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
2010-08-15薛以伟
薛以伟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一、《古代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不断压缩,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与教学学时的不断缩减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制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1997年版)规定授课为340学时,最低不得低于280学时,而我院只有216学时。《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使得教师深感为难:重点的东西没有时间深入,该讲的东西往往只能点到即止,许多内容甚至来不及讲授。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加以培养与引导。
传统老套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即“文学史+作品选读”的讲授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古代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凝缩成对古代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学修养功能难以实现,《古代文学》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地“唱独角戏”,而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和厌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古代文体特点的深入掌握。如词曲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而很多古代文学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素养,口授起来十分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抽象难懂,无疑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
尽管在网络上可以很容易获得《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课件制作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只是录入了一些文字、文本材料,多媒体课件被理解成了“电子黑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借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仅停留于“工具”与“手段”层面上。如何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古代文学》之间有效结合的途径,科学构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并充分利用它更好地为《古代文学》教学服务,更有力地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成为我们《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科学构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
2008 年,我以申报《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精心组织《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开发建设“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一基础工程,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填鸭式”讲授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多媒体建设与教学中,我们不是简单地追求讲稿与教案的“电子化”,而是致力于“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的构建。我们建设“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有两个目的:一是供教师教学使用,增大教学信息量,扩展课时容量,与理论教学互补,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备课与授课时省时省力,免除“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搜寻之苦;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古代文学》学习资源,特别是在第二课堂学习中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古代文学的趣味,寓学于乐。
我们构建的“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为“古典文学吟诵作品选辑”,主要包括历代文学名家名篇吟诵的音像资料,我们把搜集和购买到的相关音像制品分成“视频”和“音频”两大载体形式,再按时代和文体编排,共272篇(首),其中“视频”资料108篇(首),“音频”资料164篇(首)。
第二个板块为“古代文学名家讲坛选辑”,共200讲,分为五个子板块:第一辑为“名家讲名篇”,如叶嘉莹讲南唐二主词、彭玉平讲苏轼词;第二辑为“名家讲名著”,如周汝昌讲四大名著、鲍鹏山新说《水浒》;第三辑为“名家讲名人”,如康震讲杜甫、马瑞芳讲蒲松龄;第四辑为“名家讲专题”,如莫砺锋讲唐朝诗歌、袁行霈讲盛唐山水诗;第五辑为“名家读经典”,如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葛剑雄的“《荀子》的启示”。
第三个板块为 “古代文学影视资源选辑”,共465部(集),主要依据忠实于原著或历史史实的原则,选取根据文学史上若干优秀作家相关传记和代表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以及各种戏曲演出的影视版。又分为三个子板块:一是以古代文学名家为主人公的传记性质的影视剧或舞台剧,计15部(集),如屈原、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等,均有相关影视作品,这一方面,凡纯属虚构类的作品不收;二是根据古代戏曲剧本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计64部(折),如《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三是根据古代小说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计386部(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和“三言二拍”系列等,这些影视制品大多忠实于原著,对理解作品和人物形象,均有辅助作用。
三、“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我们将“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传输至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课堂使用或者指导学生课后观看。既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课件制作的素材,又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或文艺活动,学生可以登录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自行浏览和使用。
1.应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阿尔汉格尔斯说:“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不是向学生讲述课程的内容,而是发展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发展他们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学习上、科学上和专业上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技巧。”[1]《古代文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对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特性,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新颖、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当前解决教学学时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耗时少、效率高”的现代化要求。
2.应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文学本来是社会科学中最丰富多彩的学科,但是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却是“服从”和“调剂”过来的,学生缺少学习文学的激情和兴趣。面对被边缘化的古代文学,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项棘手而又紧迫的大问题。随着文字阅读的边缘化,多媒体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但文学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我们有了这个“切入点”,又可以反过来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时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快感。
我们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共享共用的优越性,调动学生课外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讲授宋代文学中的苏轼,《大纲》要求设专章讲授,而仅仅分配4学时。苏轼诗词文赋兼擅,堪称艺术成就一流的大家,教师要想通过区区4学时讲得既全面又深透,谈何容易。我们在讲授苏轼之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中苏轼的相关视频资源了解苏轼,如概述性较强的由钱志熙主讲的 《苏轼》(中华文化讲座之一);故事性、生动性较强的由康震主讲的《苏轼》(百家讲坛系列)。另外,还专门为爱好书法的学生提供了《尚意领袖——苏轼》(千年书法系列)。音频有由鲍国安朗诵的《大江东去——配乐朗诵苏轼作品》(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共22首。我们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苏轼的所有诗词赋作品都搜集到了音频或视频配乐朗诵资料。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在生动愉快的情境中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观、创作道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上措施为“苏轼生平与思想”的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则以分析作品为主,主要讲授苏轼诗、词、文的创作个性特点,提高学生解读、欣赏作品的能力。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一睹著名学者与名师解读苏轼诗词的风采,如叶嘉莹主讲的《苏轼诗化之词的三种美感特质》和诸葛忆兵主讲的《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及《苏轼生平与豪放词风》(超星名师讲坛系列),从而享受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学生不仅了解了苏轼,而且越发喜爱苏轼。我们在结束讲授苏轼之前,又不失时机地介绍“资源库”中的纸质读物,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告诉学生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苏东坡,幽默的文笔使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则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在陶铸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书中的苏轼是一个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思想者。莫砺锋的《漫话东坡》,非“戏说”,亦非“史料”,而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向读者展示作为朝中大臣、文人学士、地方长官、父亲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实东坡的通俗读物,读者可以从各个不同侧面了解东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鲜明的印象。这些简要的介绍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指明了读书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后可以自由选择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源泉。“有了创新意识,主体才能在未知领域之内,在一些尽人皆知的现象中,在人们认为无所作为的领域中提出新的课题,取得新成果。”[2]仍以苏轼为例,因苏轼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做过徐州知州,[3]在徐高校的学生自然对 “苏轼与徐州”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及时引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指导学生撰写了《苏轼在徐州行迹考》、《苏轼在徐州创作之诗词考论》、《论苏轼在徐州的农村词》、《论苏轼词风的转变——以徐州为转折点》、《苏轼在徐州功绩考》、《苏轼在徐州之民间传说寻访与研究》、《苏轼在徐州名胜古迹考》、《苏轼在徐州文学作品中地名考》。每一届学生都编有《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论文集》。
通过近三年的使用和不断补充,“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备课特别是制作课件大为方便了。通过构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授课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为直观,听课兴趣、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享受最好的古代文学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对最新学术动态能够及时了解,共同的话题更多了,讨论的空间更大了,逐渐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1][苏]阿尔汉格尔斯基著.闻人杰译.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原理和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381.
[2]吴建华.哲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97-99.
[3]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34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