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邢台地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0-08-15杨静如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邢台民俗文化农村

杨静如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现象。中华民俗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土壤中生长而来的,带有先天独特的个性特征,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并演变为中国农村文化的内核。现阶段,我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是对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主要分析了河北邢台地区民俗文化。

一、邢台基本情况及其民俗文化发展简介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有3500年的建城史,是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先后做过商朝、邢国、赵国、常山国、后赵一朝四国的国都。邢台市辖2个市、15个县和2个区,面积12439平方公里,人口673万人。

邢台悠久的历史凝结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流传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式,历久而尔新,构成了独道的地域特色。太平道乐源于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为推翻汉朝而发动的太平道起义,有通神、悦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多演奏于民间庆典、祭祀、节日联欢等。乱弹是流行于邢台、邯郸一带、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其唱腔高亢、朴实,乡土气息浓,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及古代传奇。邢台地区的威县有中国唯一的专业乱弹剧团,先后排演了众多剧目,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划旱船和推太平车是用竹、木和秫秸扎成船或独轮车的模样,外边蒙上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另一个人头戴毡笠,手持木桨或推车,两人边行边舞,表现喜庆的劳动和爱情的场面。隆尧秧歌产生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原是农民锄苗插秧时唱的一种歌谣,后来演变成为娱乐性演唱,音乐伴奏全为打击乐器,演出的剧目多是生活中的小戏,人物多为小生、小旦、小丑,曲调单纯,真切动人。另外,邢台还有梨花大鼓、八仙七巧灯、龙灯狮子舞、扇鼓舞、高跷和大头舞、邢台四弦琴、广宗梅花拳等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邢台地区民俗文化建设基本经验

(一)秉承传统,挖掘自身资源。

每逢传统节日,邢台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全力组织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组织民间艺术汇演,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多种文艺形式,为城乡群众营造出欢乐、喜庆、和谐的节日氛围,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同时邢台还挖掘自身资源,开发位于当地西部的天河山生态旅游区,有天河梁、老牛岩、牛郎庄、织女峰、鹊桥等大量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人文遗迹。自2005年开始举办的“七夕”文化节,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2009年7月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活动成功举办,对于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太行文化,发展太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面引导,活动彰显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在对村民走访调查中,谈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你认为哪一方面更重要?”这一问题时,约16.2%的村民认为精神文明更重要,35.4%的村民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同等重要。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认识到这一点,邢台市委、市政府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利用民间自发组织及文化专业户,围绕重大节日、集市庙会及重大事件开展活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磊大力提高,各种各样的民间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广泛。仅邢台县在2008年共组织大型文艺演出124场,观众逾20万人次;举办种类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训班143场,培训各类人员近3000人。全县参加各类宣传文化队的有6857人,全年开展文艺娱乐活动3259次。

(三)施教于乐,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树人,人是新农村建村建设的主体,又是被改造和提高的对象,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鉴于此,邢台很多乡村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科技服务活动,形成村村有舞台,户户有节目,人人都上阵的红火场面。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他们求富裕、求安定、求健康、求教育、求文明、求民主的需求,同时,也在各种活动中体现了集体团结的力量,培养了新型的干群关系。

三、邢台地区民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民俗文化研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现有民俗文化资源。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得邢台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类型丰富,但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资源良莠不齐的情况,因此对于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要持一个开放式的态度,加强相关研究,采取不同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对有利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地区社会风气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要大力发扬;对不利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地区社会风气的腐朽、迷信落后的文化,要坚决摈弃。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以开放的姿态对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根据需要有舍有取,这样才能符合党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技术含量。

农村地区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所需要保护的民俗文化类型有着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又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因此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濒危的优秀民俗文化艺术及其载体(歌舞表演及其道具等)、逐渐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中退出的物质民俗(生产工具、礼仪用品等),国家政府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建立民俗博物馆加以保护,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技术含量,改善保护条件,对相关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示范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主要针对民间保护缺乏积极性的民俗文化类型,示范性保护主要针对民间保护可以开展但需要科学引导以保证本真性的民俗文化类型)。

(三)重点培养年轻化民俗文化人才。

我们在对邢台民俗文化进行调查时了解到:会民间文艺技能的村民中,50岁以上的占50.9%,30岁至50岁的占33.3%,30岁以下的占15.8%。由此可见,邢台地区民俗文化队伍中老人占大多数,而年轻人却很少。队伍结构严重老龄化,新生代的后备人才不足,导致邢台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形势极为严峻。抓住邢台现有的民俗文化人才资源,围绕这一批人进行科学整合,着力培养年轻的新一代文化人才,使民俗文化队伍年轻化、现代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把农村民俗文化引入农村学校教育,开设动手性、表演性强的项目,把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从而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来源于民间,贴近于生活的文化,也是广大群众认同性较高的文化,不仅凝聚了人气,占领了农村市场,而且作为传播知识、连接友谊的有效平台,受到村民们的青睐。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们看到了邢台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看到了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邢台民俗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其发展前景有目共睹。

[1]马琳.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刘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0).

[3]王海音.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戏文,2007,(4).

猜你喜欢

邢台民俗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游邢台动物园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