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凤山县境内蓝靛瑶的生活习俗探访

2010-08-15覃举东班荣相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蓝靛媒人瑶族

覃举东 班荣相

(1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2凤山县金牙中学,广西 凤山 547612)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10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龙蒙”、“拉珈”等。因为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又有盘瑶、茶山瑶、山子瑶、顶板瑶、花蓝瑶、蓝靛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多达20个支系,各支系间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不能互相通话。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已成为瑶族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看来,把瑶族放在中华诸民族背景下进行总体研究固然重要,而深入其中的各个支系作一些实证调查研究,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瑶族是有帮助的,基于此,我们对广西凤山县境内蓝靛瑶及其生活习俗作了一些探访,并期望本文能成为引玉之砖,引起更多人对瑶族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视和研究的兴趣。

一、概况

凤山县地处广西西北部,辖1镇10乡,总人口18.95万人,以壮、汉、瑶三大民族为主,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包括壮族、瑶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2.45万,其中又以壮族为主,瑶族占15%左右。就凤山县的瑶族而言,大体上分为山瑶和蓝靛瑶两个支系,主要居住在平乐、江洲、凤城三个乡(镇),两个支系中山瑶人口占多数,蓝靛瑶总人口只有1300人左右。我们之所以选择人口较少的蓝靛瑶进行调查,主要原因是它至今仍保持较好的民族原生形态,相对而言,“汉化”程度低些,民族风味较浓。

要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切入点是其风俗习惯。我们所说的民族风俗习惯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风俗习惯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诸特征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的特征总是要通过吃、穿、住、用、婚丧仪式、节庆、宗教信仰等形式表现出来,民族无论大小,大都有属于本民族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风俗习惯。正如俄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就在于那特殊的、只属于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在于宗教、语言、尤其是风俗,区别每一个民族的差别,习俗恐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构成着他们最显著的特征。 ”[3]

这次对凤山县蓝靛瑶的生活习俗的调查为时6天,即2009年12月15日—20日,采用的方法是进寨走访形式,足迹遍及平乐、江洲、凤城三个乡镇稍具规模的十几个瑶族村寨。据寨中老人介绍,蓝靛瑶最早被称为山子瑶,在山上过着不定居的生活,直到清朝年间才改为蓝靛瑶,这一变化据说与其服饰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早期的山子瑶穿着所用布料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纺织的棉料土布,没有经过任何漂染,布料色彩保持不黄不白原色。后来有人偶然发现山中一种叫蓝靛的植物,通过摘取熬制后其汁液可以作染料,能把布染成很好看的蓝色。从此,瑶民们就开始能穿上色彩漂亮的服装,蓝靛也就逐渐被广泛加工使用,并进而成为瑶民们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蓝靛是其最大的经济来源。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就开始过上定居生活,山子瑶也由此变成蓝靛瑶。每年农历七月初十被定为蓝靛瑶诞生纪念日,瑶民们在这一天都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二、服饰特点、居住环境、语言、宗教信仰、丧葬及节庆活动

