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建立模式的心理探析

2010-08-15卢芳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舍友异性宿舍

卢芳

(广东药学院 中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58)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建立模式的心理探析

卢芳

(广东药学院 中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58)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人际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应充分重视新生人际交往活动的特点,并做出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促使其掌握理性的交往技能。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结合大学阶段几种典型的关系类型,对新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作探讨,希望能够对高校辅导员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帮助。

大学新生 人际关系 交往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亦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1]。高校新生人数的增多,其人际交往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较之于中学时代,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范围与类型都表现出全新的特点:要面对来自不同群体的交往对象,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切换出相应的交往模式,比如,同宿舍的舍友关系、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同事关系、来自同一个省份的同乡关系等。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人际互动中会形成多角度的交往模式,但这种模式也会引发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协调交往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权衡交往中“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根据交往对象的变化来建构相应的社会关系,同时准确评估与界定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与地位,并且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情境对其交往模式作出调整,从而在社交中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上述交往模式是基于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交情境而出现的。在大学阶段,有三种重要的社交情境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们分别由发生在同寝室舍友之间、校园社团“同事”(不同与工作岗位上的同事)之间,以及异性同学之间的人际交互而形成。其中,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变式和延伸,社团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是未来社会关系的模拟或预演,而大学阶段的异性交往情况则可能会影响成年期与异性亲密关系的模式和质量。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早期的过渡性发展阶段,全新社交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是对原有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为成年期各种稳定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在传递知识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哺育”功能,它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预演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和场景,是培育和形成健康人格与良性人际关系的重要场所。

一、宿舍中的人际交往模式

中国人的交往模式是以家庭为基地而向外扩展的,在大学宿舍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变式和延伸。对于新生而言,他们来到陌生的大学里最先接触到的便是同宿舍的同学。同室生活使他们可能形成相似的生活起居和作息规律,而相近的知识背景和相同的专业学习会使他们结成较为稳定的小群体,并逐渐建立群体内的价值认同感。这些条件都促使新生首先将舍友作为“家人”来看待,并按照出生年月排序,冠以“老大”、“老二”等称谓,从而模拟家庭内部的同辈交往模式。但这种虚拟的“家人关系”并不稳定,一方面,他们需要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暂时以宿舍内群体为家庭的替代物,将同宿舍 “兄弟姐妹”当作是在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的安全基地,并试图在出现挫折时向他们寻求慰藉和帮助。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习惯、态度、价值观的差异,舍友之间很难完全模拟家庭内的同辈交往模式,差异和误解往往会引发各种形式的摩擦和冲突。从实践来看,发生在宿舍内部的人际冲突是比较多的,一旦某同学在宿舍内形成较差的“人缘”,往往会波及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交往活动,并对其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和结果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同一宿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特点,清晰地界定班级学生发展中的“成长需要”[2]。在分配宿舍时要注意结合入校心理测评的结果,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工作中要及时捕捉潜在“问题宿舍”的信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并将单独座谈和小组座谈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彼此需要和感受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原先的误解,并鼓励同寝室舍友通过群体协商解决冲突,激发其自主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宿舍情境下的人际交往真正成为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积极因素。

二、社团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模式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未来社会活动的预演。学生可以在完成专业学习之余,为未来社会竞争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包括领导才能、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一般而言,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非正式的活动团体(如登山协会、话剧协会等),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加深团体内成员及不同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得他们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联系。可见,社团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其中的人际关系是对未来进入社会之后人际关系的模拟或预演,大学期间所建立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对今后的社会交往情况 (包括处理人际冲突的技能、建立和维持良性关系的策略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通过社团活动所建立的跨院系、跨地域的友谊,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交资源。

因此,在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辅导员应注意加强引导。首先,要向学生清晰、完整地介绍校园社团组织的概况和特色,帮助他们了解社团在组织各项活动之外的功能,比如学习功能、社交功能等;其次,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承担责任,并启发他们在组织、策划、执行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交流与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最后,通过团体座谈的形式,引导社团成员深入讨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成功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积极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3],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于沟通和良性人际互动的问题解决模式,真正对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异性之间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中,大学时期处于 “青少年”迈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将会对未来漫长的成年期产生巨大影响。成年期建立并持久维系的各种关系或其雏形也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 “亲密关系”,早期的亲密关系并不涉及性,而是更加关注同伴间的接纳、认同、需求和信任等心理成分。和中学时期对异性的排斥不同,大学生开始接受异性进入自己的朋友圈子,并逐渐经历从群体交往向单独交往(“约会关系”)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加深对异性的了解,并建立同异性交往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模式,其中包括对信任、亲密感、责任感等心理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们也需要建立同异性交往的行为模式,逐渐学会如何在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如何保持关系的稳定,并真正学会尊重对方,合理把握交往的尺度。

因此,在大学新生的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上把握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并适时做出引导和帮助。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真正理解和包容两性之间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等,在包容的基础上建立互相信任、尊重的人际关系;其次,要注意营造积极、健康的交往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在交往中正视同异性的关系,并懂得分享苦难、承担责任。注意从细节方面着手,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总之,大学时期是毕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在建立这些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都会对今后成人阶段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帮助新生学会主动构建和谐的、具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并不断地维护和完善自己的交友圈,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李小南.大学一年级辅导员工作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子教育,2007,(1):62-69.

[2]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情境模拟训练[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6:32.

[3]丁小球,阮晓东,邹丹,廖喜扬,陈丹云.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学生工作[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21-226.

猜你喜欢

舍友异性宿舍
同一条毛巾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热得快炸了
无债一身轻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一个都跑不掉
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