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语文教育不能没有你
2010-08-15赵慧珍
赵慧珍
(仙居县城峰中学,浙江 仙居 317300)
以人为本,发展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其重要标志是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生命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强调的:“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习语文知识只是手段,生命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化。语文教育站在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更直接地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要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生命化,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和以人为本的人本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的特质为实施生命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言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引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多向发散,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从教学的对象来看,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习得”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对学习素材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境进行经验的联系和扩展,完成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然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强化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积累,最后在实践运用中实现内化和掌握。从教学的内容来看,语文教学所凭借的语言材料,既包容古今中外,涉及天文地理,又包含作者的知情意理,喜怒哀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和个性阅历的凝结,是人类精神的结晶。我们阅读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感受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只要我们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实施生命化语文教育是大有作为的。
一、真情关注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人本”思想的体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全体,也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自尊的人。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爱的教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要因势利导,将知识和能力、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相信,只要对学生不放弃,尊重每一位学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就会拥有一股“信心给我力,送我上青云”的豪气。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地增强,其中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些学生把“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当作被动的倾听者,而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这势必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学生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等等;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世界,全方位、多层次探讨文本内涵,才能完成从感知到获得情感共鸣进而领会文本奥秘的飞跃;通过与教师对话,在问答交流中,参悟文理、文意、文趣,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倾听与吸纳,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与共享。
二、深入挖掘教材,实施生命化语文教育
1.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然而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有的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容易骄傲自满,产生自大心理。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同时,他们往往又过于敏感而自惭形秽,于是在学习上甘居中游、下游,缺乏进取精神;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惭愧、羞怯、畏缩、低人一等的感觉。如何消除这种自觉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呢?结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我教会学生总结道:“维纳斯的手臂残缺了,这似乎成了一种遗憾,然而,因为她的善良、她的正义、她的质朴典雅、她的高洁精神,她仍然能够被公认为女性雕塑中最美的一座。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你们也一样有着自己的缺点和长处,但只要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认识自我,必能开辟出一条走向成功的幸福之路。如果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一味地自卑,那么自己所想和所谈的只是不好的消极的一面,因此自己会永远感到怏怏不乐,这样的言论在社交场合大煞风景,常常与人格格不入,以致失去尊重,失去幸福。如果能全面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吹毛求痴,也会与人和谐相处,由此受到他人的尊重,体验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当然,盲目的自大和骄傲也是不可取的。一部分学生听后,深受启发,认为那种自我否定、自轻自贱简直就是自寻烦恼,决定真正地审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
2.珍爱自我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很大,有的学生稍遇挫折失败,就怨天尤人,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为此,必须引导他们珍爱自我。在讲到《我与地坛》一课时,我说:“史铁生二十岁时双腿残废,受到命运的沉重打击。他苦闷过、绝望过,他想过死,但在长期深沉的思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终于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像史铁生这样的人很多,在文革时期,有位年轻的女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干重活。开始她心里无法承受巨大的落差,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后来,她渐渐改变了,以至于几年的苦难似乎没有给她留下任何痕迹。人们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笑着说:‘很简单,因为我每次割稻都是按4/4拍割的。’女音乐家之所以能拯救她自己,正是因为她学会了自爱。珍爱自己,不是要对自己溺爱放纵,而是在困难面前不自暴自弃,在选择面前不鲁莽退缩,在失败面前不怨天尤人,认识现实,分析自己,认识自己,不放弃梦想,树立自信。只有学会珍爱自己,阴霾的天空才会变得晴朗。为自己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为自己在风雨中撑起一把伞坚定不移的保护!学会生活,学会坚强,虽然‘学’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学会后就受益匪浅。同学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要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是美好的,应该懂得珍惜自己,让生命发出光彩啊。”
3.相信自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物皆非完美,有的学生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却夸张放大自己的缺点,否定自己,把自己看得一切不如人,唉声叹气,悲观失望。2001年美国心理学会递交的国会年度报告中曾指出:20世纪的历史,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令人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而是千千万万人活着然后死去,却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结合教案资料中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虽然我们不是北大的学生,但我们有成功的基础,因为人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在教学《报任安书》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司马迁忍受了人生的极辱,终能‘隐忍苟活’,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梦——完成《史记》。没有坚强信念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相对于司马迁来说,我们同学们所受的苦难是大海一粟,微乎其微的,而我们部分同学都为此失望,为此痛苦,失去了奋斗的力量,整日消沉颓靡,郁郁度日,这不是我们青春少年的风采啊!你们甘愿就做一个没有志向的碌碌无为者,虚度光明吗?我想信你们还有梦,美好的梦,对吧?!那就重拾起那一份应有的勇气和信心吧,相信自己!”
4.战胜自我
著名学者傅雷说过:“人生就像钟摆,总在幸福和不幸之间来回摇摆。”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坎坷,怎么办呢?在讲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引导学生:“海伦·凯勒虽然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丧失了正常人拥有的许多权利和美好生活,但仍然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了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而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一点小挫折和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中考我们可能失利了,但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况且,一次考试失利并非坏事,要正确对待之。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分的原因,勇于实践,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在教学《丹柯》一文时,我教导学生:“在困难面前众人恐惧了,退缩了,他们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信心,甚至甘愿做奴隶了,丹柯心中也很清楚,前面的道路异常艰险,但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义无反顾的勇气和那一份执着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能带领族人走出泥沼,走出森林,走向广阔的大草原。我知道你们一部分同学在也处在一定的困境中,学习成绩难以赶上去,但你们就甘愿像族人一样‘老是坐着想’而不愿向前勇敢地迈出一步吗?你们难道不愿做丹柯这样的英雄吗?所以,同学们,请你们相信自己,用实际行动移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吧!不能再把大好的精力浪费在思想的消极郁闷积极因素上了,否则只能后悔一辈子!”
三、尊重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积极因素,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着想、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学生,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和激发人性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教学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教师通过引导赏析,能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能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等。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用心关注学生,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更为完善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个体生命的挚爱。
[1]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潘涌.课程范式与语文教学走向解放[J].教师之友,2005,(8).
[3]薛为春,薛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3).
[4]吴家梢.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儿点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04,(8).
[5]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