1.服饰特点

蓝靛瑶的服饰很有特点。他们的服装很漂亮,尤其是妇女的服饰。因其装束特别,在瑶乡圩日人们一眼就能辨出哪些妇女是瑶胞。蓝靛瑶妇女的服装以她们自染的蓝靛布为底色,衣领和袖子配上漂亮的花边和蓝布等,显得色彩斑斓。她们的上衣最独特之处是只有一颗纽扣,而纽扣是用银子精工制作而成,呈菱形状扣子的下面镶上色彩艳丽的丝线。有人心存疑问:一颗扣子的衣服会不会似古代侠客骑士的披肩?其实除了这颗独特的扣子之外,她们还有一条做工比较精细的腰带。织腰带的工序与做好一件衣服差不多,费时费力。这种腰带是妇女们忙里偷闲精工精绣而成的,中间绣有各种花纹,两头饰以丝线,如果是专职做,织绣一条腰带至少需要三五天时间。姑娘们学织腰带一般在十岁以后,织出的腰带可以当作一种贵重的礼物赠送他人。在穿衣中扣子与腰带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腰带依靠它牢牢地把衣服扣住。结腰带也很有讲穿,只有经验丰富的蓝靛瑶妇女才能结得既好看又结实,腰带与扣子一前一后把衣服扣得严严实实。此外,帽子也是蓝靛瑶妇女与其他民族妇女的主要区别之一。她们的帽子由三块长方的蓝布加两条白色的带子组成,做工为先把两块蓝布并起来中间用针线钉着,再把另一块蓝布与钉好的两层叠上,要叠在正中一头就用线牢牢地钉好,与一条长长的白布带子钉在一起,而另一头却不用针钉,任其自然开着,所以有的认为妇女们的帽子是由两块方布加两条白色的带子组成。戴好的帽子形似斗笠。戴帽子所花费的时间不亚于穿衣服,要戴帽子得先戴上一块丝巾,丝巾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可以固定头发,二是可以增大与帽子的摩擦力,使得戴好的帽子不容易脱落。两条白色的带子绕过脑后打个交叉,再回到前额交叉再往后结好。然后把垂下的兰布边角往上别在白色带子间,这样帽子才算戴好,小孩子的帽子更是五颜六色,除了周围镶上丝线以外,还配上几颗银质或铜制的佛像,小铃铛或者是几个硬币之类。在服饰的选材和配色方面她们很讲究搭配。而男装与女装相比就简单得多了。男装除了领子和袖口有偏蓝色的布镶边以外,衣服全部以蓝靛布为底色,纽扣不只是一颗,而是根据衣服的尺寸而定,一般是七八颗,特别之处在于纽扣是用兰靛布缝制的布扣。裤子统一用兰靛布制成,腰围比较宽大,且不似衣服那么讲究。但靠脚的边沿同样镶以偏蓝色的布。

2.居住环境

就凤山县而言,蓝靛瑶的居住地大都在大明山或丘陵地带,不似其他瑶民住在石山弄里。蓝靛瑶传统的建筑风格多为杆栏结构式瓦房,这种房子历经数十年仍然风采依旧。随着瑶民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富起来的瑶民们都盖起了一至两层楼的平房,传统的杆栏式瓦房已悄然隐退。由于地理环境优越,靛瑶胞们还种植了独特的经济作物——八角树。八角树所结的“八角”,香气扑鼻,是一种食用香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就凤山而言,凡是有兰靛瑶居住的地方都有八角树,正是这种满山遍野的“摇钱树”让蓝靛瑶胞们一天天富裕了起来,而原来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蓝靛则因慢慢地失去市场而退居其次了。

3.语言

蓝靛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凤山县的蓝靛瑶由于长期与壮汉等民族接触,大都兼通汉语和壮语,尤其是壮语,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就其民族本身来说,各地语言差异不大,只是在音调上有所差别,如平乐乡瑶语较短促急迫,金牙乡的则较柔和。

4.宗教信仰

在凤山蓝靛瑶中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均占有一定地位,但以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在丧葬上,与瑶族其他支系较繁琐复杂的仪式相比,蓝靛瑶算是比较简单低调的,不大办丧事,实行土丧。当然具体什么时辰下葬是要选好日子的,其他方面一般情况下不很讲究。

