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精神刍议——对《论语》的解读
2010-08-15汤洪俊
汤洪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我结合《论语》对孔子的治学精神作出解体,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学为乐
以学为乐,也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它强调的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一种崇高的治学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知识,必须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需要勤奋,如果以学为苦,往往会放弃或不专心,这样不会有所成就,只有以学为乐,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应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孔子认为应该以学为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孔子明确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他又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强调:“(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二、终身学习
孔子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在两千多年前科技发展相当缓慢的时代就能够提出这种思想,可见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学家对于治学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句话意思是:“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说话做事能够和于礼,四十岁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七十岁便随心所欲,所想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这句话说明孔子从少年时就立志学习,通过不断努力学习,终于在治学方面达到境界。孔子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这句话意思是:“让我多活几年,年老时学好《周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从孔子这句满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终生学习的思想。
三、诚信精神
诚信精神要求治学不能弄虚作假,要实实在在。其实这是做人原则在做学问方面的体现。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一个重要且最基本的品质,他曾多次向他的学生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当然,在治学方面同样要求讲诚信。孔子对他的学生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意思是:“仲由,我教给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对待学习一定要诚实。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和学生子贡对话体现出他要求学生治学要讲诚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这句话意思是:“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说:“我怎么能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话。”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颜回诚实的态度,非常赞赏。
四、勤奋精神
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要想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勤奋。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即充分说明这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大家”的观点都说明勤奋的重要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学家和思想家,对于勤奋在治学方面的重要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告诉我们:“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求得知识的人。”从孔子独白中我们知道,他的睿智源自他对知识的爱好和勤奋敏捷。孔子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勤学的重要性:“学如不及,尤恐失之。”(《论语·泰伯》)他认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担心追不上,追上了,又担心丢失。”这生动比喻说明孔子持之以恒、勤奋学习的精神。孔子曾严厉批评弟子的懒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当孔子看到弟子宰予白天睡觉,感叹道:“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个人,我何必去责备呢?”通过孔子对学生严格要求,我们可以领悟到孔子勤奋的治学精神。
五、谦虚好问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就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且一个人不可能对知识的各个领域都精通。因此,学无止境,“术业有专攻”,只有一个人具备谦虚好问的品质,才能学有成就。特别是在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人们往往都要通过外出游学、拜访名师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识。孔子就曾经不远千里,远到周都洛阳向老子求教关于“礼”方面的问题。
孔子具有谦虚的品质。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牢记,坚持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哪一些呢?”孔子的自我反思,反映出他勇于自我批评、谦逊的品格。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句名言反映了孔子虚心好问的可贵品质,为后人广为传诵。子贡和孔子有段一问一答的对白,反映出孔子对谦虚好问精神的认可和追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论述孔子好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通过韩愈的描述我们知道:孔子向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请教官制,向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请教过音乐方面的问题,向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学过弹琴,向老聃(老子)问过“礼”方面的知识。
孔子伟大的治学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在崇尚学习和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