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2010-08-15翟霞
翟 霞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山东 淄博 255100)
我认为,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语文学科应该走在前头,且应该走得最好,这是由语文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语文学科的形象性、生动性、情感体验性使其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一些,即使是作为语文工具性的一面也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科本身的这些特性已经决定了语文教学走传统的知识灌输、思想灌输、情感灌输的道路是非科学的、不合时宜的,语文学科理应成为一门“以生为本”进行教学的带头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落实“以生为本”呢?以下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浅见。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观念支配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先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理念是目前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不能把“以生为本”作为一种教育观念上的变革或者补仓来看待,它应该是一次彻底的观念革命。但有人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其实并不新鲜,是在把旧理念贴新标签或者稍作改革而已,因为过去“三主原则”中已经强调过“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能算新理念吗?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确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但那只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冰山一角。何况“三主原则”中又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由于对“以教师为主导”原则的不甚理解,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都难以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放不开手脚,也不敢放手脚。“三主原则”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从其深度和广度上来看并非完全意义的真正的“以生为本”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全体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主动、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它不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要真正贯彻生本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尤其是要抛弃“以书为证”、“教师是权威”、“学生是接受者”的传统理念。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抛弃传统理念和实践“以生为本”新理念的先行者。理念的更新当然要通过新理论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但理念的真正转变还必须借助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完成,在实践中让新理念得以发扬光大。
二、构建“以生为本”的开放型语文“课堂模式”
“以生为本”的开放型语文课堂模式应该是一种无模式的模式。说它没有模式,是说它不应该存在由教师固化下来的“经典”不变的课堂程序。我们过去总喜欢追求语文课堂的某种程式化,这的确给教师备课、上课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也因此培养了一批懒于创新的教师。这种程式化的东西也非常容易让学生厌烦、倦怠(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当年学习语文的“热情”便可知),使得本来可以释放激情、彰显个性的语文课堂成了让学生感觉负担重、压力大、非胜即负的斗场,乃至造成如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众多语文“天才”现象。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自由、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的课堂。当然,语文课堂的开放和自由绝不等同于“放羊”,没有章法的语文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里说的自由和开放指的是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遵循下面一些原则。
1.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我们觉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教师的调动。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调动兴趣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首要内容。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实行成功的导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现语言的幽默和睿智,等等。说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上,丝毫不夸张。
2.共鸣原则
我们学习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之作,作为学习者当然要披文入情才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切手段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先亲其情,再读其文,这样才容易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要比那种冷眼旁观式的阅读胜出许多。
3.淡化结果原则
虽然语文教学很难脱离升学考纲的指挥棒,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要让这个指挥棒高高举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时都提心吊胆,那如何能获得工作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想当初,我们哪一个做学生的时候不害怕老师的一课一练、一课一测呢?淡化结果原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上阵,自然地融入语文学习的活动之中。淡化结果不等于不要结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应该把握这种活动的结果。只要教师让语文课堂活动开展成功了,结果也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砸了。
三、肯定和赏识让语文插上飞翔的翅膀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的肯定和赏识,那是违背生本理念的,因为生本教育理念强调 “高度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地给予学生赏识,有时可以让学生激情迸发。也只有肯定和赏识学生,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赏识和肯定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早已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并把“感受”“领悟”列入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能力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认为那些作为训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因此,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教材看作金科玉律,不应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应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肯定和赏识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探究,特别是鼓励学生发表浸润着自己生活体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这样的赏识和肯定,犹如给学生学习语文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四、从生活中学语文
生本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在大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语文教学观的提出者早已认识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为生活服务,学好语文离不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现实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延伸至课外,使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
[1]陈留明.解读生本教育中的个性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7,(7).
[2]程香.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2008,(6).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智鑫.让“生本教育”从理念走向现实[J].语文学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