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法指导也应与时俱进

2010-08-15李青春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
关键词:穿针引线学法首诗

李青春

(江苏省丰县华山中学,江苏 丰县 221700)

临近高考,身在教学一线的我,经常能见到一些语文老师对学生“面授机宜”:文言文应该如何阅读,诗歌应当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应当如何学、小说又当如何学,等等。这些“学法”上的指导简直是细致入微,学生求取“灵丹妙药”之心也可谓虔诚之至,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敢恭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的老师也许很纳闷:我们研究这些学法,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或者揣摩学生的心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的,怎么用在学生身上不太灵验,收效甚微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想一想,你制订“学法”的时候,只是揣摩学生的心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这里面肯定包含着许多不切实际的“想当然”和主观因素。再者,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适用于他们的学法也可能各异。因此,这种“学法指导”,实际上就是武断地把学生置于预先设计的、一成不变的学习轨道上,按照老师所认为“正确的”或“高效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种“学法指导”,其实就是“教”学生学法的翻版。也就是说,这种“学法指导”依然没有走出让学生“学”学法的怪圈。这种学法指导落后而笨重,和现在的新课改格格不入,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因被动而生厌,老师虽劳苦而功“低”。所以,语文学法指导也应与时俱进。

那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怎样做才能与时俱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老师应主动走出让学生“学”学法的“学法指导”的怪圈。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坚持让学生“悟”学法的原则

我认为,不论高考的哪个考点,老师在学法指导上都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让学生“悟”学法而不是让学生“学”学法。让学生“悟”学法具体操作起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让学生自学并做好学习笔记。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收获。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从如下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1)对学生理解正确的学习收获、好的学习方法予以肯定。(2)对学生理解虽正确但不深刻的地方,从内容和方法上加以引导。(3)对有些学生尚未发现、理解的地方加以点拨和启发,引导学生学习。(4)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尚有疑难的地方。(5)对学生理解偏差的地方予以指导,并让学生自己纠正。(6)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鼓励、赞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注意把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由学生自我总结,并从同伴、老师那里受到启发,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以为,这样形成的方法才是学生需要的方法,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

也许有的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让学生“悟”学法的“学法指导”是否真的有效呢?能否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总结学习方法,与教师“教”和教给“方法”的学习会不会有差距呢?看了下面一个教学实例之后,你便会打消心中的疑虑。前一段时间在进行文言文专题复习时,我发了一张讲义,其中一篇短文是写王阳明先生对诗文内容的看法的,我让学生自读,同时让学生把对文段的理解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包括这段话写的什么内容、其中有哪些词句还不理解,等等,然后由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谁知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仅仅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理解,学生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有的学生说这段文字说的是诗文应写真人真事,有的说写的是诗文应写得生动活泼,……这时我积极加以引导,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们各推一个代表来谈谈这样理解的原因,具体说说从哪些词句上可以看出反映了这种意思。这就把每一类同学对文章理解的依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露出了各自的“原形”。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理解有偏差的词句进行讨论和争辩,结果,“真理”愈辩愈明,理解有偏差的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学法上的缺陷。有的认识到自己没有注重积累文言字词;有的认识到自己对文言句式的把握还不够重视;有的认识到虽然字词积累的不少,但没有花功夫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的认识到自己对文言词句还缺乏一定的推断能力……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在我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不足之处,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及时而有效地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从而大大增强,应对高考的信心也更足了。更为可喜的是,在实施这一学法指导的过程中,因为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没有了“教法”的框框(教法也是一种束缚),获得了自由,因而无论怎样的学生都相对学得更大胆、更主动。他们“各取所需”,对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领会也相对最深,通过互相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两者得失相依,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引入教法、导入学法,其意义是教师单纯授予“方法”不可比拟的。

二、用好“穿针引线”的技能

在这种学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有较好的“穿针引线”的技能。因为缺少了这种技能,老师就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上钩下联,向纵深思考体悟,适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形成。为了使学生真正悟出自己的学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运用这种“穿针引线”的技能。

比如,在复习“诗歌鉴赏”这一专题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与课后注释,让学生读解。然后出示了事先设计好的一个题目,让学生指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果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燕子”和“鸳鸯”的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和向往;有的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追求与热望;还有的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丽江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追问他们理由,他们竟都有理有据。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生气,而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加以肯定和表扬。而后就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学法的引导上。我首先以注释为突破口,让学生仔细阅读诗后的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于成都草堂时)。学生很快从中看出了门道:暂时不用奔波流离了,暂时定居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有空闲了;暂时不用奔波流离了,表明他的生活相对安逸了;注释上的内容意味着他生活不再是焦虑痛苦的,而是相对清闲安逸的……看着同学们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成熟,我由衷地替他们高兴。在肯定学生们回答的有道理之后,我又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诗句上。我说:“从刚才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注释对我们理解诗歌确实很有帮助,但要真正地理解一首诗更要注重诗句本身。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这首诗。”这一次读过之后,学生的认识大有长进,他们普遍认识到诗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腻生动,诗人的观察细致入微。在这“丰收在望”的当口,我又适时抛出一句:“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能对事物观察得那么细致入微、描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学生豁然开朗,他们结合注释很快敲定了诗人的感情应当是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快闲适。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悟出了要理解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注重注释、注重诗中的景语等方法。由是观之,要想自己的学法指导能有好的效果,老师就必须充分施展“穿针引线”的技能。

三、鼓励学生要有“鲤鱼跳龙门”的勇气

“学法指导”要想走出让学生学“学法”的怪圈,老师还必须鼓励学生要有“鲤鱼跳龙门”(“龙门”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一个门槛)的勇气。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同学站在这个“龙门”外长时间地犹豫、徘徊,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长处,并非没有跳跃“龙门”的愿望和条件,他们缺乏的只是跃过这个“龙门”的勇气。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缺乏信心,常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早已习惯了“吃老师给做的现成饭”,不愿也不敢想自己也能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殊不知,每个人都有“体悟”这一潜能,自己这方面的潜能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鼓励显得尤为重要。我相信,只要学生有勇气跃过“龙门”,就一定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语文老师坚持让学生体悟“学法”的原则,发挥好自己“穿针引线”的功能,激励学生鼓足勇气,那么倾心向学的学生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老师的学法指导就会尽快走出让学生“学”学法的“怪圈”,变得切实而有意义。

猜你喜欢

穿针引线学法首诗
卢梅红:40载光阴献给“穿针引线”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爱过所有的庄稼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穿针引线”大比拼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南京纬三路:在扬子江下“穿针引线”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