5.节庆活动

和其他民族一样,春节是蓝靛瑶胞们的隆重节日。在节日的盛会里,一些瑶寨如平乐乡六旺屯,每年的正月初一瑶胞们都要派代表到村屯的社庙里去拜社神,以抛牛角的方式选出当年的寨主与副寨主,寨主选定以后,村民们要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这天到正寨主家聚会,这天也是蓝靛瑶胞们比较盛大的传统聚会。之所以要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这么长时间才举行庆典,一是因为传统习惯;二是春节期间大家都要走亲串友,难以抽空顾及;三是要给新寨主必要的准备时间。从娱乐方式看,在欢度春节期间,瑶民们都有互相走亲访友的习惯,到了哪家都会热情相待,特别是男同胞,他们划拳猜码,热闹非凡,而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的最高礼节是先给斟上满满一大碗自酿的酒,并且在女同胞们的陪衬下采取车轮战术,把客人给灌醉,而小孩子们这期间各自拿出父兄为其制作的陀螺,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以“打陀螺”为最大的兴致。当然在农历二月初二那一天,瑶民们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一同前往新寨主家聚会,新寨主在这一天则要好好地款待村民。活动的首项是敬拜社神和祭祀先祖,然后是在吃饭时共同商谈一年生产大计和寨内事务。其中敬拜社神是主要的,这项活动由熟悉祭祀的人主持,首先挂出一幅祖传的社神画像,然后穿上道袍开始敬神,敬神的舞蹈也是祖传的,很讲究步伐,跳舞时口、手、脚都派上用场,口念经文,手敲小鼓,脚走步伐,有时也叫旁人帮敲鼓,而师傅在一个符上比划字灰……祭祀所念和所唱的是各种敬神和颂扬先祖们智慧聪明和勤劳勇敢的经文,年长的都会唱,长辈们对这项活动也很虔诚。他们认为敬过社神和先祖后,社神和先祖必定保佑他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仪式一般寨中年长者都会参与。在长辈们敬神的同时,姑娘和小伙子们则到村口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对唱情歌。祭祀结束后大家共同聚餐,长辈们坐在客厅的主桌,在吃饭过程中他们要商量今年的生产大计,过了这一天,大家都得自个儿组织全家一年的生产和生活大计。

三、婚俗

就笔者所调查的来看,凤山蓝靛瑶的婚姻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以父母包办为主。一门亲事,从习俗来说,以女方家最为热闹,可以说女方家为主角,男方家为配角,当年轻的小伙子看上哪个姑娘或长辈们认为哪个姑娘对其比较合适时,男方家就会找一位中间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人,这位媒人最好居住在女方本屯,他在这过程中作用很大,在成婚之前,媒人家是男方上下的落脚处,是一个重要的“情报”站。媒人应该是能说会道的。如果女方屯中找不到,而媒人在其他村屯,那么,男方就要在女方屯中找一家能上下歇脚的“东家”。每次串门上下他们是不会直接进女方家的,而是先进“东家”。媒人则一般为男性。具体来看,一门亲事的成功要经过以下程序。

1.起媒

即先请媒人到女方家探听虚实。如果女孩子尚未许配,那么则向其父母说明来意,父母如果没有异议,即认为要许配去的村屯自然和生活条件比较合适则先行同意。之后再找机会认识小伙子。女方父母同意后,在媒人的要求下他们会把女儿的生辰八字相告。媒人到此可以说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会把女方的庚辰告诉男方,而男方则把自己的生辰八字连同女方的一并拿去找算命先生,由他定夺。

2.订婚

如果男女双方命中没有相克现象,男方就会选定一个吉日到女方家,并由媒人转告。要求女方家主人在这一天一定要呆在家里等候。男方必须带点必要的礼物,其中有两件必不可少,一是一块一斤以上的红糖,二是一块银元(也称光洋),都要用红纸包好一并送上,女方接受礼物后如果反悔,则必须把礼物退还给男方,然后方能接受别处的探问。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就是初定,也称订婚。

3.定婚

所谓“定”,是指把这门亲事决定下来,男方在女方没有违背婚约现象的情况下再次托媒登门拜访要求定婚,选定吉日以后男方得备好礼物,并同时带上算命先生选定一个娶媳妇的吉日到女方家,吉日写在红纸上,所用的红纸一般为两三指宽,因为结婚为“双喜”,所以纸上所写的字数一定为双数,否则就会得罪女方家,而媒人则要被罚喝酒。定婚所用的礼物一般是银元十二块,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如果没有银元则以十二块银元折算成人民币,一块银元等于六十元人民币,共七百二十元,这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礼物是十来斤猪肉、三只鸡(一般一只留给媒人家,两只给女方家,用于招待前来的客人)。前往定婚的人员也很讲究,小伙子的父亲、媒人,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共三个人。小伙子是未来的伴郎,新郎迎娶媳妇之日,伴郎必须一同前往新娘家迎亲。

