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让我受益良多的好书
——读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有感

2010-08-15杨薇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编者心理学音乐

杨薇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本让我受益良多的好书
——读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有感

杨薇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本文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对由赵宋光等人编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进行评述,旨在通过对其“多重视角、独创性、本土化、实证研究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个特点的归纳总结,使读者本身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深化,并从本书内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中得到诸多启示。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特点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其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逐步成为众多音乐教育研究者的热门领域。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从最初由邹敏、铁明所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连载于《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1、2、3、4、5、6期),到近十年内出版的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妇女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由曹理、何工合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其研究内容也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入。2003年4月出版的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先生主编,罗小平、黄虹、何平为副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补充和创新,正如赵宋光先生自己所说:“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代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使我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得到了诸多启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编写者

最初让我对这本书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编写者。它是由主编、副主编和撰写者共计七人这样一个团队合力而成的,并且这七人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就拿主编赵宋光先生来说,从我之前所见过的文章来看,主要是以研究乐律学和音乐美学方面为主。通过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对于赵宋光先生的简介大致是这样的:赵宋光(1931—),男,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他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音乐理论家,其研究范围包括哲学、律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水利工程、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他的主要成果有论著《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关于民族调式和声的一些理论问题》、《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论音乐的形象性》、《数在音乐表现手段中的意义》、《论美育的功能》、《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数学教学方法新探》、《天球十八视域》、《黄河河套双主槽绿化工程刍议》等。先生的治学领域已经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知识之广博,思维之灵活,结构之缜密,实在令人惊叹。再观我们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结构组成是以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从单纯的音乐或心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并理解这门学科,而应该全面扩充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多重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在这一点上,本书的编写者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二、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的独创性。就拿第一大部分“绪论与学科构建于发展篇”中所重点谈到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来说,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关于心理学的著作并不少见,但是,由于资料及其零散、繁琐且缺少科学依据,因此以往每次谈到此类话题便是廖寥几字。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百多页纸的篇幅把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编者们并不是把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梳理,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分析和评价。尽管它没有史论专著的详细具体,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但是它带领我们走出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史论研究的第一步,为后人的补充和深入提供了理论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古、近古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时候,除了对《乐记》等音乐美学名著和嵇康、阮籍等文人音乐家进行分析之外,更是把琴乐(古琴)教学心理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作用绝不亚于钢琴对于西方近代音乐史所做出的贡献”(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因为古琴是最能够体现中国文人精神的乐器,琴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封建社会音乐教育体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对当代音乐教学也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唐代琴家陈康士强调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音乐学习心理思想,薛易简的“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等。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也希望通过对琴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三、强调本土音乐文化

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应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融合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粹,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迅速组织专业研究队伍,形成群体合力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吸取外国音乐教育心理学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中国音乐教育具体情况为据,总结出中国音乐教育活动的心理规律”。在本书中,则多处体现这一特点,除了刚刚提到的研究“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之外,编者们在“关于节奏、节拍感知相关的音乐教学手段”中提出了一种由赵宋光先生新创的节奏念声方案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节奏”的特征。它是在我国传统记谱法中“锣鼓经”这一特殊品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锣鼓经”中的“象声字词”选取若干,运用了念声的方法,并设计了它们的用法规格。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机械、单一的打拍子,念节奏,用“冬、代、大、拉”等九个音节进行念唱,就像在演奏打击乐器一样,这样生动有趣的节奏练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且简单易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是值得推广的。这套方案用的是中国常用打击乐器发音的象声字词,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赵宋光先生倡导把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运用于现代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使得它们能够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大量的实证材料研究

提倡用实证研究材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编者们亲自从事问卷调查和分析来研究人对音乐的感受及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如:为了研究音乐的熟悉性与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的测试所总结出的 “倒U曲线理论”,编者们在1998年9月2日至10月21日期间,在星海音乐学院95级各专业的本科生(共约70人)中进行的一项(分若干次完成)关于重复与喜欢程度关系的测试。在被测试的六首乐曲的片段中,有其中五首的问卷统计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印证了“倒U曲线理论”,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单纯重复、重复间隔时间的长短,社会环境因素及历史积淀等具体因素与音乐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者们在“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意识的建构”这一章中,通过先后7个测试对音乐情绪的和谐性、音乐的熟悉性、音乐的复杂性与人的反应的比较研究来揭示音乐反应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以解决问题。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往往是以思辨分析为主,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许多文章以一定的个人经验积累为前提,通过推论得出结论,或从固有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模式出发,到音乐教育实际中去例证。其结果由于不能深入研究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音乐教育活动特征和规律的深刻揭示而致使音乐教育研究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要求掌握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会怎样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整本书是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交融为价值主线的。一方面通过对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来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编者们以他们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所总结出的科学方法来指导教师们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编者们在第十章 《教师艺术审美经验的全面积累》中提出,教师首先应具备的是丰富广博,既有专门化的,又有尽可能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和宏远的美育意识,以此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深入地感受音乐,全面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丰富的,也互相关联的总体艺术素养。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要积累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经验,除了对音乐音响经验进行积累之外,还要丰富我们的艺术想象力,通过音乐以外的各种艺术参照体,多种视角地认识音乐的目的。编者们把音乐艺术形态(曲式、主题、句法与气息、节奏与节拍、音色、织体与绘画、摄影、建筑、小说、戏剧等艺术形态做一种通感的比较讨论,旨在揭示不同艺术形态有着一种内在的同构性,而教师要进行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积累,就需要把握这种同构性,实现触类旁通的艺术感悟。这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多视角的思想方法来看待音乐表现形式,其意义都是相当深远的。

拥有一本好书相当于拥有了一位好的老师,整本书读下来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一个全新而系统的认识,它必将对我进行音乐教育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当然,对一本书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书的数量与读书的次数上,还要在读书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拓展,真正地实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1]赵宋光等编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居其宏,冯效刚.音乐学文论写作.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编者心理学音乐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编者语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编者语
编者语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