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后作业利用的现状及建议——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为例
2010-08-15马继青
马继青
(江阴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07)
一、课后作业利用的现状
中学语文课后作业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重要资源,成为教学检测的一个有效凭借,被充分利用。然而,我最近进行调查发现,中学语文课后作业利用的现状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对待课后作业并不严肃认真,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应付的态度。
首先,很多教师对课后练习不很关注,他们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比较虚的探究上。例如编者在苏教版(2007年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板块下《安妮日记》后面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探讨”:“1.日记是生活的记录,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阅读安妮的日记,想一想,在纳粹迫害下,安妮是怎样记写自己的遭遇和心灵痛苦的。为什么在备受迫害的情况下,她仍然能说 ‘我必须执著于我的理想’?这表现了安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对此你如何理解?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者作家,《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的索科洛夫和《流浪人,你若倒斯巴……》中的‘我’也有各自的生活追求。试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改变的,作者试图告诉人们什么。”如果我们细细推敲,上述的三则习题都是从人文角度进行设计,而且探讨的话题是学生不熟悉或不曾经历的,所以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讲解费力又很难收到实效,自然就可能不讲或轻轻带过。
其次,学生对课后作业同样关注不够。学生语文水平或素养的培养本来就不像理科的学习那样通过作业的训练能够立马见效,而需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和训练。语文学科的这种渐变特点使学生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其他见效更快更显著的学科练习上面,再加上目前中学语文课后作业在设计上的操作性不强,更使学生对课后作业不够重视。例如编者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2007年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板块中对课文《十八岁和其他》后面的练习题作如下设计:“把《十八岁和其他》和《致家长》带给父母看,仔细阅读他们标画的语句或给你的信,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编者的意图是很好的,意图通过两代人的对话使当代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生,但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心理和家长的期望。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后期,许多心思和想法不愿和父母交流,而且他们认为这样的作业对他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并无帮助。而现在家长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绩,可能会对孩子进行太多的关于“成绩就是未来”的教育,这样,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话也就很少真正被他们采纳。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课后,这是造成语文课后作业利用率不高的关键原因。
二、课后作业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业的设计在很多方面没有尊重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规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新教材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一)新教材过于重视人文性和生活性而忽视文体和语言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编者注重学生人文性的培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这四个板块都是从人文的角度进行编写的,但是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面也过于注重人文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7年版)必修一第二板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的第一专题“求学之道”中有两篇文言文——《劝学》和《师说》,其中课后练习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积善成德’?他对如何‘学’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包括字词和句式,以及对课文的疏通和理解,要求学生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但是上面的问题设计却没有把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放在首位,而是偏向了人文,忽视文言文的教学要求,由此看来把文言文放在人文单元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弊端。
(二)新教材练习出现了阅读和练习环节的分离
在作业的设计上,有很多练习都不符合设计的原则,就拿高中语文课本来说,它本是由一个个专题构成的,在每个专题后面都会有一个写作练习。按照设计的要求来讲作文的设计应该结合该专题的特征,但是我却发现了它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必修一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以诗和议论文构成的,但是在后面的写作实践单元的第三题却为:“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征,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吗?翻阅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一个,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对于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是与原专题写作不相符合的,不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还有一些写作实践是学生不能够完成的,因为其不符合学生的生活。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7年版)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课后写作实践的第一题:“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不朽的绘画、音乐作品,如古曲《春江花月夜》、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油画《日出印象》等等。从描绘自然的乐曲、绘画中,选出你喜爱的作品,把你在欣赏时想象到的美妙的画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现出来。”就完成这样一篇小短文而言,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触及到题干所涉及的乐曲和画面,自然阅读和练习明显相脱离了,因此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新教材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第一,语文教材对教师素养要求太高,很多练习的设计让教师都无从下手,老师很难教也很难讲。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对教师语文素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有些练习设计,即使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老师也难以下手,难以使学生理解。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7年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的五样》这篇课文课后练习设计第三题:“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最宝贵的东西吗?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其中问学生“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这不是很恰当,“最后的选择”一般是对行将离世的人来说的,这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免有些突兀。在此时此刻,教师无法让学生领悟其深刻的内涵,而且处在不同时段对人生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这样的问题设计只会让老师避而不谈,从而失去练习设计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第二,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作业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发挥作业的效果,让学生通过锻炼得到提高。但是有些作业的设计却忽视了这一点。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7年版)必修一“漂泊的旅人”这一专题后面练习的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编者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请在阅读中随时写下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因为很多课文都比较有深度,高一学生对课文不易理解,更谈不上评点作品,与编者展开对话了。
第三,作业与学生语言能力素养培养不能形成正相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里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可见,语文素养的涵盖面极为广泛。教师必须把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渗透于语文学习的诸环节,而作业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就是重要环节之一。[1]但是作业与语文能力素养培养形不成正相关,不是语文作业做得越多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做语文作业,认为这是没有效果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不到提高,如此循环,语文作业的利用率也得不到提高。
三、课后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一性质提醒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关注其人文内涵。传统的语文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实生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广阔天地,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通过作业可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如在学完《一个人的遭遇》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或邻居讲讲二战时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健康情感向周围人迁移的过程。在作业设计上也应在内容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力求达到形式新颖合理、内容精致优良的境界。如学习《荷塘月色》时,课文中动静结合、多种修辞手法并用、多角度展开景物描写等,是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强化教学重点,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描写一段心仪的音乐,重在写出听时的感受,而非乐评。要完成这一作业,学生就要充分发挥想象,并多角度进行思维拓展。这样学生既能对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实践,又能展示自我。
(二)实践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2]这就要求课后作业的设计应该注意沟通,加强课内外与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在学习《江南的冬景》一课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读悟,感受了江南冬景的美丽,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课后作业可以这样设计: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欣赏当地冬天美丽的景色。要求学生按照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特点作口头介绍,同时课后写作小作文,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使他们学会说话的技巧,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家乡。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
(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同样,在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首先,作业的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引起学习动机,作业的设计在形式上要新颖有趣,在内容上,最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从而积极地探究问题。其次,作业的设计要能开启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作业内容要精选重点、关键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启发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思考,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启迪智慧,发展思维。[3]
(四)差异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这样给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语文能力得到展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分层作业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能感到轻松愉快,又能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当然,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五)开放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后作业可以设计想象性作业、专题搜集性作业、自主性作业等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锻炼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而且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另外,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还应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六)合作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所以作业设计更应该体现相互合作性原则。一是在每单元学习过程中选择一篇难度不大的课文,让学习小组共同备课,由小组主持课文教学,并接受其他学习小组的质疑。二是依据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情境剧。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让每组学生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安排演出,比赛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到。三是开展各项活动比赛,尽量是以小组为单位,如最有价值问题大赛、作业设计大赛等,特别是辩论赛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完《劝学》之后让男生持“人性本恶”的观点,女生持“人性本善”的观点,模仿国际辩论赛进行辩论,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会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会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同时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的建议
(一)结合师生教学现状,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现有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该结合他们的兴趣特点,但是也不能忽视现状。
(二)要扣住教材,体现教材的范例作用。要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设计课后作业。
(三)要科学性,不能随意化。首先,作业量要适当,作业太多会造成学生的压力,没有效率;作业太少,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所以应该布置适量的作业给学生。其次,整体上构成训练学生的系统性。
[1]秦勤.设计多元化语文作业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探索,2007,10:34.
[2]付俊.新课标下中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新课程·教师版,2005,9:19.
[3]蔡青.语文作业设计四原则.文学教育,2007,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