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识《台湾舞曲》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
关键词:舞曲音乐创作作曲家

董 妍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作曲家小谱

江文也(1910—1983),原名江文彬,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祖籍福建,1910年出生于台湾台北县淡水镇。13岁时赴日求学,18岁时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主修电气机械,并同时在东京上野音乐学校辅修声乐,毕业后弃工求艺。

江文也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多产的作曲家。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他最初只能以一位“日本的台湾”作曲家立足于乐坛,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为素材;体裁形式多样,涉及管弦乐、钢琴音乐、室内乐、歌剧和舞剧音乐、声乐作品等各个领域,在他创作的各种音乐体裁作品中,以管弦乐、钢琴、声乐作品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江文也一生共创作了13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管弦乐22部、室内乐11部、钢琴曲33部、舞剧音乐6部、歌剧3部、合唱曲14部、独唱曲24部、宗教音乐12部,其他题材的音乐7部,管弦乐曲中目前仅存9首,代表作品有《台湾舞曲》、《孔庙大晟乐章》、《故都素描》、《泪罗沉流》等。他的大部分管弦乐作品完成于1950年以前,他对管弦乐队配器的掌握极其熟练,水平也相当高,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因此,江文也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管弦乐创作的先驱。

在进行大量的音乐创作之外,江文也先生还从事了一些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撰写了专著《中国古代正乐考——孔子音乐论》、《俗乐、唐朝燕乐与日本雅乐》等。

二、创作背景

“台湾新音乐发展的第一块丰碑是江文也的音乐创作,而他的管弦乐《台湾舞曲》,也被有些理论家评论为台湾音乐晨曦中的第一声鸡鸣”。[1]《台湾舞曲》原本是一首钢琴作品,为了参加比赛,江文也将其改编为一首管弦乐作品,由于此曲1936年在柏林获得第11届奥林匹克国际音乐组比赛银牌奖,因而成为江文也的代表作之一。

江文也13岁就离开了养育他的宝岛台湾,少年时赴日本求学,而当时的台湾正处于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之下,作为一名殖民地青年,他在异国期间,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台湾岛。于是有感而发遂写成了这首交响诗,并在乐曲总谱的扉页上写着:“我在此看见极其庄严的楼阁,我在此看见极其华丽的殿堂,我也看到被深山密林环绕着的祖庙和古代的演技场。但,这些都已消失净尽,它已化作精灵,融于冥冥的太空。将神与人之子的宠爱集于一身的精华也如海市蜃楼,隐隐浮现在幽暗之中。啊!我在这退潮的海边上,只看见残留下来的两三片水沫泡影……”[2]这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最好说明。这部作品以淳朴的旋律、民间舞曲的节奏和色彩鲜明的配器,生动地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不论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还是对舞蹈场面的刻画,都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爱。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江文也的创作受到民族乐派和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又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广泛吸收了创作的“营养”。他以祖国的风土民情为题材,使《台湾舞曲》手法简练,乐风含蓄、旋律清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音乐特征

对于《台湾舞曲》的结构,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些作曲家认为《台湾舞曲》为单乐章的自由七部结构,曲式上类似某些“随想曲”。“认为它突破了西方奏鸣曲的结构原则,依据情绪的发展而随意的铺陈”。[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台湾舞曲》在结构上借鉴了圆舞曲的写法,将性格不同的舞曲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呈示部分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描写了台湾人民欢乐舞蹈的场面;中部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抒情的中板,第二部分是一个大的展开性连接。再现部减缩为乐段,之后有一个短小的尾声。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在,这首管弦乐曲如果作为单乐章的自由七部结构,可能是由于江文也在运用民间音调上非常主观和自由造成的。乐曲的音乐素材在全曲中先后出现了四次,中间插入了另外三个不同音乐形象的对比性乐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舞曲》是介于回旋曲式和复三部曲式之间的综合曲式,图示表示为:A+B+A1+C+A2。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从主题的舞蹈性和它的三次进入来看,回旋曲的结构相当清晰。第二插部C的篇幅和发展程度与前三个部分基本相当,因此也可以将C看作是复三部曲式的一个对比性中部,将主部A2第三次出现看成是省略的再现部。乐曲类似单乐章的回旋曲式,但实际上更倾向于是一种自由曲式结构。主要节奏类型是富有特色的台湾舞蹈乐曲的节奏,在弦声部的拨奏下吹出了富有民间风格的曲调,纯朴、优美。其节奏也比较有特点,即节奏与旋律虽用3/4拍子记谱,但韵律实际是4/4拍子。这样特殊的节奏型与旋律正是作者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突出了作者创作思维的自由性,突破了传统曲式结构的框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一种自由体的结构。尽管这种结构的归属,还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然而无论哪一种都显示了江先生对传统的突破。