4.结婚

经过定婚选定良辰吉日后,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举行结婚典礼。女孩子出嫁是全寨人都高兴的事。按习惯男方得在女方出娘家门的前一天派迎亲队到女方家迎亲。迎亲队的人数很讲究,定婚时男方派去的小伙子即伴郎,再加一位年轻人和媒人,两个女的,一共五人。媒人必须能说会道,因为迎亲队中他是领队,迎亲队所带的东西包括一壶用竹篾缠着壶身并用红纸包缠着的甜酒,一只半个巴掌大的“槟榔袋”,槟榔袋的两面都绣着“吉祥如意,槟榔敬奉”等祝福的字,袋里面装着黄豆。一进东家的门,媒人须手持槟榔袋,见过东家及东家的香火和亲戚,然后去参拜寨主,并向寨主奉上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一块两毛钱。槟榔袋和甜酒是迎亲队必备的物品。在迎亲的路途中,新娘子的伙伴会三三两两地牵开一条条腰带拦住迎亲队的去路。这是蓝靛瑶的婚俗——拦亲,这个队伍一般由十来个瑶妹组成。拦亲路时她们唱起山歌,询问前方为何而来,这时迎亲队必须以山歌作答,答对了以后还得交出象征一年十二个月的一块两毛钱作为买路钱方能通过,这样的热闹场面新娘子是不能参场的,她必须呆在家里倒茶端菜招待其他客人,迎亲队过了姑娘们的“拦亲关”后,还有一关,也就是姑娘的姑嫂们还要拦一次去路,目的是使热闹的场面再次升级,同样是以山歌的方式对答,每答过一次交出一块两毛钱,拦亲的队伍才逐一散去,在拦亲期间,甜酒壶必须保护好,千万别让姑娘们给“偷”了,否则还得唱山歌和交钱把它赎回来。经过两道“拦亲关”后,时间已拖得很晚,迎亲队到了新娘家的门口,但还不能直接进门,他们要等领队先开口征求寨主的意见,还有长辈们的意见,领队用山歌将贵客到来的消息报给了站在门口迎接他们的传话人(传话人一般是两人,他们肩上搭着一块毛巾,好似以往店堂里的店小二),长辈们又通过传话人向迎亲队表达一路辛苦的问候,每传完一次话传话人手端茶盘与领队用槟榔袋进行一些小的祷告仪式。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唱三遍,唱完三遍以后就由一人出来问话,问话的内容为:问:“敢问贵兄有何事干,相会何知?”答:“不敢当,答乾贵府,我们是登府拜候来求红恩。”问:“天皇皇,地皇皇哪样为大?”答:“不敢当,答乾贵府,父母为大。”问:“天皇皇,地皇皇,哪样为平?”答:“不敢当,答乾贵府,海水为平。”问:“天皇皇,地皇皇,你吃什么饭,打什么鼓?”答:“不敢当,答乾贵府,我们是吃红饭,打红鼓。”这样的问答程序,具体有何意义,一般人不会深究,只知道这是习俗。之后迎亲队还得以山歌的方式向长辈们表达真实来意,大致内容是:“从远方来了一队人,到这里要成全两位年轻人的美好姻缘,恳请长辈们让我们进去促成这件好事……”这样来回的折腾已疲惫不堪,迎亲队才终于能进到新娘子家中。先是小伙子把甜酒传给两位传话人,传话人接过酒壶以后进到娘家的厨房敬过灶神,当主人家示意可以进门后,迎亲队才按宾主顺序进门,这时女方的伴娘一起入门,伴娘一般有三人,一位年长的,两位姑娘,两位姑娘须在新娘出嫁时护送新娘到新郎家。按规定进门后,主人家要在厨房给迎亲送亲队摆上一桌丰盛的菜,迎亲队要吃完这桌菜方能来到客厅里和主人及长辈们座谈,入座前领队同样得用槟榔袋向新娘家的列祖列宗们敬奉,然后依次向新娘的父母,长辈及兄弟姐妹们施礼,到这时已是深夜了,客厅里主人请迎亲队上座,宾客相互兼让一番互致友好问候。这时候的礼节不再像之前那么讲究了,大家推杯换盏,热闹非凡,在天将要亮时,迎亲的仪式才算告一个段落。迎亲队中女的留在新娘子家休息,男的回到“东家”休息,第二天的中午时分,吃罢丰盛的午餐之后,新娘子该梳洗穿戴了,女伴和姑嫂婶子们仔细帮她穿戴各种出嫁必须佩戴的服饰,这一天是新娘子最激动、最快乐的一天,因为今天她穿戴的是最漂亮的、最好的民族服饰。与新娘子一样,伴娘的穿戴也很整齐漂亮,为了使新娘与前来吃喜酒的女伴们有所区别,新娘和伴娘把衣服的下沿往上翻起并别在腰间。新娘子出门后,一同送新娘子的有四个人,两位伴娘和两位男子。而家俱之类则不属于迎亲送亲队伍之列,如果家俱等物品先行运到,则只能放在外面不能先搬进屋,因为按风俗,谁先搬东西进屋就是不恭敬,新郎娶的是新娘而不是东西之类的物品。在路途中一般也讲究,迎亲的两位伴郎走在最前,中间是女队,新娘子与伴娘在后面,先主后宾组成队伍阵势。到了新郎的寨子,与迎亲队一样,新娘子不能直接进门,她们必须在寨子里找一位与新娘有亲戚关系的人来当领队,由领队向新郎家报喜,接到喜讯,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就以男主待女宾,女主待男宾的方式给送亲队伍端上洗漱用水,让客人洗去一路风尘,并送来茶水给亲人解渴,接下来双方又唱起山歌。其大意是:欢迎客人的到来,客人一路辛苦,两家结亲,必定前程美好之类。按照蓝靛瑶的习俗,新娘子进门时其家人要先行回避。因此,在进门时迎接她们的只有新郎的亲戚或叔伯。新娘进门后陪嫁的家俱才能搬进屋。

