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
2010-08-15张圣君
张圣君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二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2)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活动,营造一种情感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我在教学中,初一时让学生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口才和勇气的机会。初二时提高难度,让学生诵读自己的习作,我加以点评,选出比较好的文章推荐给校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予鼓励,能激发学生展现自身的闪光点。上课前我总会扫视全班,观察每一位学生,看是否有异常,并用我的目光“告诉”他们要投入课堂了,以跟他们拉近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是很重要的。在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我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勇气;在作文与作业的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更多的赏识。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我们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二、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上语文。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是语文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努力以优美、幽默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艺术。与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能更上一层楼。”“你这样我很担心也很痛心。”有时还会把自己最近所读的书和诗拿来和学生一起分享,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并且广泛阅读。其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使自己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戏曲大舞台》时,我亲自表演戏曲,和学生一起参与表演课本剧,朗诵自己的习作,而且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勇于承认错误并向学生诚恳地道歉,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我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最后,教师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三、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呢?
(一)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因此需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竞猜一个谜、播放一段乐曲、表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等,均有良好效果。例如,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以自己的童年趣事导入,学生们很感兴趣并积极响应,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只有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后,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三)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应认真研读教材,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其次应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总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快乐的活动。我常常给学生说一句话:“只有快乐地学习语文,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美好的人性、温馨的至亲至爱……”这样,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从而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得生动,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这样就更能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的目的,使语文教学真正百花齐放、春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