在调式的使用方面,采用了双调式同时出现,在旋律上造成了类似七音阶的旋法,双调式并重,这也显示了江文也对于现代技法的熟练掌握。

在节奏方面,《台湾舞曲》一开始就出现具有台湾浓郁乡土风味的舞蹈性节奏,虽然是3/4拍,但节奏旋律都是4/4拍的韵律,这种节奏交错运用,使单纯的舞蹈性音乐显得生动而灵活,可以说,他在乐曲的一开始就成功运用了二十世纪的现代创作技法来表现民族性。

在和声的运用上,含有小二度获增四、减五的和弦,传统三度叠置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并存,这些都显示出江文也先生大胆突破传统三度叠置和声的框架,采用了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术手法。

这些创作特点都说明了江文也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技法的成功运用,充分表明了他在创作技法上的标新立异,也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

四、价值再现

江文也是我国较早从事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我国较早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从他的钢琴曲作品《五首素描》、《三首舞曲》、《断章小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作者运用西方现代技法的显著轨迹。综观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就不难发现,其现代技法风格在和声、词性、节奏、织体、音色、旋律诸方面均有所体现。其中,前三者更为突出,这就是“非三度”叠置与“非(词性)功能”连接的和声逻辑、调式综合与词性重叠的多调思维、横向的“多节拍”交替与纵向的“异拍结构”。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很好地运用“和声”这一外来音乐结构手段,而且能够结合民族乐风和钢琴技巧,将现代和声技法与音乐表现完美结合,准确塑造各种不同特征的音乐形象,为近现代音乐创作中和声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翻阅书籍和史料文献,对江文也及其《台湾舞曲》的问题,作了纵向的研究和探讨,经过前几章的论述,得出以下结论。

1.江文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与同时期的其他音乐家相比,他是中国最早的利用现代作曲技术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2.作为一位艺术家,江文也力求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将东、西方两种音乐文化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到更好的融和,努力使新的、现代的手法在民族文化上得到广泛的展现,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音乐。

3.《台湾舞曲》是江文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技法上还是在乐队编制规模上,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都是空前的。这一点,在今天而言,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江文也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对我国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不会改变,但是看待历史的角度一直在不停变化,我们应重新认识《台湾舞曲》的价值,以公正的态度看待江文也的创作,他的作品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他的创作精神和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3]吴金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国音乐学(季刊),2007,(4).

[4]梁茂春,江小韵.论江文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2).

[5]钟峻程.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更新.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5,(5).

[6]李岚清.探索中国风格新音乐创作的先驱者——江文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2).

[7]江小韵.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0).

[8]廖红宇.江文也钢琴作品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中国音乐,2005,(1):132—136.

[9][日]高成重躬.我所了解的江文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学院学报,2000,(3):62—64.

[10]姜之国.《台湾舞曲》和声研究.中国音乐学(季刊),2006,(1).

猜你喜欢

舞曲音乐创作作曲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小小作曲家
冬的舞曲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瑶族舞曲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烂漫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