第二天新郎家为送亲的队伍准备丰盛的饭菜,并让他们好好休息一天,这天主人家应该杀一头猪和一两只鸡,猪的大小应依客人的多少而定,菜上桌以后,送亲队边吃边唱起山歌。意思是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而主人则对唱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感谢等。休息一天后,第二天,新娘新郎须回娘家看一看,去时得带上一些礼物给娘家及亲戚,每家是一至三斤的猪肉,按户而定。回娘家时,新郎先进门,新娘不能先进门,这也是一种习俗。回娘家住,一两天之后再回自己的新家,她们的婚姻才算真正开始。

四、结语

对广西凤山县蓝靛瑶生活习俗的这一次调查活动虽然历时较短,但所见所闻感想良多。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问题的存在往往源于相互不了解,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许多人只是纸上谈兵,不想或不愿深入其中作实证考察,去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民风民俗的诸多魅力,因为“信息不对称”,一些人更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数民族。

2.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是蓝靛瑶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3.蓝靛瑶在维系民族生存过程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不仅仅是蓝靛瑶,包括其他支系在内的整个瑶民族,他们的生存环境也较为恶劣,大都生活在山区、弄场或丘陵地带,各个瑶族集团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在谋求生计方面,各自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使自己适应所处的生态系统,为集团的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以生态系统来区别各种不同瑶族集团(支系)的亚种族。正是这些种种不同生态系统的亚种族,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获取维系民族生存的基本物质,努力培植和延续自己的种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蓝靛瑶把蓝靛的生产作为特殊技术而得名,蓝靛在瑶族的植物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红头瑶则是因为过去男女用红布包头遗留的习俗而得名。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4.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以承认民族文化差别,以尊重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为前提的。就笔者所调查的蓝靛瑶来看,虽然目前尚保持较好的民族形态,但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面临着“传统遗失”的威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拯救乃至于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张有隽,徐杰主编.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4,(1).

[2]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民族出版社,1989.

[3]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蓝靛媒人瑶族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媒人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专职媒人的变化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