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2010-08-15胡仁强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单身汉傲慢与偏见叙述者

胡仁强

(惠州市崇雅中学 高中部,广东 惠州 516213)

1.引言

英国哲学家J.L.Austin在他的《论言有所为》(1962)中提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陈述”、“描写”或“说明”,还通常是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之后美国语言学家Searle(1969)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现在该理论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国外许多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如Marry Louise Pratt(1977)曾充分地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样,因而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两个角度来分析该小说中反讽的语言特色。

2.理论背景——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即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即三个“恰当条件”: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个人对着一艘船扔香槟酒瓶并说“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时这船便命上了名;2.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在对某人说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给;3.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如果口中说 “Ipromise...”,心却毫无履行承诺的诚意,许诺就成了空话,说话人只不过是滥用了施为句的句式而已。诚意条件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

Haverkate(1990)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正因为说话人真实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题内容的反说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无诚意而产生反讽。其间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话反说(通过责备来赞扬)或反语正说(通过赞扬来责备),所以反讽句是一种间接施为句,实施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 当其所“言”是“赞扬”时,所“为”却是“责备”或“批评”,反之亦然。间接施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为动词,但反讽却不行。鉴于反讽字面意义上遵循着礼貌原则而言外之意却威胁对方或第三方的积极面子,反讽可以说是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它能让说话人委婉、间接地攻击对方而又不引起冲突,从而也就保住了双方的面子。

3.《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3.1 《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与读者交流上的反讽特色

众所周知,《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说的范围而跻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贯穿全书的反讽基调。作者以一种嘲讽的口吻讲叙了一些年轻姑娘们找丈夫的故事,抨击了当时社会中怪诞的价值观念。这就是作者通过反讽所执行的主要的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表现在小说的叙述、故事的展开及结局中。

3.1.1 反讽性的叙述

小说一开篇便打着“举世公认的真理”的口号:“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当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对交流情景的了解很可能还仅限于这部小说的名称和作者。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小说”这个标签告诉读者摆在面前的是一个叙述性的语篇,既然这一开篇句紧随小说的“摘要”与标题而来,那么推断这句话就一定是作为故事“摘要”的继续,或者是对即将叙述的事件的评价。句中所执行的主要言语行为是阐述真理,但要读者认定这一“真理”是“举世公认的”是不可能的,于是读者假定作者是在暗示故事的叙述者在讥讽某些人。于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叙述者:即便没有人作出过或会作出此类声明,但小说中的人物,如一心只想将女儿嫁入豪门的Bennet太太和以嫁人作为生活目标的Lucas家的女儿们,就是认定了这一“真理”并以此为处世准则的。说这话的人似乎是站在“有钱的单身汉”的立场上而作出的假设性的声明,但这一声明单身汉们未必认可,读者们也会质疑,因此故事的叙述者即作者故意违反了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中的第一条——“质的准则”。根据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当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产生会话含义),因此叙述者在说反语。因为就英国19世纪早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传统而言,很可能是未婚的妇女需要有钱的单身汉;并且就故事本身而言,不是有钱的单身男子如Darcy,Bingley等想讨老婆,而是Bennet家和Lucas家的女儿们急着找丈夫。

于是这一开篇句为小说的下文定下了基调。当我们看到文中的Bennet太太急着将女儿嫁给所见到的任何一个有钱男子时,我们就知道作者所嘲讽的是什么了。小说中所陈述的观点和作者及读者所持的观点形成了一种对比反差,反讽由此产生。

上述诠释可在小说的第二段中得到验证: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s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theirdaughters.

这一段揭示了那“真理”的主观来源。这一来,“真理”的真实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其气势也大大减弱。而句中被动语态(“he is considered”)的运用则贬低了单身男子的地位,将其置身于被动状态,几乎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作者又将那些单身男子比作猎婿者眼中的 “合法财产”,从而加强了其讥讽的口吻。

3.1.2 作品情节安排上的反讽

作者宏观上的反讽还体现在故事的展开、发展和结尾上。Austen对其作品情节的安排似乎是对18世纪传统罗曼史的一种讽刺。传统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完美无缺,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而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前几章中,读者几乎无法预料到男女主人公会互生爱意,也不曾设想到作者会在这两个人物中搭红线。作者甚至设置了不少的障碍来阻止他俩的发展。在故事的前半部中,男主人公Darcy是令人生厌的,而女主人公Elizabeth对他也毫无好感,还不时批评指责他。Darcy初次在舞会上见到Elizabeth她们那群人时,曾声称:“Your(Bindley’s)sisters are engaged,and there is not another woman in the room,whom it would not be a punishment to me to stand up with.”而最终与他密切相关甚至结为亲友的恰恰就是这一群人:“Inwhomtherewaslittlebeautyandnofashion,forwhom he had felt the smallest interest,and from none received wither attention nor pleasure.”他第一次见到Elizabeth时,冷冷地评价她说:“Sheistolerate;butnothandsomeenough to tempt me.”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女士让他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不顾社会地位与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向她求婚。Elizabeth曾决定就算世上只剩Darcy一名男子也不嫁他,甚至在他第一次求婚时不但断然拒绝并且对他不留情面地进行批评指责。Darcy转变后,Elizabeth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傲慢,于是两人冰释前嫌,终成眷属。

3.2 《傲慢与偏见》中小说人物之间交流上的反讽特色

Haverkate(1990)对词语反讽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认为在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这五种基本言语行为中,反讽性的言语行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反讽主要见于阐述类。因为宣告类是通过施为公式行事的,通常就无所谓有无诚意,也就产生不了反讽。而其余的四类反讽言语行为正好在该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上充分体现。

3.2.1 阐述性反讽

阐述类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承诺”。说话人的意图是使听话人接受话语命题内容,相信其真实性。而运用反讽的说话人是通过赞扬而进行批评或通过批评予以赞扬来作出某种评价的。反讽性阐述的交际目的在于使听话者接受所暗含的命题内容,相信其真实性。前面所讨论的反讽性的叙述和评议实际上也是阐述性反讽。下面的人物对话中也执行的是这类反讽言语行为,如以小说中Bennet先生和他的太太之间的对话:

“My dear Mr.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Ner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Mr.Bennet replied he has not.“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Bennetmadnoanswer.“Donotyouwanttoknowwhohastakenit? ”cried 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noobjectiontohearingit.”Thisisinvitationenough.

