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德育新论

2010-08-15潘盈明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德育情感

潘盈明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江苏 溧阳 213300)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居于特殊重要地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功能。然而,由于高考改革还处在艰难探索之中,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因素增加了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的难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本性几乎到了迷失的地步。让中学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德育的本性,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现实课题,就此我从实践层面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教材,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从而确定德育目标,同时摸清学生的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使学生具体地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如经济生活中的效率观念、诚信观念、消费观念和发展观念等的教育,政治生活中国家观念和公民素养的教育,哲学生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弘扬等。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名言警句,我们要充分利用,有些句子的本意学生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这就需要教师讲解分析,这些富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会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轻易舍弃。总之,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大有德育教育的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时时做个有心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有关内容时,我利用中国申奥宣传片中的一段视频作为教学导入,使学生在短短的8分钟内了解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我还抓住机遇,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

二、努力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行为,它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得肤浅和苍白,造成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的状态。其实,学生不喜欢的只是脱离他们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格言、一段电视录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我能行”,达到增强自信心、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最佳境界,那么吸引力自然就有了。教师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既要讲清讲透原理,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可信度。

如在教授人生观价值观这部分知识时,我采取了比较法进行教学,选择了2009年10月24日湖北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事例,当学生听到15名大学生虽然都不会游泳但不顾个人安危并且有3名大学生牺牲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当听到请相关部门打捞3名英雄大学生尸体,尸体打捞船却挟尸要价时,都显得震惊和义愤填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当学生处在剧烈的情感冲突中时展开价值观的教学,就特别具有生命力,德育的功能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人生,往往感到书本理论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反差,课堂教师所教所说与自己所见所闻并不相同,由此产生对国家方针政策认识的偏差、社会生活的困惑和人生价值的迷茫,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可信程度,而且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点,把时事政治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突出时代主题,把握社会主旋律,适时开展时事教育,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西藏拉萨爆发了“3·14打砸抢烧事件”,我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3·14打砸抢烧事件”为什么会爆发?这一事件带来了哪些影响?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这样的时政问题讨论,使学生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时政知识;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路;培养了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心。

四、让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延续到课后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应该延续到课后。有人认为,与学生在课后交流主要应由班主任完成,其实不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课后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寻找恰当的机会,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政治教师要想把自己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心中,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必须在课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语,触动学生的情感,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能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使道德教育从课堂延续到课外,从而达到强化品德教育的作用。

以上我从四个角度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回归德育本性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当然,在思想政治课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还有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面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迷失,我深深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师找寻并坚守失去的精神家园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面对困难,我们只能勇往直前,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才能突出重围,显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本性。

[1]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刘瑞东.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4).

[4]赵浩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3).

猜你喜欢

政治课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