材,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宣传橱窗、墙报板报及文艺等多种渠道和形式,结合树立宣扬身边的先进典型,深入搞好宣传教育。要把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与推动干部作风和师德师风的进一步转变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三)整体性原则。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激励活动也是一个很复杂的整体。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高校所有与育人有关的各项工作。高校必须充分整合自身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岗位优势,既明确职责与分工,又注重合作与衔接,使之成为有序的、有机的统一体,共同实施系统的教育工作。因此,要按照全校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比如,高校党政干部要做好大学生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策划、组织和推动工作,提出并实施加强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教师则发挥理论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人文熏陶,联系实际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深层次困惑,为开展有效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共青团干部要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具体的教育、管理和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与做好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提高大学生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1]黄友谊.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
[2]徐涌金.关于职工学习激励机制有效运行问题的探析.新职教,200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