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建议
2010-08-15祁敏
祁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襄樊441021)
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建议
祁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襄樊441021)
本文作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新审视高职语文教学,科学进行课程定位,大胆开展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文中列举了当前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种种尴尬现象,阐明了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原则确立的依据,并结合公共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高职语文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高职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是根据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而开设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是落实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2006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应着力于“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的三大建设以及“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的意见。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再次学习《若干意见》后我深感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本着公共课程为专业课程贴近专业,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贴近学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贴近社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进行课程定位,确立内容体系、评价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高职语文尴尬现状
1.“高四语文”之尴尬。
大学语文往往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关键是教师上课仍继续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授课方式还像高中教学,比较单一。结果造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
2.教材之尴尬。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都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文化的传承。这种教材要么像高中教材,要么像大学本科中文系的教材,总之,是一种带有明显应试教育或研究特点的教材,不适宜高职院校学生使用。
3.教学任务之尴尬。
高职语文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有些院系的课程一再被挤压,甚或被取消。高职语文既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又企图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负载太多,不切实际,教学难度相当大。
二、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原则及课程定位表述
针对高职语文面临的诸多困惑,科学的课程定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1.课程定位原则的确立。
关于高职语文的课程定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这段表述使我很受启发:“当然大学也要继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重心应该转移到文学教育上来。所谓‘文学教育’重心有三:一是‘心灵’,二是‘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三是‘美感’。因此,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般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人文教育如果没有文学,是有问题的。”
这段文字对高职语文的定位表达了这样的信息:高职语文只有区别于高中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区别与其它人文教育类课程,才能凸显高职语文的特色,才能让高职语文课程成为不可替代的公共基础课程,才能逐步让高职语文摆脱边缘化的现状,不断走向核心。
“心灵”——“语文讲的是人学,通过语文来调节人的心灵,体会世界的丰富性,知道真理的无限性”,“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学语文是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一种学问”。孔庆东教授非常透彻地表达了语文与人类心灵的密切关系。
“语言背后的文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提出了要“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方式,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并非讲成一般的文学课或者文化史课。
“美感”——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具体任务就是要切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性质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2.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必须坚持的原则。
立足于职业教育,着力于四大特性——突出审美性、人文性,强化价值性、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即区别于高中语文,树立“大语文观”。
贯彻两个本位,不失学科特色——文本本位、语文本位,即区别于其它人文类课程,突出学科特色,强调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诗情之美、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滋润学生、塑造学生。
3.课程定位表述。
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素养类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经典文学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养,丰富职业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能力。
课程立足于职业教育,突出审美性、人文性,强化价值性、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强调贯彻两个“本位”——文本本位、语文本位,突出学科特色,即强调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诗情之美、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滋润学生,塑造学生。
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建议
科学的课程定位只是高职语文改革的起步,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有具体而卓有成效的措施,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空间与评价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教学内容安排要立足职业需求,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养成,凸显“人文性”与“职业性”。
教师可针对各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认准当下学生的精神状况和未来职业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意教学内容选取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组织和安排要具有科学性,表现形式要具有先进性,让文学为社会、职业、人生服务。
比如可以改变大多数教材以文学史为线索选文的方式,采用“主题+文选”的方式,每个主题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指向有利于学生“精神成人”的维度。主题下的选文要求除了具备文学意义上的民族性、传统性、经典性和审美性外,还必须具备职业性,即作品必须具备与职业精神相吻合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体现“开放性”,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情感→认知→态度→行为内化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要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领悟、自主内化,必须建立一套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贯彻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差异、重创新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文情感体验、探索领悟人文精神,自主调动人文需求、强化行为内化发展。对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加以提升,更能突出课程的特色,更讲求实效。
(1)讲授法——人文解读,营造人文氛围。以文化为纲,充分挖掘作品所体现出的智慧谋略、价值认同、精神趣味、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品位,让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性魅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阳光、空气与水。
(2)启发引导、互动讨论——培养思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的讨论,既能明白经典文学经久不衰的道理,又能获得审美享受及生命的体验,不断提高人文素质、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启发与讨论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民主化的讨论本身就是尊重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的过程。
(3)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与生活对接,向专业延伸。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人文精神与当下生活和未来专业进行对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力和人文价值的判断力,促进人文精神的行为内化,培养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
(4)诵读法——培养语感,积累语言。通过诵读,增加文化素养的深度和厚度,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综合职业能力。
3.拓展教学空间,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实践性”。
“语文讲的是人学,通过语文来调节人的心灵,体会世界的丰富性,知道真理的无限性。语文跟生活、跟人生结合起来,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语文课程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最大化践行人文理念。
比如,可以创建内容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站,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拓展素材,拓宽课程学习外延,创设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让语文跟生活结合利于行为内化,知行合一。
4.建立立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而来的学生只关注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惟答案是从。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与时俱进。
高职语文考查评价方式一定要淡化考试意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淡化标准意识,培养创新素质。
比如,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零散与整体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考查内容可以包括课堂师生互动——主要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表现打分(占10%);实训作业——包括根据不同专题所设计的写作、朗诵、演讲、辩论等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实训作业,以及学生完成状况打分(占20%);模拟试卷——在每学期结束前4周布置,要求每位学生出模拟试卷,个性化地表达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淡化标准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占10%);期末考试(占60%)。
科学的课程定位使高职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对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才刚刚起步,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还需要不断完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1]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J].http://www.souhu.Com/ weekend/culture/200705240042.htm.
[2]孔庆东.撕开的黎明[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3]李正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改革试验[J].文史知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