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预习,筑起有效课堂的第一块砖

2010-08-15戴丽玉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题目课文语文

戴丽玉

(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江苏 海门 226151)

教每一篇新课文前,我总会对学生说:“让我们一起先使课文长‘壮’些吧。”“壮”的涵义是“对课文的深度预习”。实践充分证明,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了解课文的主题与结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迈向高效课堂的前提与保证,从而使教与学相得益彰、师与生共同发展。

一、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深度预习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1.分析课题,走近课文内容。众所周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我们“透视”文章内容的“窗户”。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在预习时,先去研究课文的题目,是我们通向文章“核心”的捷径。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其题目有其鲜明的特点与特色。如《爱如茉莉》,看着题目我们不禁想问:作者为何把爱与茉莉花相比,它们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又如《爱之链》中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爱?这种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种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这类直接揭示记叙对象的题目,直接道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预习时对题目进行思考,就给学生“走进”课文搭建了一个平台。如一些人物传记类的课文:《海伦凯勒》、《轮椅上的霍金》等,我们会思考:课文要让我们认识的是一个怎样的主人公?他(她)的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这些疑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课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样,在课堂继续学习探究课文时,课文就成了“源头活水”,理解课文内容就更加容易了。

2.了解作者,知道写作背景。课文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写作该文的时代背景等,也是帮助我们把握课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示儿》这首诗,在预习时,我们不急于了解诗的意思,先去了解陆游,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陆游是历史长河中最典型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忧国忧民。在保存下来的九千多首诗中,大多是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的,表现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示儿》时,对诗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在课堂上能围绕诗意侃侃而谈。再如预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当时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得到了彻底的平息。那时诗人正携带妻儿流落在四川,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他少见的激越豪情和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酣畅淋漓、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了解了这些,学生就能抓住全诗“喜欲狂”这根情感主线来理解全诗,感受诗人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3.初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在预习课文时,首先应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阅读一遍,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同时,准确地从“读”、“标”、“画”、“查”四个方面着手扫清阅读障碍。读,就是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并对生动而典型的句段反复品读。标,就是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就是用自己惯用的符号,圈出生字难词及关键语句(如段落中心句等);查,就是用字典词典查出生字难词的音义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俗语的涵义。这部分的预习情况可以通过作业纸在课堂上进行检测,反馈预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4.尝试练习,进行自主检测。苏教版的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中大多会出现一些直指课文重点的练习题,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对课后这类关键性的练习事先进行思考,并尝试练习,在课堂教学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自主检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 “一石二鸟”。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侯,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素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5.拓展延伸,凸现三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应该以课文为根据地,向课文外拓展延伸。在预习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前,利用预习来拓展课文内容,是学好课文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歌,虽然全诗只有七个小节,寥寥几百字,却囊括了祖国辽阔的幅员、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等一系列内容,文中出现的山水名胜以及龙井、茅台、丝绸、景德镇陶瓷等国粹,大部分学生知之不多,单凭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觉得似乎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了。课前预习时,我就和学生一起在网上、课外书籍中搜集 《桂林山水》、《西湖》等美文,搜集有关景德镇陶瓷、茅台国酒等资料介绍,通过这些资源,学生深入了解了祖国的山水、特产、文化、历史等。由于学生预习充分,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你一唱罢我登场、争先恐后的热烈景象,集体朗读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学习效果出奇得好。

二、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深度预习的思考

所谓深度预习,我的理解是以课文本身为基点,在初读课文、解决生字难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尽其所能地理解课文的深度、拓展课文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集体智慧,形成合力,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一个新的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主动求疑和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自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不久前在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报告曾提出:“预习这一学习活动的特殊处理,可以视为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个特色”;“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在这个意义上说,预习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构建新知的过程。”可见,预习好比打仗前的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找到攻克知识堡垒的方式和方法,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学生在课堂上能争取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需要有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凸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不能敷衍了事,而应抓实抓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叶圣陶先生所期待的学生“自能读书,不等老师教”的语文教学新局面就一定会实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A].叶圣陶集第十四卷.

[3]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7.1.

[4]苏教版小学语文(1—6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题目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