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实施难点探因及对策

2010-08-15高吉平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用人新课程新课改

高吉平

(甘肃省文县一中,甘肃 文县 746400)

在新课程改革的三大任务中,更新观念是前提,转变方式是重点,重建制度是关键。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进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因其处于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所以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实现,而处于制度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重建,则不仅需要理论的强力支撑和探索者的科学设计,更需要与其它现行制度的协调,需要国家行政的有力保障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可见,新课程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的重建,不仅是关键,还是整个课改工作中的难点。新课程改革之所以至今未能全面实施,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课程评价遭遇了某些瓶颈。

一、功能转变遭遇制度制约

为了体现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评价首先要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即由过去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转向侧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也就是说,课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这种功能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

可是,由甄别功能到发展功能转变的要求一经提出,就与现实的升学、就业等用人制度发生了强烈碰撞,矛盾难以调和。在现实中,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其制度设计的立足点都是甄别和选拔,结果是选中和淘汰。这种竞争性制度本身,就没有优劣共融共生的基因,它是以优胜劣汰为出发点和指归的。而以评价促进发展功能的实现,则要求我们必须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宽容地对待个体差异,韧性地辅助整体成长。在这种理念下,评价制度如果没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就不能实现以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在社会现实中的生存竞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带有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发展性评价在现实中碰壁,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因此,如何实现新课程评价功能的转变,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应该说,如果我们找不到新评价理念与用人现实的调和点,找不到新评价体系与政策制度的结合点,这一难题就不好解决,新课程改革就难以收到实质性成效。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发展性评价制度是新课程理念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当新课改与现行的用人制度发生矛盾时,是削足适履,让新课改去屈从制度,还是壮士断臂改变制度以适应新课改,这不仅需要探索者的智慧,更需要决策者的胆魄。

二、质性评价遭遇观念固着

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通过“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新课程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势必也强调了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即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使在科学评价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和情感体验等因素。量化评价方法的简明、精确和客观,对评价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非常适合,但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就显得冷硬、简单甚至力不从心。它根本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主体评价的客观性,而侧重过程发展的质性评价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由于质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那么,通过描述性语言或判断性语言来呈现某些评价结果就成为必然。这种相对于量化评价的刚性显得有些弹性的评价,虽然更科学、更符合实际,但由于它分辨性能较差,不像数字那样具体而精确,往往给社会用人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甚至造成漏洞,以致影响到结果的公平和公正。质性评价的这一致命缺陷,正好触及到那些习惯于量化考核而有了量化情结的人们的敏感神经,不仅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们一时难以接受,与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也难以兼容。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固着,因此改革评价制度阻力重重、困难多多。

怎样制定质性评价标准,怎样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怎样让评价手段、评价结果与用人政策相协调,这是摆在新课改面前不容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系统建构遭遇整合难题

理论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执行力,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有关新课改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说已非常丰富,处于制度层面的课程评价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目前最为需要的是,有人站在理论的最前沿,站在实践的制高点,凭借其宏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超越的气魄、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作风,对新课改的实施作系统性制度建构,通过对新课改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整合,来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从而使新课改的实施有所遵循。

可新课程研究给人的印象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探索,概念阐释多于案例分析,分析问题多于解决问题。这种状况,虽然使理论的先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但由于实践的不足反而会使理论失去意义,至于有些研究文章,对疑难问题避重就轻,敏感问题闪烁其词,就更不足道了。新课改的实施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实验区如火如荼,非实验区态度平淡;教育发达地区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而教育落后地区,至今仍停留在启蒙阶段。

2009年11月,我随市教育局新课程考察团去海南,听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核心成员龚雄飞先生的报告,到海口市华侨中学、琼山中学参观学习,都强烈地感受到新课改给学校教育注入的无限活力,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震撼,但同时也体察到他们对新课改的种种困惑。多种迹象表明,新课改由于遭遇整合难题,尚缺乏一个清晰的可资遵循的系统性制度建构,因而影响了课改前进的整体步伐。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

如何突破新课程评价所遭遇的现实瓶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教育行业的事情,而且事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一)进行一次全民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启蒙教育,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民的普遍认同,使社会各界理解新课改,支持新课改,参与新课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点进行新课改启蒙教育:

1.从改革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因循守旧只能落后挨打。中国要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要提升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新时期教育的使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比较,认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的。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知识经济对资源经济的剥夺,感受到资源大国和人口大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压力。所以,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新课程改革也刻不容缓。

3.了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本质差别在于,传统教育重视教材,忠于本本,现代教育重视主体发展,鼓励探索发现。前者强调概念的形成,重视继承,后者强调知识的生成,重视发展;前者指向过去,后者指向未来。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显而易见。

4.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现状,认识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新课程改革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是真正的大国民教育,而应试教育从本质上讲,仍然是精英教育,它势必以牺牲多数为代价,从而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尽管如此,中国悠久的科举考试历史,沃化了应试教育的生存土壤,现行的用人机制优化着应试教育的生存环境,人们坚守应试教育的壁垒似乎难以攻破,素质教育面临充当点缀而渐渐被边沿化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可见一斑。

教育原本就是全民参与的事业,新课程改革更离不开全民的参与。不治理好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挤压,在夹缝中求生存。生存竞争的功利性、残酷性,就会不断消解教育理想的高远追求,使之萎缩为社会的“奴婢”,最终导致社会的整体平庸。眼下,民众对一些显而易见的贪腐现象视而不见,对一些体制缺陷造成的不公现象抱持零度默认,就是明证。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教育,因为应试教育的“小我”意识孕育不出“大家”所具有的风范和气度,就像鹅卵石磨砺不出锐利的刀锋一样。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与严重影响国民创造力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只要扫除人们认识上的障碍,就会为新课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会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要特别重视对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具体研究和实验。

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惰性,表现为制度的因袭和套用,缺乏必要的权变与创新。事实上是虽有管理新理念,却仍然管理老套路。新课程的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都不能完全沿用甄别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老套路,其中的分离与整合,独立与联系,沟通与协调,都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努力去探索,亲身去实践。只有从实践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逐步改进和完善,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要处理好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的对接。

学生和家长瞄准的是社会的用人需求,社会的用人标准和遴选机制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影响家长的投入意向,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办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用人标准和遴选机制制约着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在社会用人的大环境中寻求解决。如何处理好学校出口与社会入口的对接,处理好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新课程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各种关系不能理顺,各种利益不能协调,新课程评价体系就难以建立,新课程改革就难以有效实施。

新课程改革具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对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虽然新课程评价遭遇诸多现实瓶颈,但一定有办法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改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用人新课程新课改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用人还需讲原则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