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艰苦奋斗”重要性的哲学思考
2010-08-15肖庆庆冯文全
肖庆庆 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左传》载:“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1]认为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同标志,而懒惰、奢侈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历代君王的经验教训时说:“成由勤俭败由奢。”[3]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少青少年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认为艰苦奋斗早已过时,认为艰苦奋斗是穷苦的标志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迫使教育者不得不思考提倡“艰苦奋斗”对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一、“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纵观历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象征,历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称道。先秦时代,圣哲老子、墨子就重视节俭。老子有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墨子也曾说:“节俭则昌,淫佚则亡。”[5]他的节俭思想构成了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大禹治水、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故事,无一不表达着古代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万里长城、都江堰等宏伟工程则是古代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选择了一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之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实践,把“艰苦奋斗”不断向前推进,使其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富有洞察力地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反复教诲全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7]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指出:“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受,自毁前程。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使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8]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9]正是这一奋斗不息的精神,使华夏文明延续五千年而生生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担负起祖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任,青少年应当继承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把自己锻炼成吃苦耐劳、能经受住各种艰苦环境考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艰苦奋斗”是青少年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0]在这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也就越具价值。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一个个人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的时代,表现出对个人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追求。与此同时,大多数青少年也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认为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个人事业的成功,而且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多元价值观碰撞交织的背景下,青少年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尚不能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消极、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对人生应该追求什么难免产生困惑。因此,对他们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才能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少年要懂得,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只有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个人才生活得有意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个人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而要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以“艰苦奋斗”为基本前提。
三﹑“艰苦奋斗”是青少年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必要途径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1]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与现实、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理想的历史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想,按理想的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都属于社会理想,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原则。
青少年时期是逐步树立自己理想的时期。毛泽东同志说:“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12]因此,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要把个人理想转变为现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险、知难而上、百折不挠,把个人的理想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把个人理想统一于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作出自己的贡献。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13]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只有国家和民族振兴了,国人才能挺起腰杆;只有国家和民族富强了,国人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青少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艰苦奋斗,把老一辈革命先烈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四﹑对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可见,社会发展必然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社会发展或社会进步的成果最终表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15]2010年7月13至14日于北京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须以德育为先。德育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档次。但是,在耀眼的成就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对基本国情有个清醒的认识。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人才竞争。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无数事例证明,杰出人才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人,他们素质高,知识广,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17]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因此,青少年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艰苦奋斗。国家富强、民族昌盛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只有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他们才能成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开拓创新的中坚力量,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1]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
[2]朱大谓,梁满仓.诸葛亮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725.
[3]山西出版集团.李商隐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50.
[4]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90.
[5]墨翟.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6]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门会议上的讲话[M].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13]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
[1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11]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68.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6.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四川日报,2010-7-30.
[17]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