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在听障儿康复中的作用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
关键词:助听器康复家庭

张 祺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38)

家长是听障儿的第一位老师,又是听障儿身边最亲近的人,家长与听障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习惯,也最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听障儿康复护理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启蒙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包括启蒙听障儿使用语言的欲望,增强言语意识,熟悉基本语法规则,等等。前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伏可第奇曾说:“家长是听障儿最重要的老师。”

1.端正态度、放弃幻想,尽早使孩子进入到正确的康复训练中来

1岁以后,孩子的言语中枢逐渐发育,至2岁时,已可迅速习得语言,是言语迅速获得的临界起点,7岁以前为最佳语言获得期,决定着听障儿言语康复的效果。7岁以后言语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了。很多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确诊有听力残疾时,不惜一切砸锅卖铁,四处为孩子求医,一求就是几年,却使孩子丧失了早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的宝贵时机,忽视了早期的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如早期失聪的儿童,如果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口语训练,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和保护残余听力。

听障儿与正常儿童不同,听障儿语训与正常儿童学语也有本质的差异。对正常儿童学语,家长可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而对听障儿学语,家长必须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听障儿学习语言有一个最佳年龄阶段,即7岁以前语言的“黄金期”,贻误这个时机,将给后期教育增添更大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在听障儿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握时机开展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学会讲话,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儿童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些家长盲目地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措施上,轻信一些广告宣传,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放弃努力,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孩子的未来毫无希望了。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比残疾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2.家长在听障儿康复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家长对听障儿的指导教育贯穿于听障儿成长的整个过程之中。在目前状况下,专业教育机构能够容纳的听障儿是有限的,而听障儿康复是紧迫的,具有时间性、抢救性。在康复教育机构中的听障儿只能待至七八岁,而家庭则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限期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只要尽早地给孩子配戴上助听器,就等于早期干预了。随后他们就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康复机构的老师身上,认为康复机构可以包揽教育的一切,代替他们去照料和教育孩子。孰不知听障儿康复机构在听障儿康复过程中虽起着重要作用,但大量的练习、身临其境的言语培养尚需要家长艰辛的努力。

家庭是听障儿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可供训练。家里有现成的锅、碗、勺、盆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家长把孩子带到器具前,指给孩子说:这是锅,这是碗……通过实物与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发生的事有固定的,也有随机的,但都是最自然的,最接近生活的。在家庭生活当中,随机发生的事很多,家长可以碰到什么教什么,孩子喜欢什么教什么,引导孩子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听障儿增强接收和理解语言能力,而且能相应提高其语言的使用能力。

3.家长在听障儿康复训练中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障儿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以正人先正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心理上正确对待听障儿,矫枉适度,在生活、学习、训练中使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知道孩子耳聋了,在内心里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总想在感情上、财力上给孩子以补偿,要什么给什么,惯得多、管得少,以致许多听障儿由于被溺爱,心理不健康,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使得语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些家长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听障儿在别人面前讲话含糊不清,惹来别人的耻笑,而有意识地回避社会,不让孩子到公共场所去,家中来了客人也不让孩子出来,甚至禁止孩子与别人接触,使孩子失去了听觉语言康复的最好锻炼机会,而且由于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养成孤独、自闭的性格,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

家长正确态度应该是: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充分认识到听障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去考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听障儿,用爱心和恒心帮助听障儿走上康复之路,让个人的家庭生活融入社会。

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其次,在听障儿康复过程中,家长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康复的氛围。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冷待孩子,而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榜样”的形象。听障儿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会逐渐养成与外界交往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的个性品质。尤其当他们的表现得到外界肯定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与外界交往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会促进了听障儿对语言的学习与应用,甚至成为其听觉言语康复的动力。

家长往往因其文化水平、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局限不能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许多家长有这样的苦恼和抱怨:“老师,我不会教孩子!”“老师,孩子一回家就不听我的,更别说学说话了。”“老师,我天天和孩子说话,可他怎么一点进步也没有呢?”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家长缺乏康复教育技能。家长学校作为康复知识全面系统培训项目,以家长和幼儿同期训练的形式,在康复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针对康复初期的家庭举办系统全面的知识培训和操作训练。

家长班:以提高康复率和康复质量的目的,普及康复知识,把康复的技能技巧教予家长,促进家庭康复力度,从而让家长在全面了解康复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目标;通过对听障儿童的教育观察,针对个体差异,帮助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课程由听力医学理论部分、康复训练部分、素质智力与操作训练课等组成,在理论和系统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更着重于培养家长的操作能力。

亲子班:从围绕着幼儿生活中选取出最贴近的作为教学内容,按周编成主题,结合计算、手工等形式进行教学,并针对幼儿的不同特性侧重于个别化的训练。

家长学校还帮助建立家庭之间的一一结对关系,以老带新,利用老家长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新家长度过康复的最初阶段,倡导家长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本着“宽容、友爱,互助”的精神,在康复路上携手共进;建立家长互动平台,通过不同形式的、不定期的活动,加强家长间的横向联系,增加家长的信息量,给孩子提供更优良的保障;舒展家长身心,给听障儿一个健康的家庭康复环境,并成为在康复路上互相支持和鼓励的伙伴。利用家长捐出的旧助听器,成立助听器银行,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借用或赠与;特别针对一些暂时配备不了助听器的贫困家庭,以及即将植入人工耳蜗而需进行术前助听器训练的听障儿童,以减轻家庭负担。

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对残疾儿童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我们应当注重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形成正确的认识,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儿童,使儿童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进步。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它们统一为教育残疾儿童的有利因素,残疾儿童的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姚晓旭.听障儿童家长资源中心的建立和运作模式初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4).

[2]江小英.随班就读聋童的家庭教育个案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5,(2).

猜你喜欢

助听器康复家庭
关于助听器您需要了解的知识
家庭“煮”夫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我是奶奶的“助听器”
眼镜助听器
寻找最美家庭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寻找最美家庭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