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模式
2010-08-15马益平
马益平
(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模式
马益平
(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本文着重讨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对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在实践方面的思考。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应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重视的内容。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确保“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应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高等教育本质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殊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这些理论集中在一点,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做人。大学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通过高深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择和创新,来培养社会发展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尊重个性的教育应当是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追求。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从上到下都必须遵守我们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这就是不脱离群众,同群众需要和愿望息息相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本,是群众工作,应获得合乎规律的发展。
(三)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要求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知识经济取决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取决于人,因此,世界经济的竞争最终表现于人的竞争,如何培养人则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但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教育方式,致使不少人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在“科技万能论”的观念驱使下,把教育理解为服务于科学的工具,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面对不少人在科学技术面前失去自我主体意识,失去精神与灵魂家园的现象,人们在沉痛的反思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认识到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教育中必须突出人的本位,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的人、能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的人,使科技不至于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性灵,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
(四)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所必须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分强调有序、服从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二是忽视大学生的主题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用过高标准和统一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单向灌输的办法,往往把学生作为影响的对象,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所施加的多是口号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即的德育条目,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过程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整个教育过程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把人视为填充各种美德品质的袋子,德育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性格。四是德育和教学的人为分割。德育在不少学校变成了一个脱离智育、体育等各个学科教学、教育的单独领域。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配置专业的老师、单独的机构来实施,“这使得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原本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个或某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个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时段里进行的事情”。它使得一些专业教师放弃了本应该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些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学校尽快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逐步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我认为,构建这样的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和条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因为在大学管理中特别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学生权利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否则,就谈不上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也谈不上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
加强对待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逐渐被社会和学生接受。大学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选择工作岗位,体现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处于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为此,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社会责任与竞争的压力,“三点一线”的枯燥,失恋后的痛苦,失眠时的烦恼,成绩下降后的担忧,经济上的贫困,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丰富感情与充沛精力无所寄托造成的寂寞与压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尽快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
(三)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主要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较少时间限制;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与课堂灌输相比较,网上的教育更能够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等特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打好主动仗,用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教育内容去占领网络阵地。但网上教育绝不意味着简单的伦理灌输和思想教育,必须依托网络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以网上教学基地和教学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例如:通过“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等栏目,构建一个领域众多、内容丰富、精品荟萃的网上思想文化教育的宝库,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以网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如开展网上征文、网上辩论、网上主题设计竞赛等活动,来丰富网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架通网上桥梁,作为学校了解学生思想情绪的“晴雨表”,维护校园稳定的“减压阀”,如通过在网上设置“校长信箱”“处长信箱”等,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呼声,并及时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开展网上专项服务,通过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心理咨询网址”“考试指南”等栏目,有针对性地做好专项服务工作。
(四)依托学生宿舍、学生社团,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
随着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确立,尤其是随着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的逐步推行,学生宿舍、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宿舍学生社团。
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和建设,以寝室、楼层为组织单位,对生活秩序、行政事务等方面实行统一的、规范的、科学化的、人性化的管理,是搞好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切实提高宿舍管理队伍素质,努力做到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统一;其次,树立环境育人的思想观念、全面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实施生活管理、学习指导、思想教育、寝室文化为一体的教育管理措施,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特别是学生政治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在学生宿舍建立谈心室、辅导员工作室,主要采取个别访谈的方式,利用学生学习间隙,在宿舍内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各级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以学生宿舍、学生社区为基础建立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蕴含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且它是学生的自觉性组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学生社团还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如实施社团导师制,为每个学生社团配备导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将教师的指导工作折合为教学科研工作量;实施成果奖励制,积极倡导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取得成果的学生和导师予以奖励;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为学生社团配备必要的活动经费。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1987.
[2]陈少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3]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
[4]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