“You want to tell me,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就是一例阐述性的反讽言语行为。Bennet先生说这话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第三条:说话要简洁。根据Searle所列举的“询问”的基本条件中的诚意条件——“说话人想要得到相关信息”,Bennet先生应该对他太太的发问作出简洁热情的回答。但正是他的上述答复充分揭示了Bennet太太的询问行为中根本没有诚意,因为她早已迫不急待地想告诉Bennet先生这一好消息并鼓动他尽早去结识她的“猎物”,即“一位有钱的单身汉”。另外,这一反讽性的阐述也提醒读者去注意Bennet先生对他太太所采取的那种嘲弄挖苦的态度和Bennet太太一心只想着串门、说闲话,以及最主要的如何将五个女儿嫁出去。

3.2.2 指令性反讽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说话人运用指令性反讽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它与阐述性反讽的区别在于适从性不同,前者是要使客观世界去适从话语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傲慢与偏见》前两卷中女主人公Elizabeth一直对傲慢、不讨人喜欢的男主人公Darcy怀有很深的偏见,所以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Elizabeth总是话里有话、话中带刺,挖苦、攻击Darcy。如,他俩在一次舞会上跳舞时:After a pause of some minutes she[Elizabeth]addressed of him a second time with ”It is your turn to say something now,Mr.Darcy.——I talked about the dance,and you ought to make some kind of remark on the size of the room,or the number of thecouples.

Elizabeth的最后那句话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讽。Leech(1983)曾说:“礼貌不仅仅体现在谈话的内容上,还表现在交谈双方的谈话方式上。如在该开口时保持沉默或该沉默时却又开口都是不礼貌的。”根据当时的礼节,跳舞时双方应有所交谈。Elizabeth于是采用了这一指令性反讽言语行为来指责对方不合时宜的缄默 (也正是这种不礼貌的缄默使Darcy给人留下了极为不利的印象)。之前,Elizabeth本打算在沉默中与他跳完这一曲,但转念一想,“It would be great punishment to her partner to oblige himtotalk”,于是才有了上述讥讽性的建议。它的会话含意是:如果你默不作声,我偏要你作些乏味而无意义的谈话来捉弄你、惩罚你。

3.2.3 承诺性反讽

承诺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作出许诺。它与指令类的根本区别在于说话人是所许诺行为的执行,而在指令中是听话人去执行某个将来的行为。承诺类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当交谈双方都清楚说话人并没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实施那一行为时,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

又以Bennet夫妇之间的一段对话为例。Bennet太太试着说服丈夫去拜访Bingley先生:“...Indeed you must go,forit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if you do not.” Mr.Bennet:“You are over scrupulous surely.I dare say Mr.Bingleywill be very glad to see you;and I will send a few lines by you to assure him of my hearty consent to his marrying which everhechoosesofthegirls...”

Bennet先生的“send a few lines”是一种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因为按当时的社会习俗,Bennet太太是不可能去拜会那位新邻居的,Bennet先生所许诺的 “捎几句话去”的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了。通过毫无诚意的空口许诺,Bennet先生又在讥讽他太太:一门心思只想着拜会有钱的单身汉,“Single man of a large fortune...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one of them...what an establishment it would be for one of them.”。

3.2.4 表达性反讽

表达类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对某种客观事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类言语行为主要有 “感谢”、“祝贺”、“欢迎”、“道歉”等,它们在交际双方间建立某种社会心理关系。说话人的反讽含意可以从语境中来推断,表达性反讽的主要意图是对听话人的行为作出一个贬抑的陈述。

在《傲慢与偏见》第三卷中,Elizabeth最小的妹妹Lydia与不负责任的Wickham私奔了,使Elizabeth全家蒙羞。多亏Darcy的秘密安排才替他们补办了结婚仪式。当这两口子以新婚夫妇的身份到Bennet家时,竟然自我感觉良好,没有丝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Lydias:

“...You and papa,and my sisters,must come down and see us.We shall be at Newcastle all the winter,and I dare say there will be some balls,and I will take care to get partners for them all.And then when you go away,you may leave one ortwoofmysistersbehindyou;and I dare say I shall get husbands for them before the winter is over.”“I thank you for my shareofthe favor,” said Elizabeth;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yourwayofgettinghusbands.”

这里,Elizabeth施行的是一个典型的表达性反讽言语行为,批评Lydia的不道德行径。难怪Elizabeth忍不住地要来讥讽她了——“Ithankyouformyshareoffavor”。读者不难想象她在表达“谢意”时的挖苦口吻和写满轻视的表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特色——反讽,从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品析。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the Words[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

[2]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3.

[3]Haverkate,H.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In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77-109,North Holland: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

[4]Leech,G.N.Principlesof Pragmatics [M].London&NewYork:LongmanGroupLtd,1983.

[5]Pratt,M.L.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M].Bloomington,in:IndianUniversityPress,1977.

[6]Searle,J.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69.

猜你喜欢

单身汉傲慢与偏见叙述者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三个单身汉
幻想和希望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